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最新消息,強震已造成土耳其和敘利亞兩國超2萬人遇難。土耳其副總統奧克塔伊表示,土耳其有17674人遇難,72879人受傷。相關官員和醫護人員稱,敘利亞則有3377人死亡。
自2月7日起,來自全球多國的救援人員相繼馳援土敘兩國。截止記者發稿,已有中國救援隊、藍天救援隊、公羊救援隊、曙光救援隊等多支中國救援隊伍陸續抵達土敘兩國開展救援工作。
“這次救援工作會比以往救援任務更為復雜、艱難。”2月8日,在機場轉機、準備帶隊前往土耳其的廈門曙光救援隊隊長王剛向《中國報道》記者坦言,土耳其正值冬季,高寒的天氣會加大救援難度,一般震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天氣、交通、政治環境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下,這次自然災害顯然超過了人類的救援能力。”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在其發起的土耳其地震災情線上交流會上稱,此次的地震“巨災”,救援難度“前所未有”。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當地時間2月6日4時28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該國中南部的卡赫拉曼馬拉什省,靠近土敘邊境。而在同一天,當地時間13時24分時,該位置附近再次發生7.8級地震。
由于第一次的強震發生在凌晨,絕大多數人尚在熟睡狀態。在社交平臺傳播及媒體發布的現場視頻中,地震發生時,房屋頃刻倒塌,大型的建筑也連片倒下,成為廢墟,許多人在睡夢中被掩埋,逃離出來的人們也多衣物單薄,神色驚慌。
在土耳其生活了8年的任敏(化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6日早晨醒來后,自己看到手機里好多未接來電和消息才知道發生了地震。他所在的伊斯坦布爾位于土耳其的西北部,盡管距離震中較遠,但他還是緊急為自己囤積了水和食物,防止余震來襲。
任敏注意到,伊斯坦布爾市政廳設立了不少捐助點,不少年輕人聚集將捐贈的物資打包,送往Yenikap?街區匯集,再運往各個災區。他從朋友那里得知,有的在震中地區哈塔伊省生活的朋友至今還聯系不上。
此前,2月6日,土耳其教育部長厄澤爾宣布,從即日起該國所有學校停課一周。2月7日晚,厄澤爾再次宣布,該國受災的10個省份所有學校停課2周。他還說,受災10個省份的學校以及宿舍、食堂等設施將用于災民的臨時安置和救濟。
△ 2月9日,中國救援隊在哈塔伊省展開救援。(圖/新華社)
土耳其災害應急管理局發布的消息顯示,震中300公里范圍內有33座大中城市,最近的加濟安泰普距震中僅40公里左右。這場強震同時波及敘利亞、黎巴嫩、塞浦路斯、希臘、伊朗等國,其中敘利亞阿勒頗、拉塔基亞等多個省份遭受的影響尤為嚴重。
加濟安泰普市是土耳其南部最大城市,該市人口超過200萬,其中包括數十萬敘利亞難民。同時,震中距離敘利亞西北部邊境僅50公里,那里的難民營中居住著超過170萬流離失所者。
據郝南介紹,此次土耳其震中附近城市加濟安泰普、馬拉什等地房屋連片倒塌,離震中較近的安塔基亞機場也因跑道斷裂無法使用,尼濟普幾乎被夷為平地。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土耳其是處于多地震地帶的國家。其境內有兩條主干左旋走滑斷裂帶,一條是北面的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帶,長度大概1500公里,過去100年里強震不斷;另一條是東南面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約550公里,這次地震就發生在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的西段。而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的信息顯示,土敘多地在震后又普降大雪,氣溫一度低于零度。
曾先后參與過6次國際救援行動的王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此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在凌晨,大多數人是在零戒備狀態下被困,當地寒冷的天氣也會導致受困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失溫,而對于受困人員來說,長時間的失溫可能會致其遇難。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公開發言時稱,這是土耳其80多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災難。目前,土耳其81個省份中至少10個省份受災嚴重。埃爾多安宣布這10個省份實施為期3個月的國家緊急狀態。
地震發生后,土耳其政府第一時間發出了4級警報,請求國際援助。記者注意到,土耳其時間2月8日凌晨4點30分,由82名隊員組成的中國救援隊攜帶21噸搜救、通信、醫療等救援物資、設備和4只搜救犬抵達土耳其開展國際救援行動。當地時間9日凌晨,中國救援隊與當地救援隊合作在土耳其重災區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一棟倒塌房屋的廢墟中成功營救出一名孕婦。
首支前往土耳其的中國社會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隊也于當地時間2月8日下午13時30分抵達重災區阿達納市。記者從公羊救援隊獲悉,當地時間9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下午14時),救援隊在伊斯肯德倫市Belen鎮,從廢墟中救出一名成年男子和一名小孩,隨即被送往醫院救治。下午1:30, 救援隊聯合土耳其陸軍城搜隊,再次成功救援5名被困人員。
“這里到處都是坍塌的房子”。領隊、公羊救援隊創始人何軍說,由于乘坐的民航客機,大型的破拆設備很難跨國托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救援的難度,拖慢施救時間。
交通、搜救工具、語言等都是擺在救援工作面前的諸多不定因素。經過多輪研判之后,王剛和團隊把此次救援的任務從最初的生命救援為主調整為災害救援為主,生命救援為輔。
他把此次救援的危險程度和困難程度均定為極高。王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盡管協調工作已經實現最高效,但路途較遠,在飛機落地后仍需要進行長距離的陸路交通才能到達災區,且當地的氣候條件使得救援隊很難快速到達任務點。
