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手語主播,不僅可以報道新聞,還可以進行賽事手語直播。18歲的中國隊運動員谷愛凌摘得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金牌的前一天,本該積極備戰決賽的“谷愛凌”卻還在演播室里錄節目。這么不務正業?別誤會!在演播室里的并非本人,而是她的“數字分身”Meet GU。何為虛擬數字人?簡單理解,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將人物形象、語音生成、動畫生成、音視頻合成顯示、交互這五大模塊進行融合后實現的一種外顯的虛擬人形象。如果說此前的萬科員工崔筱盼、清華虛擬女學霸華智冰、抖音美妝達人柳夜熙等代表著虛擬數字人“出圈”的話,那么,在本屆冬奧會上,冬奧會氣象主播馮小殊、“冬奧AI手語數智人聆語”等則徹底帶“火”了虛擬數字人。資本也聞聲而動,相關統計顯示,2022年過了不到一個月,虛擬數字人領域融資數量近百起,融資金額達4.11億元。虛擬數字人的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到今年開始大“火”。不少觀點認為,其之所以“火”是因為搭乘了元宇宙的“東風”,果真如此嗎?
“虛擬數字人之所以大'火’,核心要看數字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這一驅動力來自三方面。用戶需求與技術升級的握手。目前中國有超過4億的泛二次元用戶,有超過萬億級企業智能化市場,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得虛擬數字人能夠滿足各方的需求;政策支持與資本涌入。從2017年到2021年,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來支持數字相關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左鵬飛認為,虛擬數字人的確在元宇宙“東風”之下呈現蓬勃發展勢頭,各類企業和機構紛紛推出虛擬數字人。但從根源來說,則離不開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用戶對于高度擬人化、可視化虛擬形象的需求,以及企業希望通過虛擬數字人傳遞企業價值和理念的需求。“我們不能否認元宇宙對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的'催化劑’作用。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布局虛擬數字人的企業數量激增,市場一片火熱。”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人工智能部工程師顏媚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但虛擬數字人之所以可以乘上元宇宙的“東風”,也是因為其已具備三個條件:數字人技術快速進步,可用性大幅提高;數字人應用前景廣闊,可滿足各方對于數字內容智能化生產、可視化交互等相關需求;應用環境利好,隨著視頻成為國民級內容載體,通過數字人技術來打造可視化IP是大勢所趨。虛擬數字人并不是全新的事物。過去幾年中,在技術和需求的雙向驅動下,二次元風格和超寫實虛擬數字人層出不窮,一方面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代表的新興媒介提供了更多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化路徑;另一方面,虛擬數字人應用于金融、運營商、數字展廳等領域,涌現出銀行數字員工、虛擬偶像、虛擬主播等服務型角色,并顯現出商業價值。當前我國虛擬數字人發展處于什么階段?
顏媚認為,當前虛擬數字人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離公眾期望的全面應用尚有距離。從市場的角度看,虛擬數字人產品開始投入市場,市場需求呈快速增長趨勢,進入該產業的企業也開始增多,但產業總體上還沒有實現盈利。從應用的角度看,虛擬數字人作為新型計算機應用,基本保障了各場景的需求,但還存在數據和基礎技術積累不足、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智能化程度欠佳等問題。李士巖表示,現在虛擬數字人已經進化到了3.0階段,這個階段的上半場是虛擬數字人在平面計算平臺上的應用階段,以手機、電腦、智能設備為主;下半場則是在空間計算平臺上的應用,以VR、AR設備為主。近5年,得益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虛擬數字人的制作過程得到有效簡化。盡管如此,騰訊智能產品副總裁李學朝仍認為,當前虛擬數字人剛開始步入正軌,進入初級階段。也正朝著智能化、便捷化、精細化、多樣化發展,步入成長期。“虛擬數字人當前多為展示性應用,尚不能實現與人真正交互,整體處于初級階段,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人應用仍有一定的距離。”左鵬飛說。目前,虛擬數字人發展尚處在早期階段。其未來發展方向、商業化潛力以及大規模應用潮能否開啟等則令人期待。
