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學家李贄是第一個把秦始皇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歷史上對于秦始皇的評價一直就是褒貶不一,想要準確評價一個人,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同時期的人對他的評價,二是他做了什么事。
從《史記》來看,與秦始皇同一時期,并對他有詳細評價的人就是尉繚,尉繚是魏國人,因為杰出的軍事才能,被秦始皇封為國尉,參與秦始皇滅亡六國的戰略制訂,當時的秦國是虎狼之國,從來不缺驍勇善戰的將領,但是卻很缺少像尉繚這樣的軍事戰略家。
尉繚對秦始皇有一個詳細的評價,是這么說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這話的意思是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梁,細長的眼睛,鷙鳥一樣的胸膛,豺狼一樣的聲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處于窮困時容易謙卑下人,得志時也容易吞噬人。我是一個平民百姓,然而接見我時,常常甘居我下。如果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不能和他長期相處。
尉繚的這個話包含的意義相當廣泛,尉繚先把秦始皇的長相描述了一番,鷙鳥是一種食肉性的兇猛大鳥,豺狼是一種狡猾的狼,很明顯尉繚是把這兩種動物的特征放在了秦始皇身上,一是兇猛,二是狡猾。
尉繚對秦始皇的外貌描述,與范蠡對勾踐的外貌描述有些類似,范蠡評論勾踐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長頸鳥喙是長脖子和尖嘴巴的意思,具備這種特征的人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的人。
秦始皇是高鼻梁、細長眼睛、有像鷙鳥這種兇猛大鳥一樣的胸膛,和狡猾的豺狼一樣的聲音,這種外貌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接下來繼續看,就解釋得比較清楚了,這就是刻薄寡恩、心如虎狼的形象。
所謂的刻薄寡恩,就是說秦始皇這個人冷酷無情的意思,心如虎狼的意思則比較好理解,就是說秦始皇這個人狠毒起來比虎狼還要狠,具體體現是:當秦始皇有求于你的時候,他會表現得非常謙卑,當秦始皇功成名就之后,他就表現得非常可怕。
舉個例子,秦國滅楚時,先是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結果李信被項燕打得大敗,于是秦始皇放下身段,專門跑到王翦的家鄉專門向他道歉,請求王翦出兵滅楚,并且答應了王翦所有的要求,無論是兵員數量,還是賞賜良田房宅,秦始皇一律答應,這就是秦始皇的謙卑,與尉繚說的一模一樣,這也可以看作秦始皇的能屈能伸。
尉繚的評價讓人對秦始皇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尉繚所評價的,也并非完全正確,比如最后一句,尉繚說如果秦始皇得志于天下,那天下人就將成為他的俘虜,這話就不太對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仍然致力于對外擴張和土木建設,這在當時有錯的一面,但在中國歷史上,又有積極的一面。
再來看看歷史上的秦始皇做了哪些事?
1、平定嫪毐的叛亂。
從秦始皇平定嫪毐造反的整個事件來看,他對嫪毐的造反似乎早有預知,因為秦始皇提前準備了兵力應對嫪毐,整個事件中,嫪毐輸得很徹底,完全沒有機會成功,秦始皇處理了所有參與此事的人員,按罪行輕重分別處理。
這一事件顯示出秦始皇處事老練、決策果斷,像兇猛的鷙鳥一樣迅速解決了敵人。
2、處理呂不韋。
秦始皇處理呂不韋分了三步走,第一步免官,罷免呂不韋的相國職務,第二步責備,因為呂不韋在洛陽有十萬戶的封地,整天有六國人來往于呂不韋的府邸,秦始皇擔心呂不韋會成為自己的敵人,所以寫信責備呂不韋。
第三步遷移。秦始皇為了徹底杜絕呂不韋的隱患,準備把呂不韋遷移到蜀地居住,呂不韋從秦始皇的信中看到了怨恨,于是服毒自殺。
呂不韋在秦國為相十幾年,為秦國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包括秦始皇的父親與秦始皇本人能成為秦王,那也是呂不韋的功勞,呂不韋對秦始皇有再生之恩,對秦國有重大功勞,但嫪毐之亂,呂不韋脫不了干系,秦始皇仍然逼死了呂不韋,這就是秦始皇的刻薄寡恩。
3、對待自己的母親趙姬。
嫪毐之亂,秦始皇母親是直接責任人,并且還跟嫪毐生了兩個兒子,秦始皇把自己的母親囚禁了起來,并且與趙姬斷絕母子關系,兒子囚禁母親并斷絕關系,這在當時的社會來看,絕對是不道德的大事。
先后有27個大臣勸諫秦始皇不能關押自己母親,都被秦始皇殘酷殺害,這就是秦始皇的冷酷無情的一面,但情有可原,直到第28個人茅焦來勸,茅焦以“秦王想要統一天下,必須以孝義為先”,這話抓住了秦始皇的雄心壯志,于是秦始皇赦免了自己的母親。
4、焚書事件。
焚書事件的根本是分封制與郡縣制這兩種政治制度的爭議,起源是秦始皇與朝臣及七十多個博士的酒宴,宴會上有個叫周青臣的人恭維秦始皇的功業,然后有個叫淳于越的博士認為周青臣不是忠臣,以古代的治國理論為依據,進而建議秦始皇恢復分封制,由此引發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
然后秦始皇把這事交給朝臣議論,李斯建議焚燒民間所收藏《詩》、《書》與諸子百家著作,建議把以古代治國思想作為依據來議論現在的政治定罪,秦始皇同意了,然后就是焚書事件發生了,但焚書沒有燒掉醫藥、卜筮、農林方面的書籍,而且燒的也是民間藏書,官府藏書沒有燒。
以魯迅先生的觀點來說,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焚書事件發生時,秦國已經統一天下7年了,全面郡縣制已經實行7年了,結果還有人建議恢復分封制,這在當時確實是一股逆歷史潮流,焚書事件秦始皇的處理并不過分。
