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癥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由于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損害。與中醫學文獻中記載的“癢風”相類似。多因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因風濕蘊于肌膚,不得疏泄而發病。
加味四物湯
【組成】全當歸10g,生白芍10g,生地15g,川芎10g,丹皮10g,丹參10g,荊芥10g,黃芩10g,茯苓10g,川石斜(先煎)15g,櫓豆衣15g,制首烏15g,
【制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功效】皮膚瘙癢癥
【出處】中醫雜志
鹽泔煎洗方
【組成】食鹽100g,米泔1000毫升
【制用法】取米泔水1000毫升,放食鹽100g,置于鐵鍋內煮沸5~10分鐘,然后將藥液倒入盆中,溫熱以適應為度,用消毒毛巾蘸藥液擦患部,每日2次,每次搽1~3分鐘。
【功效】皮膚瘙癢癥。
【注意事項】擦洗前先抓后擦洗,以疏松毛孔,使藥力直達病所并忌酒及腥葷食物,不用堿性肥皂洗澡
【出處】新中醫
蛇床子湯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各30g,黃柏15g,花椒5g,甘草10g,生苡仁30g,
【制用法】上方水煎3次,每次加水約300毫升,煎取200毫升,第1、3次藥液傾入盆內,加溫水適量洗澡,第2次藥液分3次內服。
【功效】皮膚瘙癢癥。
【出處】中醫雜志
加味桂枝湯
【組成】桂枝10g,白芍10g,血藤30g,當歸10g,防風10g,炙甘草5g,大棗5枚生姜3g,
【制用法】上方水浸泡1日后,第1次煎取250毫升,分早晚服,第2次煎至2500毫升,于晚上服藥后,趁熱洗患處。每次洗約15~20分鐘,每日1劑。
【功效】老年性皮膚瘙癢。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鎮肝熄風Ⅱ號
【組成】懷牛膝12g,生赭石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龜板12g,白芍12g,元參10g,天冬12g,茵陳10g,防風10g,白僵蠶9g,蟬蛻9g,白蒺藜10g,甘草6g,當歸12g,桃仁10g,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老年性皮膚瘙癢癥。
【出處】中醫雜志
王氏止癢方
【組成】密陀僧、醋各適量
【制用法】將密陀僧放爐火中燒紅后,立即投入醋中,俟冷后,將藥撈起再行燒紅,如法淬制,如此反復7次,然后研成細末備用。同時取末適量,略加白茶油調勻,涂患處。
【功效】皮膚瘙癢。
【出處】《祖傳秘方大全》
百部酊
【組成】百部30g,75%酒精100毫升
【制用法】將百部放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去渣備用。外涂患處。
【功效】皮膚瘙癢癥。
【出處】經驗方
止陰癢方
【組成】白芷9g,黃柏9g,地膚子9g,大黃9g,細辛3g,烏梅9g,荊芥6g,槐花6g,皮硝3g,陳艾9g,蜀椒6g,人中白12g,
【制用法】上方水煎熏洗患處,每日2次。
【功效】外陰瘙癢。
【出處】四川中醫
苦參膏
【組成】苦參面100g,祛濕藥膏(或凡士林)400g,
【制用法】上方調勻成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功效】皮膚瘙癢。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祛風止癢湯
【組成】蟬蛻15g,徐長卿15g,當歸10g,生地15g,紅棗10g,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和勻,分2~3次口服。加減大便干燥或便秘者,加生首烏15~30g。
【功效】老年皮膚瘙癢,入夜尤甚,皮膚干燥脫屑,屬血虛風燥者。
【出處】《陳樹森醫療經驗集萃》
黃柏豬膽膏
【組成】黃柏、公豬膽汁各適量
【制用法】將黃柏用公豬膽汁拌,浸透黃柏,陰干。研細末,香油調涂。
【功效】皮膚瘙癢
【出處】《家用中醫靈驗便方》
二癬證熏洗方
【組成】蒼術、苦參、黃柏、防風各9g,大楓子、白鮮皮各30g,松香、鶴虱草各12g,五倍子15g,
【制用法】上藥共碾粗粉,用較厚紙卷藥末成紙卷,燃煙熏皮癢處,每日1~2次,每次半小時,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功效】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皮膚淀粉樣變。
【出處】《名中醫治病絕招》
三首烏散
【組成】何首烏15-30g,威靈仙、石菖蒲、荊芥、苦參各10g,胡麻仁(黑芝麻)15-30g,(搗碎)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不加用西藥及外用藥。
【功效】皮膚瘙癢癥,妊娠瘙癢癥,慢性濕疹,結節性癢疹,接觸性皮炎,多形性紅斑,扁平疣。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飲酒,禁食醋及辛辣刺激之品;不用肥皂和各種香皂洗澡。
【出處】福建中醫藥
四癢寧外洗方
【組成】煎藥:甘草、川椒、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大楓子各20g,苦參30g,研藥: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g,
【制用法】生將研藥部分共研細末后,加黃丹粉20g。將煎藥3煎取汁1000毫升左右,即加入全部研藥,攪勻后趁熱用毛巾擦洗周身,然后換上干凈的內衣。
【功效】皮膚瘙癢癥。
【出處】四川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