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料一開始源自進口,但是當清宮研制成功后,基本由我國自己生產。琺瑯料基本上是石英石和長石構成,以硼酸鹽為助熔劑,通過焙熔產生的一種玻璃體;只是附于不同的物質上形成不同的名稱。所以才形成了“銅胎畫琺瑯”,“金銀胎畫琺瑯”,“玻璃料胎畫琺瑯”,“紫砂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等諸多琺瑯彩藝術品的輝煌歷史。
我國琺瑯彩瓷制作技藝奇絕,時代特色鮮明,傳世極少,是我國彩瓷世界王冠上的明珠,備受各國收藏界推崇。以上一系列成 交數據,就是最 好佐證。
“琺瑯彩瓷”最突出的工藝就是它的顏料與繪畫,每件瓷器均有多種釉色料調配而成,其釉料在燒結后,有玻璃質反光感。在繪畫上,“琺瑯彩瓷”的畫工都是皇宮內最頂 尖的專 業畫師,藝術造詣可謂相當了得。
由于琺瑯彩的瓷胎較一般瓷器薄的多,所以在第 二次上彩燒造時極容易發生破裂,就是一流的工匠燒制也難免有破損的情況發生。據檔案記載,雍正二年二月初,造辦處奉旨燒造五件酒杯,二月下旬就燒壞了兩件,在雍正的“爾等小心燒造”的嚴厲訓斥下,小心翼翼地直到五月中旬總算燒制成功,其間匠師們竭盡全力,嘔心歷血經過3個多月的摸索和實驗,才掌握了燒制薄胎酒杯的適當火候。憑借宮中造辦處得天獨厚的技術條件尚不能完全杜絕瓷胎破損,其工藝要求之高,燒造過程之復雜可想而知。在談及雍正朝琺瑯彩瓷的成就時,我們不能不談到唐英這位對中國清代瓷業做出特殊貢獻的人物,唐英,字俊公,康熙二十一年生,16歲供役于內廷,善繪畫,工書法,詩文譜曲樣樣精通,是雍正帝十分寵愛的宮廷藝術家。唐英雍正六年被宮廷造辦處派往江西景德鎮督窯,負責宮廷用瓷的燒制,同時負責為清宮琺瑯作提供上等白瓷胎。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任職宮廷的數十年中耳濡目染,受皇 家藝術的長年熏陶,使之成為歷朝督窯官中以瓷業為第 一生命出類拔萃的杰出藝術家。他對陶務的關心不只是一般性地過問,而是深入實際,悉心研究,“講究陶法”、“躬自指揮”。他在所著的《陶人心語》一書中曾自述到:“杜門謝交流,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變化之理,雖不敢謂全知,頗有得于抽天變通之道。”(《唐英集》)唐英到任3年時間便深諳瓷器燒造之道,想見他深入實際是何等全力以赴!雍正自制琺瑯料成功之后,琺瑯作的生產全面展開,宮中原有的瓷胎很快用盡。而制作高 檔琺瑯彩瓷的第 一道工序就是選胎,白潤堅質的薄胎瓷器是畫琺瑯生產的首要條件,完 美無缺的造型和精純無瑕的瓷質才能使美妙的彩繪畫面充分顯現。派譴唐英這樣一位盡忠盡職,深諳此道的優 秀內行把好第 一關是十分關鍵的,景德鎮官窯生產的細白瓷是宮中琺瑯彩燒制的先決條件,每年由唐英選擇上好的白瓷胎解運進京,呈皇上親選,上等好的留畫琺瑯用。雍正琺瑯彩瓷胎細膩如脂、純白似雪,光照之下迎光透影,從器物內壁可以清晰地映現釉面的花紋,如此成就理應有一代督窯大師唐英的卓 著功勛。
琺瑯彩瓷器歸屬于釉上彩,它的制作工序和其它瓷不一樣,要先在景德鎮燒制好素胎,然后送到京城由畫師繪畫上色,最 后再放到宮內燒制。單看這流程就足以感受到琺瑯瓷的特別。
琺瑯彩是一種特殊的凝厚彩料,施繪在瓷器上,微微凸起。開始使用時,尚需進口,到雍正朝已可以自己燒制二十余種彩料。以這件雉雞牡丹碗可以看出,其色澤豐富艷麗,其制作精美絕倫。
清三代琺瑯彩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一朵奇葩,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極為名貴的御用器。為康熙時始燒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種新興手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為地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藝品。永樂時期已有這類制品,由于藍色以景泰年間為最 好,故有“景泰藍”之稱。清早期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類似的金琺瑯、銅琺瑯等工藝品,國內流行在銅、玻璃、瓷等質地胎子上,用進口的琺瑯彩料描繪器物形成琺瑯彩器,并被稱為“銅胎琺瑯彩器”、“瓷胎琺瑯彩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