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主要盛行三個朝代,分別是:夏朝、商朝和周朝,此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三個朝代是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分別是:漢朝、晉朝與明朝,其他朝代基本上就是郡縣制為主了。
分封制的本質是把土地分封出去,民為食為天,靠的都是土地上種出來的糧食而生存,在夏、商、周三朝,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建立“國”,諸侯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建立“采邑”,卿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給士建立“家”。
分封制是自上而下的,從而形成一個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整個分封制之下的朝代,嚴格來說并不能算獨立統一的朝代,因為分封制之下的諸侯國與中央政權都有著相對獨立的政治、軍事、外交權利。
以周朝為例,周武王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然后開始分封天下,最初周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姬姓諸侯國,這是周天子的親戚與族人,其他諸侯國都是周朝的功臣、元老與貴族,分封有兩個標準:一是血緣,二是功勞。
但是,周初并非只有這71個諸侯國,整個天下有800多個諸侯國,一個村子規模的部落都能算諸侯國了,這里面只有71個是周朝分封的,其實的諸侯國都是夏朝和商朝分封流傳下來的,整個天下呈現一片混亂的情況,周雖然滅亡了商,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天下。
于是周朝要進行一系列的分封,分封自己的功臣與親戚到各地為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統稱為周朝諸侯國,然后在周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支持下,一步步對外擴張,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因為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是臣服于周天子的。
周朝在立國的同時,后期也不斷靠分封諸侯國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要向周天子進行例行朝拜與進獻貢品,嚴格來說,周朝是諸侯國的宗主國,諸侯國是周天子的藩屬國。
除了分封制,周朝還發明了一整套的周禮作為周朝維護統治的禮樂制度,但最為關鍵的是:周朝想要維持宗主國地位,就必須靠強大的政治、經濟與軍事能力,一旦這些能力衰弱了,周朝也就失去了宗主國的實際地位。
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因為廢長立幼,引發了廢太子姬宜臼聯合申侯、繒國、犬戎攻打周幽王,并殺死了周幽王,西周滅亡,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從周朝公元前1046年立國到公元771年西周滅亡,歷經275年,實際上周朝的統治已經滅亡了,后來的東周名義上還代表了周天子,實際上則淪為傀儡。
準確地說,分封制只保了周朝275年國祚,就導致了滅亡,雖然東周還繼續存在了515年,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宗主國的地位,并不能實際控制諸侯國,算不上獨立的朝代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分封制是一把雙刃劍,在周朝剛建立時,分封諸侯國,能維持周朝勢力,實行對外擴張,畢竟當時人少地廣,可以隨便分封,但是分封制到了后來,隨著人口、經濟、科技的發展,有一個致命的BUG出現了,這就是分到最后沒有土地分封了,因為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需要分封的需求卻是無限的。
當無限的分封需求遇到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必然會導致朝代的覆滅,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經濟秩序來取代分封制,所以周朝滅亡了,秦朝崛起了,建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并且廢除了分封制,以郡縣制為根本政治制度,這就解決了分封制所遺留的BUG。
漢朝的分封制與周朝的分封制是完全不同的,周朝分封制之下的諸侯國是完全獨立的諸侯國,有獨立的軍隊,獨立的外交,獨立的制度,甚至有獨立的文字與語言,漢朝分封制之下的諸侯國只享有收取賦稅的能力,沒有軍事權利和政治權利,這兩項權利由漢朝中央政府委派的國相來掌控,但在七國之亂時,國相的權利被諸侯王剝奪。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初,之所以采用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的政治制度,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決定的,當時的天下很多人仍然認為分封制是對的,而且劉邦在打天下的過程需要拉攏一些諸侯,所以分封了異姓諸侯王,在建立天下后,把異姓諸侯王換成了劉姓諸侯王。
