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在首都電影院(西單店),市民正在觀影。
8月2日,這部延期上映一年的影片正式定檔8月21日,是7月20日復工以來,將要在院線上映的首部華語商業大片,或許會讓不少久別影院的觀眾重新回到影院。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簡稱“《通知》”),7月20日,也是全國影院暫停營業第179天,已有低風險地區的電影院恢復開放營業。7月25日開幕的上海電影節,放映影片超過了300部,所有電影票幾乎都是在3分鐘內售罄,開票10分鐘,共賣出超10萬張票。“大銀幕”終于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中國電影市場按下了重啟鍵。復工并不容易
△ 7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員對放映廳進行消毒,為恢復開放營業做準備。
7月16日上午發布《通知》,7月20日便可營業,留給影院復工準備時間并不多。重慶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因為太久沒有營業,影院的設備全都需要檢查調試。衛生也是重點,“座椅我們都是挨個擦的。”她表示,現在防控疫情是影院的頭等大事,每個角落都要消殺,從口罩到隔離室,都得齊全。雖然時間緊張,但是心情是“輕松的”。1月23日起,全國影院暫停營業,往后的一個月里,家在北京的放映員小李依舊保持著定期檢修、運行放映設備習慣。通向影院的電梯已經停掉,大門也已落鎖,氣喘吁吁地爬到6樓之后,只剩下灰塵和零星光線,“那個時候心情也挺壓抑的。那么大的地方一個人都沒有,拖得越久心里越沒底。”再后來,復工成了工作群討論最多的詞,“三天兩頭就說復工,但沒一次準的。”小李表示,從3月開始,工資開始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原本20多個同事,也陸續離職了一大半。5月8日,國務院明確影劇院等密閉式娛樂休閑場所可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的時候,他以為終于熬出頭了,沒想到又等了兩個多月,但現在總算塵埃落定。《通知》發出,并不代表可以立即營業。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7月24日北京影院復工當天,僅有69家影院復工,不足北京影院總數的三分之一;截至7月27日,全國影院復工率為50.1%。△ 7月24日,在首都電影院(西單店),市民排隊驗票進入影廳。
北京市西城區一家連鎖影院負責人王經理告訴記者,想要復工,最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員工。雖然平時可容納500人左右的影城在當前只需要五六位工作人員,但是疫情期間不少老員工已經辭職,所以還需要重新排班。
剩下的工作,諸如防疫物資、清理衛生、確定員工健康也只是一部分,影院還要制定防疫制度和應急預案以及各項申請資料,準備妥當后按照電影局要求做初步自審,覺得自審結果可以,才能申請外部審查。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主任黎濤也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這些工作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資料館在疫情期間就對座椅、燈光和空調系統重新改造調試,海報、防疫宣傳片也是提前設計,“就是為這一天準備的。”“今年不談利潤”
△ 7月20日,北京部分影院暫未營業。跟隨《通知》一同下發的,還有一份《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簡稱“《指南》”),要求影院要實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證陌生觀眾間距1米以上;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電影放映場所原則上不售賣零食和飲料、影廳內原則上禁止飲食等。從影院角度來看,虧損在所難免。
前述王經理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說,禁止售賣零食確實會帶來收入損失,但對于自己的影城來說,由于周邊商超和餐飲密集,利潤其實只占5%,損失最重的部分還是票房,“只要我們影院分賬前的月票房低于120萬,一定是虧損,現在預計最多50萬左右。”他表示,為了符合《指南》要求的同時盡量降低成本,影院的營業時間已計劃從9:00—22:00改為13:00—21:00。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影院復工第一周,全國電影放映場次為42.96萬,綜合票房11033.04萬元(含服務費),平均票價26.3元;去年同期,放映總場次為248萬,綜合票房為13.98億元,是今年的12.7倍,平均票價36元。
場次少了,電影平均票價也降了,貓眼發布的《復工首周戰報》顯示,96%影院的票價低于去年平均水平。
