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
在本屆服貿會的數字化光影沉浸藝術空間展區,“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現場揭開了塵封千年的敦煌石窟文化的絕倫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展現提供了科技新方式。在吸引諸多參展者駐足的同時,也使得“數字化”如何助力保護傳承千年遺產成為參展者關注的焦點。
服貿會期間,《中國報道》記者線上采訪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聽他分享了敦煌莫高窟在數字化保護方面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對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思考。
價值最高的250多個洞窟
已完成數字化采集
△ 敦煌莫高窟壁畫
蘇伯民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這些年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了價值最高的250多個洞窟壁畫圖像、攝影的采集,后續將對整窟的壁畫進行拼接和處理。莫高窟總共有492個洞窟,如果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再有5年時間,就能夠把所有的洞窟信息全部采集完。
敦煌研究院提出數字化的初衷,就是運用高科技手段為敦煌壁畫、泥塑還有洞窟分別建立數字檔案,將來用作敦煌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為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當采集的信息越來越多時,我們開始探索如何把數字化資源服務于研究工作、保護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蘇伯民說。
據介紹,研究工作方面,敦煌研究院在逐步嘗試為研究者開發一些便捷的圖像查詢工具,使他們不進洞窟就可以通過數據庫的查詢看到高清的數據圖像,從而幫助他們從藝術、石窟考古等各個方面去研究敦煌壁畫的內容。
保護工作方面,壁畫保護程序當中有一個環節是做壁畫現狀的精確調查和測繪記錄,數字化可以便捷助力,而且這些測繪資料在后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調查,如分析病害的原因以及準確確定哪些部位要采取什么樣的工藝進行修復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檔案。
考古工作方面,前期整個洞窟形制按考古要求方面的測繪圖,現在都用數字化方式來實現。
把敦煌壁畫和洞窟數字化
△ 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敦煌研究院對壁畫保護的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創新。
基于數字化資料,敦煌研究院創新通過“數字敦煌”這一網絡傳播平臺,讓喜歡敦煌文化的觀眾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敦煌壁畫。
“敦煌文化蘊藏著多方面的價值,也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故事,我們也在嘗試更多新的數字化傳播方式。比如和騰訊合作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讓人們通過微信、QQ就可以隨時隨地'到訪’敦煌,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蘇伯民說。
據介紹,“云游敦煌”于2020年2月20日上線。2021年2月4日農歷小年,“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又推出“點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動數字技術和區塊鏈技術,首次在線上重新呈現一千年前莫高窟的點燈夜景。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筑,還可以參與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這些數字化手段都為“活化”敦煌提供了新途徑。
“如何使敦煌的壁畫活起來、如何把學者長期以來對敦煌文化進行發掘研究的成果展示出來、如何正向且全面地向觀眾傳遞敦煌文化、如何巧妙地傳播敦煌文化的一些特質和藝術特點等等,都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蘇伯民說。
據介紹,在敦煌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騰訊還開發了一系列敦煌主題的皮膚,如楊玉環“遇見飛天”、瑤“遇見神鹿”等,都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反響。以“遇見飛天”皮膚為例,許多細節都是可以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原型和依據。
保護技術向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
△三維數字化重建的莫高窟彩塑
利用科技手段支撐、引領文物保護利用,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和策略。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很快,當前已經進入了系統化的科學保護階段。
蘇伯民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國文物保護在國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吸引了社會優質資源的加盟,很多科學技術進入到文物保護領域,并開展了大量研究。
這些科技方面的研究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很多技術得以突破,使得我國文物保護的技術越來越好,文物保護的學科也越來越系統化和完善;二是也促進很多文博單位和高校建立文物保護機構和文物保護專業,吸引了大量人才,這批人才進入到文博單位或相關研究單位后產出了不少科研成果。
在蘇伯民看來,我國在古代壁畫保護、漆木器保護、考古現場遺存鑒別、絲制品等方面的技術水平進入到了國際第一梯隊。但在基礎理論方面,與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逐步形成了集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基礎研究、理論創新、技術與裝備研發、合作交流、人才培養、成果推廣與應用于一體的產學研用發展模式,取得了大量的創新型成果,多項技術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這些技術不僅用于國內,也正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蘇伯民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如敦煌研究院積極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制作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展現“一帶一路”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底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涵。
數字化瓶頸和技術難點有待突破
△ 敦煌研究院技術工作人員在洞窟進行數字化采集工作。
沒有實現數字化,“活起來”的基礎就不存在。文物數字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資源長久保存并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性工作。
敦煌研究院數字化工作迄今為止走過了30年歷程,實現了很多技術攻關,并與國內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就數字化保護相關技術開展了諸多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攻克數字化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瓶頸和技術難點。
蘇伯民告訴記者,敦煌壁畫數字化保護還有多方面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和探索。敦煌研究院完成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是針對洞窟、壁畫,而要進行全方位、無死角、高精度的攝影采集,還有很多限制條件,如壁畫本身高低起伏不平,如果單一地把它作為一個平面墻去采集的話,采集出來往往出現形變、色彩失真等問題。另外,像小到幾平米,大到幾百平米壁畫的采集,目前的手段還是采用一幀一幀圖片采集,采集完以后進行整幅的圖像拼接。在拼接過程中現在的效率還比較低,需要開發更好、更高精準的拼接軟件或工具,來高效地完成這些結構。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責編: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