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蜀漢皇帝劉禪在各地蜀軍尚在抵抗之際,選擇了投降,原本以為劉禪的投降,可以免除成都的兵災(zāi),安保百姓,但沒有想到的是,因為鐘會的野心,引發(fā)了一場成都兵變,導(dǎo)致很多蜀漢重臣被殺,成都陷入短暫的混亂,等到一切恢復(fù)正常之時,投降的皇帝劉禪以及大部分幸存的蜀漢大臣一起被押解到魏國都城洛陽。
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縣公,被當(dāng)成傀儡供奉起來,關(guān)于劉禪的晚年,還有一個“樂不思蜀”的故事,講的是劉禪在洛陽,有一次司馬昭舉行宴會,安排演奏蜀中的樂曲,當(dāng)時陪坐的一眾蜀漢舊臣全部黯然淚下,唯獨只有劉禪面不改色,神情自然,于是司馬昭就問劉禪:相信蜀地嗎?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地。
劉禪有個舊臣叫郤正,這個人之前算是劉禪的秘書,為劉禪投降時寫過投降書,郤正上廁所時告訴劉禪,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應(yīng)該這么回答:先人的墓地都在蜀中,我沒有一天不相信?。∵@樣司馬昭就能讓你回蜀地,果然司馬昭再問劉禪,劉禪就把郤正教他的話說了一遍,司馬昭說這話怎么這么像郤正說的,劉禪回答說:對,就是他教的。司馬昭一下子哄堂大笑。
很多人就認為劉禪是大智若愚,憑借自己故意裝傻,換取了司馬昭的信任,認為劉禪沒有威脅,所以沒有殺他。并且司馬昭還對劉禪有一個評價,是這么說的: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這話的意思是說:人的無情可以到達這個地步,即使是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佐,更何況是姜維呢?這從側(cè)面也可以印證司馬昭認為劉禪是真的愚蠢,連司馬昭都這么認為,為什么還會有人認為劉禪是大智若愚呢?相比之下,我更認可司馬昭對劉禪的評價,但是,司馬昭不殺劉禪并非因為劉禪愚蠢或者大智若愚,而是因為兩漢到魏晉時期的政治生態(tài),殺害皇帝會獲得惡名,這會延緩司馬昭代魏的政治進程,這才是根本原因。
劉禪的生死決定權(quán),其實不在于他是誰,也不在于他是個怎么樣的人,而在于司馬昭想干什么?司馬昭一輩子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像曹丕代漢建魏一樣,代魏建晉嗎?有人說,司馬昭不是殺死了魏帝曹髦嗎?再多殺一個皇帝又有何妨?
雖然司馬昭被曹髦稱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這并不代表司馬昭就想殺曹髦,曹髦之死完全是個意外,因為這出乎司馬昭的意料,也正因為曹髦之死,引發(fā)魏國朝政以及大多數(shù)曹魏舊臣對司馬昭的不滿,這延緩了司馬昭代魏的進程。
曹髦如果不死,按照篡位流程,司馬昭經(jīng)過幾次推辭之后就應(yīng)該被封為晉公,加九錫,然后按照曹操當(dāng)年篡位流程一樣,接下來就應(yīng)該封晉王,但是曹髦自公元260年一死,有三年的時間,司馬昭無法繼續(xù)篡位進程,只能忙著補救因為曹髦被死而受損的政治聲譽,古人很重視聲譽的,別以為武力強大就會讓人屈服,當(dāng)年董卓也很強大,但一樣被天下討伐,司馬昭想要取代魏國,就得按部就班,像當(dāng)年曹操一樣,哪怕是做個樣子,也得按照流程來。
同時,兩漢時期是以儒家經(jīng)學(xué)為治國思想和道德標準,儒家講的是忠君愛國,皇帝作為兩漢的最高統(tǒng)治者,哪怕是個傀儡,也沒人敢隨便殺的,王莽代孺子嬰稱帝,只是把孺子嬰軟禁了,曹丕代漢,給漢獻帝劉協(xié)封山陽公,而且世代世襲下去,哪怕是末年傀儡皇帝,在新王朝建立時,都會善待,哪怕是表面的,這符合當(dāng)時的道德標準和治國思想。
所以司馬昭善待劉禪,這跟劉禪是什么樣的人沒有關(guān)系,而跟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guān),無論劉禪是聰明還是傻,司馬昭都不會殺他,而是供養(yǎng)起來,這還能為后來的東吳皇帝投降創(chuàng)造榜樣,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后來司馬炎是如何對待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就會明白了。
孫皓投降晉朝后,也被遷到洛陽,司馬炎對孫皓說:我在這里設(shè)了一個位置,等你很久了。結(jié)果孫皓毫無懼色地說道:我在南方也設(shè)置了一個位子等陛下。這等于是孫皓直接挑戰(zhàn)司馬炎的權(quán)威,換作后來的南北朝的話,要是敢這樣說,馬上就被殺了,但司馬炎沒殺孫皓,還封孫皓為歸命侯,讓他繼續(xù)在洛陽居住,直到四年后善終。
此外,孫皓還敢侮辱晉朝權(quán)臣賈充,賈充曾經(jīng)對孫皓說: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nèi)嗣嫫?,這是什么樣的刑罰?孫皓卻說:有做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孫皓的話就是明擺著諷刺賈充殺害魏帝曹髦,以賈充的狠毒和地位,想要害死孫皓,還不是易如反掌,但是,孫皓照樣活得好好的。
孫皓跟劉禪相比,沒有裝孫子,也沒有裝傻子,反而跟晉朝皇帝和權(quán)臣硬扛,但人家孫皓不是照樣沒事,況且孫皓這個人比劉禪殘忍多了,作惡也多,最后照樣善終,根本原因是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是不殺亡國之君的,這與孫皓干了什么沒有關(guān)系,況且那個時候,晉朝都建立了,天下都一統(tǒng)了,殺孫皓根本不影響局勢,但司馬炎還是沒有殺。
比起30年后的永嘉之亂來,劉禪和孫皓真是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好時代,永嘉之亂時,漢趙皇帝劉聰殺害了晉懷帝及晉愍帝兩位皇帝,晉懷帝司馬熾是怎么在劉聰表面表現(xiàn)的,不斷地對劉聰歌功頌德,還當(dāng)仆人給劉聰?shù)咕疲Y(jié)果呢,因為晉朝舊臣一哭,就被劉聰給毒死了。
晉愍帝也是如此,作為曾經(jīng)的皇帝,給劉聰做牛做馬,劉聰?shù)腔鶠榈?,晉愍帝司馬鄴像臣子一樣跪拜在地,宴會上給劉聰洗酒杯,劉聰上廁所時晉愍帝幫劉聰拿馬桶蓋,遭受百般凌辱,結(jié)果呢,晉朝舊臣一哭,晉愍帝也被劉聰給殺了,從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開始,皇帝被殺成了常態(tài),這是儒家禮儀制度的崩潰,也是政治環(huán)境的惡化。
但是在魏晉早期,并沒有殺害皇帝的傳統(tǒng),這個時候的儒家禮儀制度尚存,還沒有完全惡化到什么禮儀制度都不顧的地步,所以劉禪和孫皓比起晉懷帝及晉愍帝來說,運氣好了太多,生在了一個不殺亡國之君的時代,如果晚生30年,他倆的命運還不如晉懷帝及晉愍帝,這跟他們的為人沒有任何關(guān)系,這是時勢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