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留下來很多偉大的工程。其中,長城就是古代系統而偉大的軍事工程,它持續構筑、使用年代長、形制規模巨大、工程復雜宏偉、分布范圍遼闊、影響深遠巨大。長城遺址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杰作,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群星中,長城被認為是人類最偉大的建筑之一。
在赤峰市也保存著古代長城——戰國燕長城、秦漢長城、金代長城。總計約1054公里(水平距離)。這些長城遺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址。這些軍事工程,歷史上都曾肩負過防守邊疆的重任,在它們身邊曾上演過一幕幕金戈鐵馬、戰爭與和平等波瀾壯闊的場景。
歷史上無論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還是中原農業民族,對能否控制這里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草原游牧民族要想南下進入中原,這里便是他們最理想的隱蔽和發動進攻的根據地;對于中原農業民族來說,控制并守住這里,變阻斷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之路,也就能夠守住他們的農業家園。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萬里長城前身——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有兩條,稱為燕北內長城和燕北外長城。
燕北內長城東自遼寧北票市進入向西穿過敖漢旗,進入遼寧省建平縣黑水鎮,復入赤峰市元寶山區,至喀喇沁旗蔣家營子附近消失。
燕北外長城則向北推移,東自通遼市奈曼旗境內,向西穿過敖漢旗,至松山區夏家店附近失去其蹤跡。
燕是周王朝初年封在北方的一個諸侯國,因“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遠在春秋時期,燕國就經常受到來自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擾,《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山戎不斷寇掠燕國,甚至“越燕伐齊”。燕莊公28年(公元前668年),齊與燕聯合打擊山戎,“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山戎敗北,齊殘余勢力被趕到朔漠以北。歷史上“老馬識途”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為了防御齊國、趙國及秦國的襲擊,燕國在其南境修筑了一條御敵的長城,史稱“燕南長城”:燕國強大之后,北卻東胡,東擊朝鮮,疆域空前擴大。為了抵御來自北方東胡族的侵擾,在大敗東胡后,又在其境北部修筑了長城。
秦開是燕國的大將,隨荊軻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陽就是秦開的孫子。秦開在對東胡具有歷史意義的反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先是作為燕國的人質,在東胡滯留數年,深知東胡的政治、經濟、地理及用兵情況。當他回到燕國時,這位賢將胸有成竹地策劃了對東胡的反攻,并統領燕國大軍,一舉襲破東胡。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燕胡之戰”。受到沉重打擊的東胡部落,退居西拉沐淪河以北。而燕國仍有后顧之憂,燕昭王在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修筑了燕北長城,并設置五個郡,以拒東胡。史稱“燕北長城”,以區別于在易水流域修筑的“燕南長城”。
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直到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已基本完成了。為燕北內長城。此后,燕國在打擊東胡實力中不斷取勝,疆域向北拓展,就又在內長城之北設置修建了另一道防線,即燕北外長城,與燕北內長城相距10-50千米。
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燕國在北方所設五郡全部保留了下來,今天的赤峰市南部地區,就歸遼西郡和右北平郡所轄。此時秦國的北邊匈奴族興起并逐漸強大,和居住在西拉沐倫河流域的東胡族共同構成了威脅秦邊境的兩股強大勢力,為了防范這兩股勢力的進攻,公元前215年,秦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東胡。為了繼續鞏固政權,擴大統一事業,出于防范的需要,秦朝動用舉國之力,征發役徒連接和修繕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筑在北方的長城,使之成為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由此看來,赤峰境內的燕北長城比萬里長城的修筑時間還要久遠,甚至可以說是萬里長城的前身,亦可以說沒有燕北長城,就沒有萬里長城。
《長城》
【唐】汪遵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兵家必爭之地——秦漢長城
秦長城在赤峰市境內可能是沿用燕北外長城,《史記·朝鮮列傳》載:“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韓星,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貝水為界。”在實地調查中,雖然在長城墻體上沒有直接找到秦朝沿用和修葺的證據,但近年來,長城沿線發現過秦朝的衡量器和秦權,器物上還鑄有秦始皇廿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文,似乎也能剛從一個側面加以推斷。
