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彩陶鳥壺(石嶺下。公元前3800)
中國古代陶瓷為上海博物館的收藏特色之一。展館中綠色的基調和各個時代的陶瓷精品交相輝映,給人帶來輕松、和諧的感覺。在1300平方米的中國古代陶瓷館中陳列了陶瓷精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代的成熟的青瓷,還有人們熟知的唐三彩。宋、金、遼時代,各地窯場林立、青釉、白釉、黑釉和彩繪瓷競相爭艷,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更是精美絕倫,聲名遠播海內外.
“陶”和“瓷”有三大差別:原料的差別、燒制溫度的差別、是否上釉的差別。制陶的原料只需一般粘土就可以了,而瓷器的原料瓷土則是云母和長石風化后的產物,確切的說,純的瓷土是一種含有水分的云母和長石風化后的有熔點的軟質礦物。陶的燒制溫度一般在1000度以下,而瓷的燒制溫度一般要求在1200度以上。這也是先有陶后有瓷的原因,因為,早先人類無法獲得很高的溫度。但是,后期的陶也有上釉的。釉實際上是比較純而細的瓷土。
景德鎮的瓷器我已經專文介紹了,本文介紹新石器時代陶器和夏商周原始瓷,東漢陶瓷。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遍及中華大地,制作精美,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原始藝術特征。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原始青瓷出現于商代,盛燒于西周,春秋,西漢后衰落,成熟青瓷燒造于東漢時期。至三國,西晉有進一步發展。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體上拍制幾何圖案,釉色多呈現青綠、青黃色。印紋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將所需幾何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進行燒制的陶器,也稱幾何印紋陶器。
這里有我拍攝的22 件東漢前的古陶瓷。
裴李崗文化紅陶雙耳壺(公元前6000。河南)
崧澤文化黑陶刻紋蓋罐(上海青浦公元前3800)
馬家窯文化彩陶弦紋壺(馬家窯類。公元前3100)
馬家窯文化彩陶幾何網格紋壺(半山類。公元前2600)
馬家窯文化彩陶圓圈紋壺(馬廠類。公元前2200)
馬家窯文化彩陶曲折紋罐(馬廠類。公元前2200)
仰韶文化彩陶垂幛紋缽。陶尖底瓶(公元前3000)
印紋硬陶罍(西周公元前11世紀)
白陶刻紋尊(商公元前1562)
印紋陶單柄壺(商)。印紋硬陶方格紋曲柄罐(戰國公元前77
釉鏤空熏爐(西晉公元265)
青瓷虎子(隨葬品)(西晉公元265)
青釉堆塑樓闕人物罐(西晉公元265)
青釉堆塑樓闕人物罐2(西晉公元265)
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國公元222)
婺州窯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國。公元222)
綠釉陶望樓(東漢公元25)
彩繪陶傭。紅陶聽琴女傭(東漢公元25)
褐釉堆塑動物五聯罐(東漢公元25)
綠釉陶狗(東漢公元25)
鉛釉陶鴨(東漢公元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