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服飾的形成和演變
穆 松
衣冠服飾,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反映,是人類不斷認識物質世界所積累的寶貴經驗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總把“衣”放在首位。
蒙古民族服飾是反映蒙古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標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千百年來一直為蒙古族人所喜愛和沿用。
蒙古服飾以自己的獨特的款式、風格和精美的工藝特色,立于我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而經久不衰。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對蒙古民族服飾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進行研究和仿制,甚至有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以穿著蒙古民族服裝為榮。這一切都說明蒙古民族服飾有著歷代文明的影響和傳統的高超技藝。
蒙古民族是在歷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亞洲古老民族它曾在我國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對世界歷史也產生過巨大影響。蒙古民族服飾的起源、形成和它的演變與蒙古民族的政治、經濟、生產、生活以及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的部分。從上古至蒙古大帝國,從元、明清到現在,隨著歷史的發展,蒙古族人在長期的生活積累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制做工藝等,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精品,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公元13世紀初,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結束長期分爭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蒙古汗國之后,蒙古高原氈帳諸部在為民族整體和政權整體登上世界歷史舞臺的同時,使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向前大大邁進了步。尤其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建立元王朝,統一中國之后,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作出重要的貢獻。與此同時,蒙古民族服飾作為當時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標志,在服飾種類、款式、面料、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元初,由于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云集蒙古地區,對蒙古民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貴族們講究起華貴的服飾,用北方草原的稀有珍貴的皮毛和南方的綾羅綢緞以及所獲取的金銀珠寶,制作起各種華貴的服飾。其種類主要以棲鷹冠、卷云冠、立領式長袍、交領式長袍、革靴為主,在面料、色彩等方面主要以稀有珍貴皮毛,青、紅、藍、白色織錦為主,其中各種皮制衣物占多數。元代以后蒙古族服飾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前檐帽、鈸笠帽、立領大襟袍、短披肩、馬褂、絡縫靴子等都是在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優點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在面料、色彩、紋樣等方面又有了黃色金錦、褐色毛呢等,衣物繡紋有日、月、龍、鳳紋等。
元末明初,在廣闊的漠南漠北依然保留成吉思汗黃金貴族政權,史稱北元。北元初由于蒙古封建君主與明王朝長期對峙,加之蒙古封建貴族內部相繼出現了爭權奪位的動亂局面,從而使蒙古地區的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后來由于達延罕巴圖蒙克統一蒙古諸部。蒙古地區的政局才有了穩定的局面。繼而由于其后的阿拉坦罕與明王朝定立貿易關系,以及蒙古族與維吾爾族、藏族、女真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發展,蒙古地區的經濟、文化開始有了新的發展變化,為蒙古民族服飾的繼續發展帶來有利條件。這時的蒙古族服飾,除了原有的款式外,還增添了不少新款式,如扎達蓋、車得格、拉布西格、溫吉拉嘎等都是元代沒有的新款式。當時的蒙古族婦女不但縫制以皮毛、布綿為原料的多種服飾,而且善于刺繡。所繡、貼、摳的花葉和各種圖案輝映在她們所縫制的各種服飾上。這個時期與元代相比,在保留和發展傳統款式的前提下,各部落的服飾出現了各顯其能、各行其式的趨向。
16世紀末,漠南漠北和漠西的蒙古封建勢力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正當蒙古封建領主們相互爭斗而衰憊的時候,在他們的東部崛起的女真族新興政權,對整個蒙古封建勢力構成了嚴重威脅。滿族皇帝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首先收服了科爾沁部,繼而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接著利用漠南蒙古封建勢力又征服了漠北喀日喀蒙古。從此,蒙古民族結束了長期封建割據的局面,走上了又一個歷史發展時期。
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民族的控制,對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和八旗制。清政府為了利用蒙古封建勢力,確保北部邊境的安全,根據不同的行政體制,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封建等級制度。這就是根據蒙古封建主原有的地位的高低和對清廷效忠程度以及功勞的大小,分別授予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和一、二、三、四等臺吉等爵位,并按清朝服制,指定品官冠服。除此之外,清廷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滿蒙上層的聯系,除了大封王公貴族之外還采用和親的方法,娶蒙古貴族女子為皇后,并把滿族的公主下嫁蒙古王公貴族,從而出現了滿蒙服飾混雜的繁瑣服飾變化,如文武品官服飾,有朝冠、吉服、端罩、補服、朝服和蟒袍等,其服制等差,視其冠帽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紋飾而區別。
在巴林,平民的衣著款式過去是袖瘦長下擺肥大不開歧,腰帶寬厚,穿上為衣,脫下為被。到了清代巴林人的衣著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是清廷服飾的嚴格款式和清廷兩個公主下嫁巴林時帶來540戶,以及巴林旗的王、公、臺吉每年輪班進京朝覲等有關。清代在巴林首先是從王公貴族開始脫掉了傳統的蒙古袍,穿上了清朝制服,戴上了朝冠。接著貴族婦女們脫掉了寬大的蒙古袍,換上了挽袖長袍和坎肩,款式為短袖、寬肥、鑲紅邊。頭發盤結、插簪,掛耳墜子,冬季胳膊套有納著花邊的緞布羔皮套袖,頭帶五彩飄帶的緞面皮里繡花護耳,足著繡花靴子。巴林男子也開始穿上了開歧的蒙古袍,外套短袖馬褂,發綃系黑絲絨帶穗頭繩,頭帶頂紅纓、出帽檐的園筒帽等。
清代蒙古服飾在種類、款式、面料、色彩等方面出現新的發展變化的同時,在縫制工藝方面已有了獨立的裁剪工藝、縫紉工藝、刺繡工藝、鑲邊工藝和圖案工藝,基本上定型。立領長短坎肩取代了蒙古汗國和元明時期的高領式長袍和半袖長袍,富有地區特色的長袍,長短坎肩和帽靴的式樣越來越豐富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