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春節檔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奇跡 笨小孩》劇照。圖/網絡就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春節檔中,“史上最貴票價”成為了超影片本身熱議的話題。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檔預售平均票價達56.6元,這是中國影史上平均票價首次超過50元。盡管春節檔最終成績斐然,以60.35億元(含服務費)的總票房排名影史第二。但令業內普遍擔憂的是: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票價上漲了18%,觀影人次減少了近2000萬。這意味著,觀眾在春節觀影的意愿正在下降。常規而言,電影春節檔為春節的除夕夜到大年初六期間。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檔總觀影人次1.14億,不及2021年的1.6億。
然而,相較2021年春節檔,2022年同期電影票僅在預售階段的票價就比2021年同期漲了18%。春節期間,記者對比不同的售票平臺發現,若在春節檔看場電影,單票價約在百元左右,黃金場次部分影院的價格超過了150元。看一場電影動輒需要數百元,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對此不滿,紛紛“抗議”:“看不起電影了,還是等網絡上有了再看吧?!?/span>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相關部門要求取消票補后,電影票價就持續走高。平均票價從2012年的33.7元逐步攀升,2021年為48.9元,2022年春節檔預售階段平均票價高達58.2元。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春節檔首日平均票價為58.6元,創下歷史新高。一家影院運營方介紹,最終的電影票價由四方面構成。片方約定的最低發行價,影片發行方、售票平臺、影院決定的電商平臺服務費、影院服務費以及溢價。據北京青年報援引業內人士說法顯示,通常,影院擁有電影票價的最終制定權。此前,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春節檔前瞻》顯示,過往春節檔人均觀影數量仍處在1.2部水平,八成觀眾假期內只看一部電影。據媒體援引影院運營方的介紹,影院的收入構成主要靠電影票房分成、賣品收入、廣告收入、場租收入、商務合作、會員卡等多方面組成。大多數情況下,國內票房分賬收入可占總收入的65%-80%,是影院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外界猜測,這次的高票價或許是受新冠疫情沖擊下的影院想蓄力借助觀影人群最為集中的春節檔掙回一筆。今年春節檔影片時長兩部均超過了120分鐘,另一種聲音顯示,影城通過提高單場次的票價來抵去影片時長變長、場次變少的影響。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向《中國報道》分析,今年春節檔“高票價”的討論超以往,其中一個難以忽視的原因是上映的電影難達到觀眾內心的期待值。“缺乏好的電影作品,觀眾對于高票價就更為敏感了?!痹谝櫩磥?,當前的票房成了大眾節假日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并不體現人們對電影的判斷。“如果電影特別好,這種消費方式帶動性會更強,但是如果電影并沒有達到理想那么好的期待值,大家也可以選擇別的消費方式。”他說。觀影人次五年新低
2022年春節檔共有8部影片上映。檔期內票房前三的分別為《長津湖之水門橋》《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奇跡·笨小孩》。與常規春節檔不同的是,2022年春節檔的影片類型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兩部戰爭片、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片、一部喜劇片的排列屬罕見。燈塔研究院行業分析師張榮棣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市場格局上,2022年春節檔延續了2021年和2016年的“超級頭部”陣型,《長津湖之水門橋》這樣的頭部大作占據檔期40%以上票房。包括尹鴻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優質影片供給不足加劇了頭部和超級頭部效應,進一步推漲了價格。尹鴻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頭部電影集中了足夠的商業因素,制作工藝也在行業里處較高水平。但與此同時,尹鴻也坦言,當前頭部影片的創新性和突破性較過去沒有明顯的提升。2022年新上映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在他看來,也未能延續2021年國慶檔《長津湖》高票房的良好態勢。△ 2022春節檔觀影人次不及去年。圖/燈塔專業版