顏媚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未來,虛擬數字人將朝著智能化、便捷化、精細化、多元化、平民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未來建模、動作捕捉、算力及網絡通信等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虛擬數字人的精細度也將不斷提升。“虛擬數字人還將逐漸實現在多場景、多領域的融合、應用、落地。隨著使用門檻及費用的降低,虛擬數字人最終將成為人人可用的大眾技術。”她說。左鵬飛認為,虛擬數字人將成為元宇宙的重要應用入口和功能集中體現,會成為每個用戶的全天候、全方位“助手”,因而其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是滿足用戶的各種對外連接、溝通、交互需求,實現用戶對于元宇宙世界的直接操作。當前,我們進入網絡世界,是點擊手機應用軟件(APP)。“伴隨元宇宙發展,虛擬數字人將替代我們當前使用的APP,我們點擊的不是APP,而'點擊’是一個個虛擬數字人。因而,虛擬數字人領域發展前景巨大,未來大概率會出現大規模應用浪潮。”左鵬飛分析道。相關統計顯示,到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其中,得益于虛擬IP的巨大潛力,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將占據主導地位,約1750億。服務型虛擬數字人則相對穩定發展,多模態AI助手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多種對話式服務升級至虛擬數字人形態,總規模超過950億。“虛擬數字人商業化潛力巨大。而且現在各個平臺都在進一步降低數字人的應用門檻,力爭讓更多人能夠實現'數字人自由’。”李學朝說。虛擬數字人的興起折射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走向融合的大趨勢,雖然未來虛擬人的智能化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但要實現真正融合還有不小距離。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難題。
“上下游產業平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產業化發展,同時也為該產業的投資豎立了無形門檻,而且制作方式自動化較低、生產門檻高、關鍵技術不夠成熟,以及技術人才、綜合人才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虛擬人的發展。”李學朝分析道。在李學朝看來,目前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主要在技術方面。語音識別屬于感知智能,而讓機器從簡單的識別語音到理解語音則上升到了認知智能層面,機器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如何也成為其是否有智慧的標志。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難點,計算機怎么去表示、獲取、學習知識,并將知識與數據結合是個挑戰。所以,未來虛擬數字人發展的破局關鍵在于“深度的場景理解”和“有效的技術提升”。目前做一個數字人往往要整合幾個公司來完成全鏈路,服務場景和演藝場景沒有有效打通。這在李士巖看來,是虛擬數字人大規模落地面臨的一大難點。其次,服務型數字人如果IP屬性很強,有一定的知名度及用戶喜愛程度,將對服務效果和服務滿意度大有促進。而演藝型數字人,如果能有它適合的服務屬性,將大大提高它商業的天花板,目前這兩點也沒有被有效打通。此外,滿足高機動性、高頻需求成本依舊較高。除了在技術應用層面的難題,顏媚指出,目前制約虛擬數字人產業發展的還涉及四個層面。政策環境層面,行業依然處于培育期,缺乏政策與資本扶持;人才培養層面,技術人才、綜合人才極度缺乏,人才供應體系不完善;標準體系層面,行業內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和體系,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安全倫理層面,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尚待完善,存在潛在風險。隨著虛擬數字人相關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規范等問題也開始引起關注。目前來看,虛擬數字人行業內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要求,產品質量也良莠不齊,相關法律法規、倫理規范也尚待完善。
李學朝呼吁,目前業界急需一套完善的人才供應體系,特別是跨界人才體系,才能保障產業的良性運轉。此外,由于虛擬數字人技術在發展中會引發一些法律問題和倫理風險,因此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亟待完善。左鵬飛提出,一要積極引導,虛擬數字人行業發展前景巨大,要尊重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積極引導虛擬數字人行業領域相關企業聚焦技術創新,加快發展步伐;二要文創結合,虛擬數字人附著了技術屬性和文化屬性,需要通過其展示出一定的文化內涵;三要科學監管,堅持監管規范和促進發展并重,在規范中推進虛擬數字人行業加速形成行業自律;四要標準先行,需要鼓勵企業、科研單位加快標準研制工作,通過先行構建標準規范,推動虛擬數字人行業進入發展快軌。五要前瞻立法,在保障虛擬數字人行業創新活力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倫理、安全等基礎性問題,前瞻性做好立法工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