起初,劉邦的這種動作有利于漢初的政治穩定,使得漢朝沒有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在漢朝穩定之后,這些分封的諸侯國就成漢朝中央政府的威脅,因為這些諸侯國畢竟算得上半獨立的狀態,隨著漢朝經濟、人口的發展,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
比如漢朝分封的齊國,有七十多座城池的封地,這個地盤跟戰國時期的齊國差不多大了,首任齊王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劉肥去世后,長子劉襄繼承齊王位,劉襄還在呂后去世后,率領齊國大軍進逼長安,企圖奪取皇帝之位,這是因為齊國有強大的實力。
漢文帝時期,為了抑制齊國實力,把齊國一分為六,漢景帝時期,晁錯建議削藩,此舉激起了諸侯國的反抗,再加上漢景帝殺了吳王劉濞的太子,于是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與漢朝中央政府打了一場權力爭奪戰。
吳楚七國之亂的根源在于分封制,分封制使得諸侯國是半獨立的狀態,再加上諸侯國實力不斷增長,有了和中央對抗的資本,這個非常重要,如果諸侯國實力非常弱,就不會發生動亂,因為實力不對等之下,諸侯國不可能反抗漢朝中央的,只有諸侯國的實力接近或者超過中央政府時,就會發生動亂。
這與西周時期,諸侯國實力超過了周天子實力的情況是一樣的,只要諸侯國實力超過了周天子實力,就不會有人守規矩,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基礎,所以你看整個東周時期,周天子就成了附庸,反而是諸侯國崛起,從齊桓公尊王攘夷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開始,到戰國時期秦國滅亡了周天子為止,都是實力在做決定。
漢朝也是如此,晁錯削藩的本質也是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一個統一的天下,不可能有兩個實力接近的政權,如果有,一定會發生動亂,只有一個政權之下,只能有一個強大的實力存在,天下才不會有戰爭,這是實力的平衡理論。
分封制可以存在,但是實力必須減弱,這就是漢朝對于諸侯國的政策,具體體現就是推恩令,這讓諸侯國越來越弱,你看整個東漢分封制也是存在的,但是對于中央政權一點威脅也沒有,根本原因就是東漢的諸侯國沒有實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如果有,一定會有動亂。
晉朝的分封與漢朝和周朝的又不一樣了,晉朝的分封制介于周朝和漢朝之間,晉朝的諸侯王是以郡為單位,基本上就是一個郡一個諸侯王,諸侯王可以自行安排國內的官員任命,這與周朝一樣,與漢朝不一樣,漢朝是諸侯國內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由中央任命。
晉朝的諸侯國沒有地方行政權,但有軍權,晉朝諸侯國按大小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個等級,分別可以擁有的軍隊數量是5000人、3000人和1500人,晉朝一共分封了27個諸侯王,諸侯王都有數量不等的軍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晉朝吸取漢朝與魏朝的經驗教訓,漢朝與魏朝嚴格限制皇族參政,當中央政權有危險時,沒有皇族支援,所以晉朝大封皇族,希望當中央政權有危險時,皇族能夠挺身而出支援中央,但結果與事違背,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傳位于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朝政由外戚楊駿掌控,結果皇后賈南風不甘心,暗中勾結楚王司馬瑋,聯合發動政變,殺死楊駿,最后政權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太傅衛瓘手中,然后賈南風再次聯合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又殺楚王司馬瑋,并引發了八王之亂。
所謂的八王之亂,就是以司馬氏皇族為首的多個諸侯王為了爭權奪利,你攻我殺,引發了爭奪中央政權的政治斗爭,持續了15年時間,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實力,引發了西晉的滅亡和后來的五胡亂華。
那么八王之亂為什么會發生呢?
八王之亂的發生有兩個條件,一是中央政權陷入權力斗爭的內亂,皇帝無能,不能理政,先是外戚楊駿專權,接著是皇后賈南風專權,朝廷一片混亂,而且每換一個人掌權,朝臣就要換掉一批。
二是諸侯王有兵權,有野心參與權力爭斗,有些諸侯王在朝廷任職,有些并沒有,但諸侯王都有兵權,這是他們參與權力斗爭的資本,沒有兵權,他們是不太敢參與的,隨時會被人扳倒,這叫有能力參與。
其實引發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分封制,諸侯王手中都有兵權,這是動亂的根本,當中央政權的皇帝無法掌控天下局勢時,諸侯王與朝廷官員開始勾結,企圖奪權,諸侯王并沒有像司馬炎想的那樣,當晉朝有危險時出現支援與維護,而是恰恰相反,當中央朝廷陷入權力斗爭時,諸侯憑借手中的權力起兵獲取政治利益。
西晉的諸侯王實力都差不多,沒有哪一個實力比其他人強太多,所以當朝廷陷入政治斗爭時,諸侯王像走馬觀花一樣參與了政治斗爭,八王之亂實際上不止八個諸侯王參與,核心是八個諸侯王。
沒有人能制衡諸侯王,也是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晉朝只知道分封諸侯王,讓諸侯王擁兵,卻沒有制衡諸侯王的其他手段,所以一亂都亂了,諸侯王之間斗了15年,直接把晉朝給毀滅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guozhijun_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