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三國政權中最年輕的領導人,他的父親孫堅與曹操、劉備是同一代人,算起來他是曹操、劉備的兒子一輩的人,曹操曾經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稱贊孫權的意思,說生個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人。
孫權9歲喪父,15歲就當了陽羨縣長,19歲他的兄長孫策被刺客所殺,年輕的孫權被孫策選定為繼承人,開始領導江東六郡,那個時候的孫權按古人的說法,還沒有成年,弱冠都算不上,而且江東六郡面臨內外憂患。
內部有人想反叛、想奪權,比如堂兄孫輔投靠了曹操,堂弟孫暠想趁此機會奪取政權,外部有劉表在荊州蠢蠢欲動,曹操在北方虎視眈眈,還有山越人一直在作亂,可是年輕的孫權在面對這一切困難的時候,沒有退縮,也沒有害怕,而是勇敢地站了出來,他聯合了父親和兄長的部下,一起誅殺叛亂者、穩定內部、拉攏人才,僅僅2~3年的時間就穩定了孫策去世后留下的江東六郡。
孫策沒有選錯人,孫權除了軍事能力不如孫策,在其他所有方面的能力都超越了孫策,孫權在穩定內部之后,還開始了一系列的擴張,比如三征江夏太守黃祖,并且在公元208年攻殺了黃祖,報了父仇,同時吞并了半個江夏郡。
在赤壁之戰前,孫權在面臨曹操極大政治、軍事壓力下,頂住了張昭等投降派的壓力,聽從了魯肅、周瑜等主張派的建議,聯合劉備一起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大敗曹操,將曹操徹底趕出了荊州,整個荊州除了南陽郡和襄樊之外,原本投靠曹操的郡縣全部歸屬于孫權與劉備。
赤壁之戰后,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在幾年的時間中,孫權數次北伐,同時積極南征,在南郡之戰結束一年后,就攻下了整個交州,把東吳政權的勢力延伸到了整個中國南方,同時孫權為了擴張實力以及收回南郡,積極向劉備施壓,終于在公元215年湘水對峙后,向劉備拿回了長沙郡和桂陽郡二郡,連同之前的江夏郡,荊州七郡,孫權占了三個郡。
魯肅去世后,孫權改變了聯合劉備的戰略,趁孫權北伐襄樊之際,偷襲了荊州,將荊州七郡之中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保證了江東的戰略安全和長江防線的漏洞,盡管因此而與劉備分道揚鑣,但是孫權是實實在在地獲取了好處,不僅奪取了劉備所占領的荊州三郡,而且搶奪了劉備荊州三郡的數十萬人口、軍隊。
在面對劉備復仇式的報復時,孫權沉著應對、翻手為云,聯合了曹魏一起對抗劉備,生動地解釋了什么叫”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派出陸遜成功地阻擊了劉備,在解決了劉備的威脅之后,孫權又開始解決來自北方曹魏的威脅,這一段時間可能是東吳政權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稍一不留心有可能會國破家亡,孫權憑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生存了下來。
不僅如此,孫權還在石亭之戰中,打出了東吳對曹魏戰爭中最大的勝利,一年之后,孫權就稱帝了,從孫權稱帝之后的表現來看,他就想換了一個人似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孫權前半身英明神武,到了后半身時昏庸不斷,看看孫權后半生做了什么事?