創新性的缺失直接體現在了觀影人次。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檔票房59億,觀影人次1.32億人次;2021 年春節檔票房78億,觀影人次1.6億;而2022年的票房60億,觀影人次僅1.14億。
更多的數據顯示,2022年大年初一有2592萬人走進影院,比2021年少了854萬人;比2019年減少637萬人。國泰君安研報指出,2022年春節檔雖然播放場次創近五年新高,但觀影人次卻創近五年新低。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接受采訪時表示,觀影人次的下降主要與疫情因素有關。由于春節期間疫情仍處于多點散發的狀態,部分縣市的影院一直處于關閉狀態。影院本身加強了疫情防控工作,上座率不得高于75%、必須間隔座位等要求,也使得每一場次的觀影人次出現了下降。此前在2022開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就曾發布了《關于做好2021年春節檔電影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影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嚴格線上售票、預約限流,確保場次間隔合理。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春節期間(2月11日至2月17日)北京各影院每個場次的觀影上座率不得超過50%。此外,深圳和杭州等地要求春節期間影劇院限流至50%~75%不等。而對于在疫情中受到打擊的影院來說,人力、房租和能耗等成本沒有下降的現實情況下,疫情的反復和限流等防疫措施削弱了其盈利能力。分析師張榮棣向記者提到,在城市分布上,今年的春節檔延續了往年的趨勢,一線城市票房占比略有下降,三線城市有所增長,但北京和上海仍然是春節檔票房的最大票倉。因疫情原因多地影院受到影響,往年的票房重鎮深圳、杭州和鄭州票房產出受影響較大,雖仍處在城市票房top20但排名有所下降,天津和東莞更是跌出top20。值得注意的是,拓普《2021年電影票價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即使除去疫情影響,自2017年開始,隨著票價逐步走高,院線的上座率開始逐年遞減。2017—2019年,電影平均票價由34.42漲至37.11元,上座率卻從13.22%直線下降至10.78%;疫情后上座率至今只恢復至8%左右。尹鴻指出,觀影人次的減少說明大家對于觀影的習慣正在慢慢減弱。從電影的創作角度來說,只有中上部電影整體創作、制作達到較高水準,類型形成多樣化,才能支撐起觀眾對整個電影市場的期待和預估值。他認為,“現在基本上靠幾部重頭影片去推市場,不足以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趣味”。全球電影業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優質影片供不應求是難以繞開的問題尹鴻告訴記者,近兩年電影市場的波動還反映在電影創作生產上。影視企業處境艱難,創新難度較大且風險較高。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社會輿情、行業監管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織也讓整個行業的創新力受到影響。尹鴻稱,整體來看,影院的高收費是多種因素的疊加因素,但不是阻擋觀眾不走近影院的唯一因素。市場的虹吸效應對應到電影的排片,即可發現為數不多可供選擇的影片集中在重點的暑期檔和春節檔。與平日的供需形成分化。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教授支菲娜的觀察里,2021年的國產影片公映總量、1000萬元以上各票房區間的國產影片數量,基本回到2018-2019年的水平。但2021年春節檔兩部、國慶檔一部,三部頭部大片贏得了1/3的市場。但20億元、30億元體量的國產影片缺失,10億元影片有6部,5億元影片有7部,1億元影片在26部,還有超過80%的國產影片票房不足1000萬元。對此,支菲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日常的優質影片供給不足的問題很明顯,市場長期處于饑餓狀態,自然就形成了大檔期堆高的現象。“光靠幾條魚把春節檔的水放干了,可能對電影行業是惡性循環?!?/span>令尹鴻擔憂的是,電影方把“賭注”壓在節假日,提高票價形成“一錘子買賣”。長此以往,觀眾把看電影歸類于生活方式的趨向就更為明顯,電影與觀眾也會形成斷層,未來可能出現電影的消費能力下降、消費需求降低、消費方式轉移的可能。“某種程度上說,觀眾僅僅被討好是不夠的,觀眾需要被電影的綜合完成度所征服。”在他看來,良性的態勢下,電影市場還是需要良品化和多樣化。電影的創作要重拾其活力,同時,社會也要為電影創新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輿論環境、經濟環境。對于電影市場而言,既要規范化,同時又有一定的特殊的空間,讓它有創新的資本和動力。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 慧
圖片來源:網絡
責編:徐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