漢長城則在燕北長城之南,自遼寧省朝陽市越老哈河進入喀喇沁旗,自東向西穿越喀喇沁旗東南部,轉而進入寧城縣,穿過寧城縣南部,向西進入河北省境內。與燕北長城、秦長城不同,赤峰地區的漢代長城沒有長城墻體,而是由烽火臺、壕塹、堡組成的一道動態防御體系。全長190千米,壕塹13.28千米,烽火臺47處,堡址6處。
西漢時期,北方戰事不斷,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匈奴二萬騎兵入漢,殺死遼西太守。漢武帝為安定北疆發動了長達10年的對匈奴戰爭,遼西、右北平地區展示尤為激烈。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出高闕,游擊將軍蘇建、強管、都尉李沮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出右北平,三路大軍共擊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出北地郡,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帥兵5萬騎,出右北平擊匈奴左地,匈奴大敗遠逃。
后漢武帝任用飛將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帥軍擊退匈奴,漢朝的北部邊境才出現了暫時的安定局面。這一時期漢長城的主要使命就是打擊匈奴人的入侵。在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后,漢武帝把烏桓人由西拉沐倫河以北南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居住。漢王朝對南遷的烏桓人并不放心,因而,此后的長城便增加了另一使命,那就是監視五郡塞外的烏桓人的動向,防止其南侵。西漢末年,隨著中原動蕩,這條邊塞防線也逐漸沒落了。
《登長城》
【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云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圣天子,不戰四夷平。
成吉思汗邊墻——金代長城
金界壕(意為“金代長城”、“金邊堡”、以下均稱作“金界壕”)權限主要分嶺北線和南線兩條主線。
金界壕是我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為了抵御蒙古騎兵的入侵而構建在草原地帶的軍事防御工程,又稱“金邊堡”、“金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墻”,在我國長城的歷史中,是分布最北的古代長城。它不單只是一條壕溝,而是一套系統的軍事防御工程,這一點,又超越了以往朝代所修筑的長城,并為后來的明代所借鑒。
金界壕分為嶺北線、莫南線和界壕主線三條。赤峰市境內的金界壕就屬于金界壕主線的一部分。
公元115年,生活在我國東北部的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并迅速崛起,先后滅遼敗宋,又相繼征服和招降了蒙古各部,置東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討司以管轄北方屬部和防衛邊境。但由于北方民族判服無常,尤其是北方蒙古部實力日益強大,十三世紀初期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于1206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尊號為成吉思汗。“蒙古”意為“永恒之火”,自出現在史籍中,蒙古族就以其強悍而著稱,蒙古勁騎更是經常和金朝發生沖突,給金朝北部邊境造成嚴重威脅。女真政權當然是深諳騎兵作戰的特點了,為了防御蒙古騎兵的侵擾,遏制蒙古南下,在總結借鑒中原王朝為防御北方民族南下修筑長城的歷史經驗后,金朝統治者從建國初期就開始挖掘界壕,修筑堡戍。
金界壕的修筑,使金朝減少了來自北邊蒙古騎兵的壓力,從而可以抽調力量對付南宋。但浩大的工程也直接加重了北方人民的經濟和勞役負擔,也加劇了內部社會矛盾。另一方面,金朝統治者也過分依賴這條防線,使積極防御變成了消極防御,當蒙古大軍席卷而來時,這一方便很快崩潰了。1234年,蒙古滅金,界壕便完成了它的軍事防御使命而成為一段歷史。
1247年,遠超人張德輝北上,“過漁兒泊……自泊之西北行四驛,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盡,亦前朝所筑之外堡也”。之后歷代對金界壕一直未有修葺、沿用,而逐漸被風沙剝蝕掩埋,成為一道歷史遺跡。
水調歌頭·《金長城》
寂靜邊壕土,浩瀚大荒天。高墻深塹屏障,牢固拒雄藩。橫向蜿蜒千里,越嶺過河穿谷,目睹風雪寒。鐵馬憑欄躍,烽火染邊關。
春雷動,旌旗舞,換江山,神州一統同樂,往事化云煙。方言草原遼闊,故壘蕭蕭依舊,醉臥大興安。塞上風拂面,把酒續新篇。
長城歷經戰國(齊、楚、燕、趙、魏、秦、中山、魯)、秦、漢、南北朝(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北宋、西夏、遼、金、明、清等朝代2000多年的修建,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區)。
如今,這些軍事防御工程都已是滄桑滿目,湮沒在塵土和荒草之中,成為了歷史的遺跡,靜靜地匍匐在茫茫曠野之中,默默地向游人們講述著它們曾經見證過的那些戰火征騰,讓人血脈噴張的歷史。
三座長城,你更喜歡一座長城?
轉載需經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