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九州是一個地理范疇,有很多通俗的叫法,也被稱為“漢地九州”、“神州大地”、“中土九州”等等,九州指的是:華夏族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九州指的是九個不同的地方組成的地理范疇,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州是一級行政區,相當于今天的省,九州也就是說華夏最核心的地方是由九個一級行政區組成的。
“州”字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現,當時還是象形字,其寫法就是三條曲線,然后中間一條曲線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小圓圈,看看上面的字就知道,這個“州”是有含義的,三條曲線表示河流,而中間的圓圈表示河流中間的陸地。
換句話說,象形字“州”的本意是指河流中間的陸地,金文與甲骨文是類似的,然后小篆的寫法就變得復雜了,三條曲線的中間都有圓圈,意思還是一樣的,只不過圓圈多了,同樣指的河流中間的陸地,那么古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象形字的來源就是生活,根據生活中的含義來表達,古人關于州字的創傷來源于史前的一場大洪水,相傳上古的堯、舜、禹時期,華夏大地發生一場規模宏大的洪水災難,從堯帝開始,華夏人就開始不斷想方設法治理大洪水,由于水洪水淹沒了很多河流與低洼的地方,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只能住在地勢高一點的地方。
最后形成的景觀就是人都是住在高地上,而洪水則肆意地在周圍流動,看起來就像是人住在水中的陸地上,所以古人就根據這個含義創造了“州”的甲骨文和金文,而這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大洪水,到了大禹時期才治理好,不僅僅是華夏有這種大洪水的記載,在世界范圍內也有大洪水記載,比如圣經上就有。
大洪水治理好了之后,大禹召集了天下諸侯參與涂山大會,并檢討了自己的過失,之后大禹根據自己治水的經歷,將整個天下分為九州以方便管理,這就是九州的由來,同時大禹鑄造了九鼎,與九州相對應了,代表了整個天下與夏王朝的統治。
鼎原本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當時只有貴族和王族才能祭祀,后來逐漸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相當于后世的傳國玉璽一起,后世的朝代都以得到九鼎為得天下的象征,當時的天下就是九州,那么九州是今天的哪里呢?
1、冀州
《呂氏春秋》: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
按照呂氏春秋的說法,冀州是在兩河之間,晉地,所謂的兩河指的黃河與古濟水,也就是黃河以外,古濟水以西的地方,古濟水就是今天的清河,流經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冀州的大概地理范圍相當于春秋時期的晉國位置。
冀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全部、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北京市及天津市,禹貢中說冀州境內有梁山、岐山、碣石山,還有漳水,恒水和衛水,還說冀州的土壤是白色的,賦稅是第一等,還夾雜著第二等,冀州的最北面到達內蒙古陰山,最東邊到達今遼寧醫巫閭山,最西邊是黃河,最南邊也是黃河。
2、兗州
《呂氏春秋》: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
也就是說黃河與濟水之間是兗州,黃河從甘肅開始,經寧夏、內蒙古、陜西與山西邊境到河南北部時,呈幾字型走向,冀州是濟水以西,而兗州是濟水以東,大概的位置是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包括今天山東菏澤市、濟寧市以及河南省商丘市和濮陽市。
禹貢上說兗州的土質又黑又肥,樹木茂盛,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這里地處黃河下游,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兗州的人已經可以從山丘上搬下來住在平原上了。
3、青州
《尚書 禹貢》:海、岱惟青州。
這里說的是: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青州在兗州的東邊,大概的位置是今天山東半島的最東邊,包括山東省濟南市、東營市、青島市、濰坊市、煙臺市等地。
禹貢上說這里的土又白又肥,有一大片的鹽堿地,境內有濰水和淄水,這里的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這里有很多海產品。
4、徐州
《尚書 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
意思是說:渤海、泰山與淮河之間的是徐州。徐州與青州的分界線是泰山,泰山以東是青州,泰山以南是徐州,徐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中北部,包括江蘇省徐州市、連云港市以及山東省泰安市、棗莊市、臨沂市、日照市。
徐州的境內包括淮河、沂水、泗水,還包括蒙山、羽山、嶧山,這里的田是第二等,賦稅是第五等,這里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
5、揚州
《呂氏春秋》:東南為揚州,越也。
也就是說中原的東南方向是揚州,相當于越國的土地,位于淮河與東海之間,大概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全部、上海市、安徽省南部及淮河一帶、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香港、澳門。
揚州的地理范圍很廣,差不多就是整個東南沿海,從江蘇一直到廣東,禹貢上說這里的土是潮濕的泥,樹木高大,雜草茂盛,這里的田是第九等,賦稅是第七等,這里的人穿著草編織的衣服,這里有淮可和泗水。
6、荊州
《尚書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意思是說: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荊山是位于湖北省西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至房縣,南到荊門與當陽,西至遠安,東到荊州及南漳一帶,這里是楚國的發源地,而衡山則是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陽市。
荊州在當時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以及廣東自治區的北部。這里有長江、洞庭湖和云夢澤,還有漢水、沱水和潛水,這里的土也是潮濕的,田是第八等,賦稅是第三等。
7、豫州
《尚書 禹貢》:荊、河為豫州。
意思是說:荊山與黃河之間是豫州,也就是荊山以北、黃河以南是豫州,豫州與荊州的交界處是荊山,豫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全部、安徽省西部的阜陽地區。
豫州境內有:伊水、瀍水、澗水、洛水,全部匯入黃河,這里的土是柔軟的壤土和肥沃的黑色硬土,這里的田是第四等,賦稅是第二等。
8、梁州
《尚書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華山南部到漢江之間是梁州,華山是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下轄的華陰市,梁州的大概位置主要是今天陜西省南部的漢中市、安康市、四川省全部、重慶市全部、云南省全部、貴州省全部。
梁州境內有渭水、沔水、沱水和潛水,還有岷山、嶓冢山、峨嵋山、蒙山,這里的土是疏松的黑土,田是第七等,賦稅是第八等。
9、雍州
《尚書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而在呂氏春秋中說西邊的地方是雍州,也就是說雍州是當時最西邊的地方,是秦國的地方,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陜西省中北部、甘肅省全部、寧夏全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包括陜西的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等地和內蒙古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
雍州境內有弱水、涇河、渭河,這些流入黃河,還有終南山、惇物山、鳥鼠山、三危山,這里的土是黃色的,田是第一等,賦稅是第六等。
從這些記載來看,九州主要是以山和河流作為主要地理標志來區分,所有的州與州之間的分界線都是山與河流,在大禹時期,華夏大地基本上很少有城池,還處于原始社會晚期,國家的雛形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并沒有太具體的方位描述,只有大概的區別,到了后世社會,不斷發展,城池的大量出現,人口地不斷增加,才有了具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