在王剛看來,在土耳其的華人社團、中方企業不算多,在資源的協調上會有所受限,而且土耳其是小語種,在當地光靠英語很難完全解決溝通問題。“這次的救援難度是前所未有的艱難。”王剛說。他和隊員帶了生命搜救探測儀、應用通信、無人機模版、必須的醫藥物資等,至于重型的搜救裝備,則依托現場的協調。
郝南認為,盡管地震救援有“黃金72小時”的窗口期,但這一前提是保持25攝氏度的氣溫。而目前是北半球冬季,疊加了災區剛剛發生的降雪,溫度可能會降至零度左右,廢墟之下等待救援的傷者中,“能夠挺過這個夜晚的人可能不會太多”。也因此,社交媒體上能收集到的需求主要就是取暖器、保暖衣物等,逃生的人也需要庇護所安身。
連續的強震不僅對土耳其境內的諸多城市造成了毀滅性的沖擊,對于敘利亞更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地震對土耳其東南部、敘利亞西北部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衛生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對于基礎設施薄弱、長期處于戰爭摧殘的敘利亞來說,這場地震是“雪上加霜”。
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索爾特馬什(Matthew Saltmarsh) 將地震緊急情況描述為對流離失所人口的“重擊”,他們沒有工作,并且積蓄耗盡。他說:“現在是嚴冬,有暴風雪,還有,戰爭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媒體報道顯示,當地時間8日,敘利亞城市管理部部長、緊急救助問題最高委員會主席馬赫盧夫表示,敘利亞境內約有近30萬人因6日發生的地震被迫逃離家園。
2月8日下午,在與敘利亞駐華大使館做完救援工作最終的對接后,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珂在電話里告訴《中國報道》記者,9日,20名隊員組成的救援隊會分成兩組,分別攜帶無人機、破拆等城市搜救裝備以及遺體處理、環境消殺等設備前往土敘兩國受災區。
△ 兩次強震致土敘多地受損慘重。(圖/新華社)
王珂坦言,與此前參與的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救援工作不同的是,此次土敘兩國的救援難度是較為突出和嚴重的。除了需要考慮救援本身的問題,還需要在安全問題上考慮得更為細致。
郝南表示,此次國際救援難度非常大,救援行動中也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在災區范圍內燃油短缺,物資后勤保障問題嚴重,語言不通,還有傳染病感染的風險。因此不建議沒有足夠國際救援經驗的社會力量貿然行動。
據央視消息稱,本次土耳其地震,中國社會應急力量準備出征和正在趕赴土耳其地震災區的隊伍,包括藍天救援系統、浙江公羊救援隊、深圳公益救援隊、綠舟救援隊、曙光救援隊等共10支,隊員118人,他們攜帶生命探測儀、衛星電話、搜索裝備、破拆裝備等300余臺套,搜救犬4只,于2月9日陸續抵達土耳其阿達納機場跟當地應急管理部門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對接,趕赴災區開展救援和災后援助工作。
連續兩次的強震及后續余震帶來的次生災害正在逐步顯現。世界衛生組織稱,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在初期報告的基礎上增加8倍,或將有超過2萬人遇難。
四川大學教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此次地震中,兩次主震震級較高、間隔時間短,構成了較為典型且罕見的“雙震型”地震序列。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此次土耳其“雙震”釋放的能量與我國汶川地震相當。
但王暾提醒,高震級并不意味著致命。此次地震破壞力巨大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他向記者闡釋,此次土耳其“雙震”震源深度僅有20公里,相對較淺,在地震學上,震源深度越淺,地震對人類活動造成的傷害就越大。同時,本次地震的震中地區人口密度高,加上當地房屋抗震能力不足,造成了受災的區域和人群增多。
王暾指出,此次土耳其連續發生2次近8級的強震雖屬罕見,但歷史上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1960年5月21日,智利發生9.5級大地震,這是吉尼斯記錄的世界上級數最高的地震。當時在南北1400公里長的狹窄地帶,連續發生了數百次地震,其中超過8級的3次,超過7級的10次,最大主震為8.9級。
△ “四川智造”救援現場專用地震報警系統。(圖/中新網)
根據土耳其災害應急管理局在當地時間2月7日凌晨發布的消息,強震發生后,周邊區域已經發生至少185次余震,其中一次余震的等級也達到了6.7級。
王暾認為,當地還是有很大概率繼續發生較多次數的余震。如果發生5至6級,甚至7級的余震,都有可能。他補充道,還是要根據土耳其的地震序列來分析,才能得出具體余震可能分布的情況。
王暾告訴記者,2月7日,他所在的研究所將一套救援現場專用的地震報警系統交給四川藍天救援隊,該系統將隨隊前往土耳其,用于救援過程中的余震監測,減少地(余)震給救援人員帶來的傷害。據介紹,這是中國地震救援報警系統首次走出國門服務救災工作。
在與《中國報道》記者的對話中,王暾介紹,這套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應用信息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聯合研發的救援現場專用地震報警系統已服務過2013年四川蘆山7.0級地震、2014年云南魯甸6.5級地震、2017年九寨溝7.0級地震等地震救援現場。
從事地震分析研究多年,王暾坦言,本次土耳其地震損失慘重,與其地震預警技術發展緩慢不無關系。他認為,如果有地震預警系統,土耳其的地震可能會給當地居民提供幾十秒的預警時間。
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15年前,汶川地震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彼時的中國無地震預警技術、無地震預警網、無地震預警服務。其供職的研究所從汶川余震區艱難起步,研發了世界領先的地震預警成果。
目前,基于該成果建設的地震預警網已覆蓋24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人口密集的多震區面積的90%,已成功預警76次破壞性地震。
王暾說,盡管目前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尚不能像天氣預報那樣精確地進行地震預報,但給大眾爭取逃離時間、減少人員傷亡的地震預警則可以通過現有的科學條件予以實現。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