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但凡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修上的杰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著作,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聯系的藝術面貌。如果說他早年的著作用畫筆向大家敘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著作即是傳達一種禪意,晚年的著作則表達了一種精神境界。這是其寧靜致遠、恬淡明志、生命不息、斗爭不止的人生信條的描寫。
面對新的時代,王大凡的心里充盈著雨過天晴般的豁達,以一種開拓的進取精神,去譜寫崇高壯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化作筆底的波瀾,訴說他對新時代的感受,讓人領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種靜穆之美,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
王大凡瓷板畫一般上面都會出現人物造型,而且人物的臉龐非常生動,在明暗對比方面做的也相當的出色,人物立體感非常強,這也是王大凡瓷板畫赫赫有名的原因之一,大家稍微觀察一下就能分辨。
縱觀王大凡一生的創作,其瓷藝“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賞”貫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王琦屬大寫意外,其他是兼工帶寫、婉約內斂的小寫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理念,其實質就是“雅俗共賞”。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我國陶瓷美術大師。本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后移居安徽省黟縣,其自己出生于江西省波陽縣皇崗村。
王大凡(1 888—1 961),珠山八友之首,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后移居安徽省黟縣,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陽縣皇崗村。
王大凡的作品,其人物臉部描寫細膩,考究明暗改變,有西畫中的素描聯系和光影改變,暈染手法共同,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征顯著,并構成一種慣用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