△ 四川太平洋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官方微博發布的排片信息,8月之前上映的新片遠少于老片。新片少、老片多是原因之一。從復工首周片單來看,僅有3部新片,而其他復映片大多沒有分賬壓力,不需要通過高票價盈利;另一方面,為激活票房,放映方也愿意通過讓利吸引觀眾。“賠錢也要開,我們今年不談利潤。”王經理表示,這是一個預熱的過程,虧損是一定的,影院從業者應該都做好了這個準備,畢竟“開不開都有支出”,營業至少還有部分收入。對于王經理運營的影院來說,最大也是最為迫切的開銷就是房租。4月20日,《北京市國資委關于減免中小微企業3月和4月房租的實施細則》正式對外發布,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為企業“輸血減負”,并于4月13日向國務院國資委呈文,懇請協調在京央企參照北京市政策為中小微企業減免房租。王經理的影院承租的恰好是央企所屬場地,目前為止,租金已優惠至4月底。除此之外,在停業半年多的時間里,各地各部門也針對影視劇院發布了多項利好政策,以圖緩解因疫情歇業對影視行業造成的沖擊。最早一條政策可回溯至2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 關于進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若干措施》,宣布將1月、2月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3月底。對于包括影視劇院在內的、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經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確認,可將疫情影響期間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7月底。此后,減免稅費、發放補貼資金等舉措也陸續在各地出臺。扶持效果并不會立刻顯現。江蘇鎮江一位運營400人左右小型影院的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雖然政府出臺了稅收優惠政策,但自己上半年收入是0,納稅無從談起,“這些政策效果可能會在半年后顯現,現在最直接的還是針對房租的優惠。”滿血復活,尚待時機
△ 8月2日,電影《八佰》定檔。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影院復工后第一個觀影小高潮發生在7月24日,當日票房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到1995.21萬元,觀影人次逼近75萬人。票房從600余萬元驟漲,一是因為當天臨近假期且不斷有影院——特別是北京的影院開業,二是除7月20日上映的《第一次的離別》外,另有《多力特的奇幻冒險》和《喋血戰士》兩部新片上映——3天累計票房均超過千萬,分別為3560.5萬元和1912.2萬元。由此可見,新片確是觀眾期待回歸影院的原因之一,但截至7月29日,定檔的新片并不多,此前計劃在賀歲檔上映的《奪冠》和《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也暫未重新定檔。
《電影藝術》主編譚政認為,目前受疫情影響,市場還沒完全恢復,那些大制作的影片還不敢輕易定檔,等市場穩定之后,才會逐步有大片上映。
市場穩定,新片、大片、好片或許才敢試水,但市場想要恢復,核心也是新片、大片和好片。國海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朱珠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如果大片定檔,電影票房會更好,相信各家院線已經做好了防疫準備,所以院線公司扭虧的關鍵還是看下半年的片子質量如何。
譚政也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現在雖然限制很多,但這些新片和《誤殺》《大魚海棠》等經典好片的電影票還是售罄了,說明觀眾依然有觀影欲望,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完全是可以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從當下市場來看,何時完全恢復也取決于對疫情的控制,但局部疫情暴發不會改變影院整個發展態勢。”譚政說,如果影院能夠證明觀影不會導致疫情暴發、外部環境一切順利,或許國慶檔可以形成一次小高峰。
朱珠也認為,疫情常態化下,影院已陸續恢復營業,當前的風險主要來自部分地區疫情反復,但總體可控,此次抓住2020年暑期檔的“尾巴”復工,也為行業三四季度業績奠定了基礎。
△ 上海影城員工在放映廳里為座位消毒。
此前,諸多頭部影視院線類企業受挫嚴重。例如萬達電影發布公告稱,預計上半年凈利潤虧損15億~16億元,上年同期盈利5.24億元。虧損原因是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公司下屬600余家國內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業,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暫停營業,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視劇拍攝進度也有所延遲,此外,公司仍需要支付員工薪酬、影院租金、財務費用等較為 剛性的成本費用,導致預告期內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較大虧損。
在朱珠看來,影視院線后續發展是樂觀的,頭部院線可借助資本市場過渡,目前院線及電影行業已被動加速出清中,頭部院線及具有項目儲備的電影內容公司相對受益,行業洗牌后的市場集中度將提升。
影院自身也應加強抗風險能力。《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數據顯示,開業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開業影院平均虧損情況較為嚴重,而開業4~6年、較為成熟的影院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譚政亦表示,中國影院銀幕數目前已經足夠,沒必要狂飆突進、盲目擴張,雖然這是市場行為,但還是要考慮可行性,儲備好資源,在現有收益滿足等條件下,做到發展最大化。
“我們正盡力做到防疫和管理規范化。”王經理表示,希望觀眾來到影院,能放下心、提升安全感,“影院的設施和消殺一定是到位的,我們閑了半年了,現在特別希望能辛苦一下,最起碼也要有個盼頭。”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左琳
責編:何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