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沈某退休后小有積蓄,今年5月通過網上炒股群與陳某相識,在陳某及助理的推薦下,她投資的股票自認比自己操作多賺了一點。不久,沈某下載了該款聊天軟件,并由陳某助理遠程幫助完成注冊,注冊后陳某助理對其經常噓寒問暖,并以“干媽”相稱。沈某與“干女兒”網上聊天時經常看到群內有人發布跟著陳某炒股的成功案例,遂投入8萬元,成功取現后,沈某將名下位于上海松江的一處房產抵押給“干女兒”提供的公司得款120萬元,隨后先后7次向其提供的賬戶轉出大額資金累計132萬元。民警多次上門勸阻,沈某才避免了財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養老詐騙犯罪手段可謂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如以投資“養老項目”、代辦“養老保險”等名義掩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目的;用送雞蛋、掛面等小恩小惠獲取老年人信任后,以支付高利息、辦卡享受補貼額度、入住養老公寓享受優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資;技術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然后通過不定期打電話、上門拜訪等方式鎖定目標老年人……
老人安則家庭安,家庭安則社會安。養老詐騙緣何屢禁不止?如何織密“防護網”、筑牢“防火墻”,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樂?
在“銀發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針對老年群體的“花樣”騙局緣何屢禁不止?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楊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伴隨老年群體消費能力的提升,老齡化需求呈現多樣化,利用保健培訓、產品推介、投資理財高額回報等手段設置消費陷阱,迎合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養老騙局近年來也呈現出場景網絡化,犯罪嫌疑人往往通過電話、微信、網絡、移動支付等方式詐騙老年人的財產。“養老詐騙花樣繁多,但以騙取老年人財物的目的沒有變,變化的是詐騙的手段和方式。”楊勇說。
“中老年人是通訊網絡詐騙受損金額最大的群體,其中56—60歲的老人平均受騙金額最高。在通訊網絡詐騙中,資損程度和受害者年齡呈正相關的關系,年齡越大其資損的金額就越大。”啟牛學堂副院長乾明說,中老年人網絡知識不足,對新技術、新知識缺乏了解,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冒用官方機構的電話號碼,會讓老年人誤以為真,這給騙子創造了可乘之機。而金融知識匱乏、金融素養不足使得老年群體識別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弱,對于高風險的投資方式難以辨別,看到高收益就加大投資,甚至拉著親戚朋友一起參與,最后往往血本無歸。
涉老詐騙刑事案件多發,除了老年人自身防范意識較弱、辨識能力不強易致權益受損外,在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看來還有深層的現實痛點:如應對養老所需的社會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理財、養生等多元養老需求;老年人“缺愛”“少愛”,子女陪伴溝通少,特別是獨居老人更需要社會關心;與老齡化相適應的社會支持體系不健全,為老人提供醫療、照護、心理等方面的正規服務更是缺乏。
“還有關鍵的一點是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專業化程度升級,針對不同的老年群體設計出不同的詐騙'話術’劇本,個別詐騙案件中甚至出現'量身定制’養老詐騙。”北京高默克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紅華說。
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北京非凡照護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程華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是騙子的主要目標,一是他們身邊沒有子女等年輕人,遇到問題多數獨立決策,但對眼花繚亂的騙局識別能力差;二是他們有強烈的情感需求,騙子們充分利用這個弱點,對老人開展親情攻勢,導致他們往往上了當還在說對方好;三是他們有較強的、持續的慢病管理和就醫需求,很多老人身患多種慢性病,非常希望用簡單、快速的方法根治,騙子們利用老人這種心理推銷假冒偽劣保健品、假藥等,往往容易得手。
程華表示,從非凡照護服務的北京退休職工、老教師、老干部、老專家等老年群體來看,他們大多呈現出“兩高兩低”的防騙意識特征,即防騙意愿高、防騙能力差,平時防騙能力高、臨場應對能力差。這些特征的結果是推銷洗腦、電信陷阱成為騙子得手的兩大主要方式。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8月1日發布消息稱,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辦公室于7月29日在京召開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第二次推進會。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專項辦12337平臺已收到并轉辦養老詐騙舉報線索57138條。公安機關共破獲涉養老詐騙案件1.15萬起,打掉養老詐騙團伙158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4萬人,抓獲逃犯848人,追贓挽損118億元。
養老詐騙嚴重損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秩序,破壞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大司法辦案力度、織密織牢“防護網”、提高違法成本,讓老年人免于被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受害者呼吁對養老詐騙加強刑事打擊整治、加強審執銜接等。
李亞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根據司法實踐來看,養老詐騙涉及較多的刑事犯罪包括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犯罪行為。但適用法律關鍵要對不同的詐騙犯罪行為進行正確定性,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是否具有利誘性、是否利用合同的形式進行詐騙等。
“要根據法律的指引、評價和強制作用,從嚴打擊養老詐騙違法犯罪行為。”劉紅華說,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推動深化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對構成犯罪的案件及時立案偵查、抓獲養老詐騙嫌疑人和追繳、返還養老詐騙資金,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非常明顯。
楊勇認為,判刑標準不可一刀切,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程度進行判定,既要依法嚴懲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詐騙、集資詐騙、合同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也要延伸治理涉及詐騙的一系列亂象問題。
涉老詐騙案件偵破難,追贓更難。打擊養老詐騙犯罪,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是一項需要系統性治理的工程,需社會各方形成合力。
乾明認為,老年群體要堅決抵制高息誘惑,切記高收入一定伴隨高風險,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在參與投資活動之前要多和子女、朋友溝通、商量,一旦發現上當受騙第一時間報警處理。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群體,中老年人應該獲得更多關注與重視。在金融知識普及方面,專注金融知識普及的社會化平臺應該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切實幫助中老年群體掌握金融風險的識別能力。
“金融機構應當堅決抵制養老詐騙,進行合規經營,同時主動向老年群體普及金融知識,幫助老年人防范騙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從長遠看,金融機構要厚植養老金融土壤,擴大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健全養老理財市場,為老年群體提供豐富、多元、個性化的養老金融服務。”研究機構馬上消費研究院分析指出,針對深層的現實痛點問題,相關部門應在促進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多元供給方面更下功夫;構建完善多元的養老服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部分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推到騙子的坑里。
楊勇認為,應加大基層宣傳,涉老反詐宣傳既要形式通俗易懂接地氣,又要家喻戶曉入人心。同時,還要實行社會干預,完善養老法律體系和地方政策,嚴厲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發揮國家社會組織的力量,通過開展反詐騙宣傳活動、公益活動等形式,幫助易受騙重點人群,體現社會組織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功能作用和引領作用。
楊勇同時建議,一要構建和完善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提升機構養老服務能力;二要加強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融合發展,形成有益補充;三要創新養老服務模式,通過嵌入式、互助式、網絡化等社區養老模式,解決好老人贍養與養老服務問題。
“無論是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還是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都應該站在老年人這邊,主動幫助他們彌補信息差,識別花樣翻新的騙術,教給他們如何安全、有效、快速應對,這是最重要的內容。”程華表示,在防范養老詐騙方面,老年人應該做到“四個依靠”:依靠家人,依靠政府(社區、公安等),依靠專業養老服務機構,依靠單位。同時家人應該做到“三多”:多關心慰問老人,多了解老人社交情況,多向老人做防騙科普。
“國家相關組織、部門要堅決依法從嚴懲處養老詐騙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對于典型性案件要不定期公開,既能有效保護老年人合法財產權益,又能有效打擊和震懾未到案或潛在的養老詐騙違法犯罪人員。”劉紅華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