5、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的起源是為秦始皇提取仙丹的術士因為無法完成任務,也不可能提取得出來,所以只能想個辦法全身而退,像徐福那樣的術士是最高明的詐騙術,得以全身而退,而像盧生那樣實在騙不下去,就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的為人。
在古代議論君主,那是重罪,秦始皇得知后,就派人抓捕并審理此案,然后被抓的人為了開脫罪名,相互揭發他人,此事件一下子牽連了460多人,最后這些人全部被坑殺,坑儒事件中被殺的大多是術士,也有儒生,是因為這幫人相互揭發才有460多人的,這事實在怪不了秦始皇。
6、隕石事件。
秦始皇36年,公元前209年,天上有一個隕石掉到了東郡,有人在隕石上寫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來詛咒秦始皇,秦始皇聽說后,就派御史調查此事,結果查不出來,后來秦始皇大怒,就把居住在隕石附近的百姓全部抓起來處死,并且用火燒毀了隕石。
這事確實展示了秦始皇冷酷無情的一面,抓不到犯罪分子,就把無辜百姓全部處死,也許這就是尉繚所說的,天下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7、統一六國與巡游天下
統一六國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政治理想,平定嫪毐、呂不韋、趙姬事件后,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就滅亡了六國,這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政治功績,結果了商夏周以來,以分封制為根基的國家聯盟制度,建立了全新的帝國制度。
秦始皇在滅亡趙國之后,專門跑到邯鄲來,把當年與母親家里有仇怨的人,全部坑殺,從這一點來看,秦始皇是個睚眥必報的人。
秦始皇先后有五次巡游天下,到達了全國的大部分地方,然后在各地刻石記功,巡游天下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天下彰顯皇帝的功績,讓世人知道秦始皇的事跡,巡游天下是秦始皇一種虛榮心表現,因為巡游不產生任何功績,反而有極大的浪費。
8、秦始皇對待功臣的態度
秦始皇沒有逼死任何一個功臣,滅亡六國的功臣基本上全部善終,比如王翦、王賁等人,李信在滅楚之戰中被項燕打得遭受重大損失,秦始皇也沒有殺李信,最多就是戴罪立功,如果單看尉繚評價秦始皇的話,感覺尉繚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但秦始皇并不是一個過河拆橋的帝王。
綜合起來,秦始皇就是一個刻薄寡恩、冷酷無情、能屈能伸、睚眥必報、胸懷大志、有點虛榮心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并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評價得了的,這只是他一生的縮寫,除此之外,秦始皇終身沒有立皇帝,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疑問,這并不代表秦始皇沒有妻妾,相反他的妻妾應該非常多,從秦始皇子女的數量就能看出來。
史書中有記載的秦始皇兒子有24人,女兒有10人,這么多的子女顯示出秦始皇的后宮是龐大的,那為什么秦始皇不立皇后呢?
常規的說法是秦始皇受到母親趙姬的影響,擔心今后還會出現這樣由太后引發的政治事件,或者太后干政的事件,但是,從秦始皇一生來說,他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政治考量。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出臺很多新的政治制度,比如皇帝制度,還廢除了廟號與謚號,把皇帝的名稱直接冠以數字,希望能傳萬世,還包括不立皇后的制度,嚴禁后宮干政。秦國歷史上,一直有后宮干政的傳統。
比如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國人,他的弟弟也是楚人,后來到秦國,成為太后,有一段時間掌控了秦國的政治,還有后來的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呂不韋是靠受賄華陽夫人,讓她勸說安國君,才讓異人(子楚)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華陽夫人的行為也是一種后宮干政的行為,這都發生在離秦始皇并不遙遠的秦國,戰國時期諸侯國其實是彼此通婚的,秦國公主嫁給楚王,或者魏國、韓國公主嫁給秦王,在當時都是很正常的事,這種政治聯姻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合縱連橫。
但也有一定的壞處,就是會影響一國的政治走向,再加上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與嫪毐發生了這種叛亂事件,秦始皇看到了這些弊端,本著嚴禁后宮干政的目的,不立皇后,就算是皇帝去世,由于沒有立皇后,皇后也無法干政。
但是秦始皇并沒有完全解決權力的更替問題,不立皇后沒關系,甚至秦始皇沒有在生前選擇繼承人,這個影響就大了,秦始皇沒有明確繼續人的制度是秦國滅亡的一個原因,也是趙高等人能暗箱操作的原因,同時這就是秦始皇所犯的最大錯誤。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guozhijun_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