1、挑起太子與魯王的爭霸。
孫權最早立的太子是長子孫登,但孫登死在孫權前面,孫權的第二個兒子孫慮死得比孫登還要早,所以孫權就立第三個兒子孫和為太子,同時封他的第四個兒子孫霸為魯王,這樣的安排原本沒有什么,但是,作為政治老手的孫權居然做了一件昏庸的事,導致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開始爭寵,并且朝中大臣自動選邊站。
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政治行為,如果處理不好,會導致東吳政權的分裂,孫權既然立了太子孫和,就應該以太子為繼承人培養,但是,孫權對外表現的卻是喜歡魯王孫霸,這無疑傳遞了一種錯誤的信息,讓人對繼承人選產生的疑慮,同時也讓兩個當事人也爭斗起來,這無疑是孫權的錯誤,也是孫權昏庸的開始。
2、逼死丞相陸遜。
陸遜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社稷之臣,是東吳的棟梁和骨干,從夷陵之戰開始,經石亭之戰,陸遜的軍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在東吳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孫權在晚年以陸遜插手太子與魯王之間的政治紛爭,派人責備陸遜,逼死陸遜憂郁而死,這看上去是孫權的昏庸。
從孫權的一生來看,他的特長主要有兩點:
一、無師自通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對于孫權來說,似乎是天生的,從他15歲當縣長開始,孫權就涉足政治,19歲當江東六郡的領導人,沒有人教孫權政治應該如何來處理,但是孫權就是能處理好,他在劉備與曹操這兩個老一輩的對手之間左右逢源,在赤壁之戰斗倒了曹操,在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
即使是孫權在面臨東吳政權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讓東吳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一方面解決了來自西邊劉備的威脅,各一方面把北邊的曹丕忽悠得找不到北,盡管后來曹丕三次大規模南征孫權,但實際上并沒有對孫權造成多大的危險。
孫權就是靠著自己左右逢源的政治能力,在蜀漢與曹魏兩個政權之間生存,孫策給他孫權一個江東六郡,但孫權把江東六郡擴大了2倍,東吳政權極盛時期,統治了整個揚州、交州、荊州6郡,這就說明孫策選孫權為繼承人沒有錯,這就是孫權的政治能力。
二、出神入化的用人能力。
孫權的用人水平也是三國頂尖的,每次在緊要關頭,孫權總是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比如赤壁之戰,孫權用了周瑜,雖然周瑜是他兄長孫策留下來的人,但用不用在于孫權,尤其是在赤壁之戰這樣關鍵的戰役上,孫權把周瑜拿來對付曹操,結果就是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收復了南郡,戰績上的功勞是周瑜的,但是戰略上的功勞是孫權的。
還有魯肅,作為孫權早期的謀士,為孫權謀劃了天下戰略,魯肅還是三國第一個規劃統一天下戰略的人之一,由于魯肅的存在,孫權才在赤壁之戰堅決抵抗曹操,并聯合劉備共同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孫權稱帝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魯肅。
周瑜去世后,孫權任用了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就是呂蒙指揮的,呂蒙也是孫權發現并任用的人才之一,完美地完成了奪取荊州的任務,夷陵之戰中,孫權任用了陸遜,同樣是無比正確的,陸遜隨后就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這不得不說都有孫權用人成功的因素在其中。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孫權做到了,但是晚年的孫權引發兩個兒子的內斗以及逼死陸遜,從表面上似乎是孫權的昏庸,但是,以孫權的為人來看,這不是昏庸,而是孫權打擊江東四大家族的武器和方法。
孫權的政權是建立在獲取江東大家族的支持之下,早年的創業和抵御外敵,孫權必須獲取江東大家族的支持,孫權必須極力拉攏這些大家族,等到孫權建立政權,到了晚年之后,孫權最大的任務就是保證政權的平衡交接。
如何才能保證政權平衡交接呢?
當時的整個天下都是士族崛起的時代,士族已經成為地方上實力強大的政治力量,士族控制著莊園經濟,有自己的部曲和武裝力量,尤其是江東士族,部曲力量比曹魏和蜀漢強得多,很多大家族動不動幾千上萬的私兵,這些力量嚴重威脅著東吳政治的穩定。
想想看,如果孫權去世,這些大家族不支持孫權的繼承人,怎么辦?萬一這些大家族聯合起來奪了孫家的政權怎么辦?孫權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創業之初是不會考慮的,因為時間沒到,等到孫權交接政權時就必須要考慮了。
孫權的做法就是大力打敗江東大家族的力量,當時江東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吳郡的顧氏、朱氏、陸氏、張氏四家,那孫權如何才能打擊到呢?很容易就是挑起事端,挑起魯王與太子的爭端,孫權就能利用這個來打擊了。
看看孫權是如何處理支持魯王與太子的大臣就明白了,比如支持太子的陸遜被孫權逼死,陸遜是陸氏家族的族長,支持太子的朱據也被孫權賜死,朱據是朱氏家族的族長,支持太子的顧譚被孫權流放,沒多久死在流放地,顧譚是顧氏家族的族長,而作為吳郡張氏家族的族長張溫則在更早的時候被孫權下罪貶官。
而支持魯王的全寄與吳安也被孫權處死,這兩人都是孫權的外戚,同時也是江東的士族,不管是支持太子的大臣,還是支持魯王的大臣,都被孫權打擊,魯王本人也被孫權賜死,太子孫和被孫權廢為庶人,孫權這是兩面打擊啊,這是非常明顯的借此事擴大打擊面,如果真是兩宮之爭,打一保一就行了,像曹操那樣,選擇了曹丕之后,就打擊曹植身邊的人,但孫權不是,他是兩邊打擊。
這是明顯打擊江東大家族的行為,保證政權穩定交接,別以孫權變得昏庸了,其實并沒有,這一切都是孫權的政治手段,孫權是一個可怕、成熟的政治家,從來就不是晚年變得昏庸無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東吳政權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