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詞語注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白話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作品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描寫的近景。詩人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出發,描寫了“翠柳”、“黃鸝”及其鳴叫聲。在視聽中,表現出了春的蓬勃生機,萬物復蘇的景象。特別注意的是“兩個”這個數量詞,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在詩中屬于精細,或者擬實,不但表明黃鸝成對地嬉戲于翠柳中,而且表現出了春天的美好。一個“翠”字,一個“黃”字,色彩對舉,表現出春暖花開、百鳥爭鳴的熱鬧景象。詩人在開始的兩句中,著力描繪了春天美好景象?!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倍@美好的春光正好反映了詩人的愉悅的心情,表現出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懷。
“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遠景。意思是在青綠高遠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悠然而來。這里,一行與“青天”配搭,點面結合,更反襯出天之高遠。這一句與前面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構成了對偶,而且是工對。從詩人觀察的角度來看,是仰視,上一句是平視。具體說來,上句寫地,下句寫天;上句的“兩個”對下句的“一行”,上句的“黃”對下句的“白”,上句的“翠”對下句的“青”。這樣通過對偶的手法,不但從色彩上描繪出和諧而艷麗春景圖,而且從空間距離上更好地提高了詩歌的審美意境。
“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離窗而又透過窗遠望,看著那千年積雪的西嶺,好像鑲嵌在窗框中。這里是詩人從平視的角度,由“詩人——窗——西嶺”構成的一幅立體圖畫,不但表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而且也只有在這春光明媚的條件下才能看到“西嶺千秋雪”?!扒铩北砻鞯氖菚r間?!扒镅辈坏砻鲿r間感,也蘊含著空間感。這里,詩人在時空交錯中描繪出了更為深遠和廣闊的審美境界。特別要注意句子的“窗含”一詞,其意為窗對西山,好似口含。一個“含”字用得極為巧妙,它不但把“千秋雪”活化了,而且以小括大,通過一個小小的窗口,把西山雪嶺透視出來,與眼前明媚春光配合,從而表現了詩人愉快心情。而身在成都的杜甫,描繪出如此開闊的境界,真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審美想象能力。
總之,這首詩歌不但表現了詩人在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中產生的愉悅心情,而且也體現出杜甫沉郁詩歌之外詩歌的審美特點:清新自然的詩歌語言,亮麗色彩的和諧搭配,時空交錯的開闊境界。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