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統一的、全新的大一統政權,一直到東漢末年,華夏先后經歷過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一直都是統一的華夏政權,直到三國的出現,三國是華夏大地第一次出現了三個并列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標志著三國正式的開始,但是三國的建立卻是在東漢末年混亂的基礎上造成的,東漢末年,以外戚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派,和與十常侍為首的宦官派爆發了激烈的斗爭,導致了雙方兩敗俱傷,并且同時消逝于歷史長河,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董卓以地方軍閥身份,進入京城后,控制了朝政,這同樣是從秦朝開始,400多年來第一次有地方軍閥控制中央政權,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東漢朝廷外戚與宦官沒有選擇共存,而是選擇了一種你死我活的斗爭,外戚與宦官是支撐東漢朝廷的兩根支柱,支柱一旦倒塌,政權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東漢自當漢靈帝去世之后,就一直受到軍閥控制。
先是董卓,接著是李傕、郭汜,最后是曹操,曹操同樣是以地方軍閥身份控制朝廷,然后借助朝廷與皇帝的名義,四處攻伐,曹操最終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為什么曹操不能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政權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沒有爭取到當時占據社會主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主導權的士族支持,士族就是指世代做官的家族,從劉邦建立西漢,給予功臣世襲的爵位開始,這個階層便形成了,劉秀很容易就統一了天下,就是因為他得到了士族集團的支持,相對于劉秀,曹操對士族非常警惕,多方面敲打,還殺了不少名士,比如許攸、楊修、邊讓、孔融、崔琰等人。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之戰只不過是表象,如果曹操得到了天下士族的支持,統一戰爭就容易多了,像周瑜、魯肅等東吳主戰派,無一不是出身士族,當曹操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時,曹魏政權就更難統一天下了。
曹丕即位后,同樣也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可惜他的能力不如曹操,壽命更是不如,只當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總體來說,曹丕就做了一件事,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這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如何選拔人才,并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人才制度,這個制度是曹丕與士族共同達成的,以緩和曹操時代與士族之間的對立,換取士族對曹丕稱帝的支持,影響了近四百年的人才選拔制度。
曹睿時代,前半段時,曹魏具備統一天下的時機,打擊了鮮卑與烏桓勢力的發展,消滅了遼東公孫氏割據政權,同時東吳與蜀漢政權都處于衰弱期,如果后期曹睿爭點氣,積極進取,還是有希望統一三國的,結果曹睿不爭氣,諸葛亮去世后,開始大興土木,沉迷酒色,36歲就去世了,曹睿一死,曹魏政權也陷入了爭權奪利之中。
之后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爭權,司馬懿代表了大士族的利益,曹爽代表了皇族與小士族的利益,最終司馬懿消滅了曹爽,在曹魏皇權衰弱之際,控制了朝政,經過十幾年的操作,司馬氏取代了曹氏,在司馬昭當政期間還滅亡了蜀漢政權,這一年是公元263年,兩年后,司馬代魏,建立了西晉政權,又過了15年,西晉滅亡了東吳政權,華夏大地再次歸于一統。
西晉建立之初,政治清明,百姓樂業,人民安居,天下太平,可是好日子隨著晉武帝司馬炎的去世而結束,司馬炎在位期間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1、恢復分封制,開歷史倒車。
分封制被無數朝代證明為錯誤的政策,會引發動蕩,然而晉朝卻恢復了這個制度,分封了為數不少的司馬皇族為王,晉朝的王是有一定政權和兵權的,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之后,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然后皇后賈南風亂政,勾結外部藩王殺害朝廷高官,以圖控制朝政,結果引發了諸多諸侯王的動亂,在西晉內部你打我,我打我,最終打得八敗俱傷,外族趁機入侵。
先是賈南風亂政,然后是八王之亂,接著是五胡亂華,最后就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和西晉皇族南渡江東,建立了東晉政權,東晉就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雖然有北伐,但根本沒有實力收復中原,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2、采取了錯誤的民族政策,或者對外族內遷沒有任何政策。
晉朝民族政策的錯誤是從司馬懿開始的,司馬懿征遼東,把遼東超過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屠殺,同時把遼東百姓全部內遷,導致整個遼東出現了權力真空,要知道當時的遼東是漢人政權,在當地打壓外族,算是中原政權抵御外族強大的緩沖區,可是司馬懿卻消滅了遼東政權,從此漢人勢力南縮。
司馬懿回軍后,遼東迅速被外族占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鮮卑、烏桓迅速占領了遼東大地,并且不斷向內陸移民,如果晉朝強大,維持絕對的武力威懾,并且對外族采取安撫、招納、分而治之的政策,外族也不會有什么威脅,但是司馬炎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果的政策,放任這種外族移民,當中原內亂時,外族迅速內侵,導致西晉滅亡,西晉的兩位皇帝晉懷帝和晉愍帝都是被匈奴人所殺。
3、立了一個無能的皇帝,選了一個惡毒的皇后。
晉惠帝司馬衷沒有管理天下的能力,卻被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人人都想分取權力,從輔政的外戚楊駿開始,到皇后賈南風,最后到地方上的諸侯王,不斷地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把西晉殺得四分五烈,實力衰弱,外族趁機滅亡西晉。
東晉的建立其實是一大幫士家大族擁立西晉的皇族在江東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僅僅維持了103年而已,實際上東晉的政權都是控制在士家大族手中,有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司馬氏所建立的晉朝,實際上王氏與司馬氏共同管理天下的,因為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本身就是大家族擁立的,他所依賴的也是大家族。
東晉偏安南方,而傳統的中原及北方大地,則被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建立的國家先后所統治,這五個胡人部落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比較強大的有十六個政權,分別是: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五胡亂華。
北方漢人被大肆屠殺,存活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二,大部分漢人都逃到了南方,而南方的東晉政權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十六個國家先后對峙,由于東晉皇族一直受到士家大族的控制,其內部也經常發生權力之爭,比如王敦作亂、桓溫專權,直到劉裕崛起。
劉裕是西漢皇族之后,由于作戰勇猛、富有謀略、治軍嚴整,迅速成為東晉政權有名的將領,劉裕依靠北府兵打敗了桓玄、攻滅了南燕、收復了巴蜀,名聲如日中天,依靠軍權和功績成為東晉的權臣,最終篡奪了東晉的政權,建立劉宋王朝,這就是南朝的開始,之后南方大地經歷了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漢人朝代。
與南方相對應的就是北方的胡人十六國,后來又誕生了鮮卑人建立的北朝,分裂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直到北周外戚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并再次統一了天下,南北再相次重歸統一,如果從公元291年的八王之亂開始算起,到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為止,中國歷史最黑暗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一共經歷了290年時間。
這一段時間中,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漢胡的融合,雖然之間互相敵對,但胡人與漢人雜居情況在當時非常普遍,雖然北方被胡人政權占據,但是胡人所建立的政權,基本上采用了漢人的文化與結構,并且大量任用了漢人在其中,比如前秦丞相王猛輔佐前秦天王氐族人符堅,差一點就統一了南北,這種融合讓胡人認同了華夏文化,為后來的隋朝融合提供了基礎。
另一個原因就是士族的崛起,魏晉南北朝是士族發展的黃金期,當年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后來,就變成了士族控制人才的途徑,后來出身反而成為做官的硬性條件,也就是士族掌握了用人權,一個政權的用人權被士族掌控,這個朝代也基本被士族所掌握,所以兩晉時期的中央政權雖然弱,經常發生地方上的叛亂,導致無法集權,直到隋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