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的古塔充滿了歷史的厚重
它們矗立千年、飽經風霜
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點擊卷軸查看圖片)
遼中京釋迦佛舍利塔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
遼中京小塔
遼上京南塔
遼武安州佛塔
五十家子白塔
遼上京北塔
遼中京半截塔
遼靜安寺佛牙舍利塔
赤峰地區最早出現的古塔建筑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早在公元十世紀初葉,一代圣雄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長之時,便在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下游)岸邊的龍化州建開教寺,將漢傳佛教引入到契丹地區。唐宋以來的寺院都是以佛塔為中心營建的,開教寺內的這座佛塔就成了赤峰地區第一座佛塔建筑。
終遼一世,契丹王朝曾經在赤峰地區建筑過數十座佛塔,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如今殘存下來的僅有八座,幾乎都是遼代佛塔的經典之作。
赤峰地區分布的遼朝佛塔從建筑風格上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密檐式,第二類是閣樓式,密檐式佛塔是遼塔的主要形式,在赤峰地區共有七座,而閣樓式佛塔僅有一座,但是其華美的程度卻堪稱舉世無雙。
赤峰遼代密檐式佛塔的代表是遼中京釋迦佛舍利塔。它位于遼中京外城中央大道的東北角,是豐實坊內的皇家寺院供奉的釋迦佛舍利塔,始建于遼壽昌四年(公元1098年),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度達80.22米。塔的八個立面分別供奉著八尊佛像,在八個立面的轉角處砌出八大靈塔作為分割,圍繞佛龕立面雕出垂幛、瓔珞、寶蓋等,兩側上方伴以飛天炫舞,旁側金剛侍衛、協侍菩薩恭立的場景,以表現主尊大日如來佛統領藥師七佛,八大天王和八大菩薩的盛大場景。
遼代赤峰建筑最精致的古塔當屬位于今巴林右旗遼慶州古城內的皇家寺院圣濟寺供奉的釋迦佛舍利塔,也是遼朝現存唯一的閣樓式磚塔。這座八角形七級佛塔始建于遼重熙十六年(公元1047年),塔高71.43米。是遼興宗之生母“章圣皇太后”主持下敕建的,整個佛塔立面上布滿了磚雕圖案,以其精湛細膩的手法,創造出許多精美絕倫的磚雕作品,畫面上力士、羅漢、靈塔、飛天、傘蓋、迦陵毘伽、胡人樂舞、忍冬、寶相花等圖案造型無不出神入化,巧奪天工,彰顯出遼代皇家藝術的流光溢彩。
遼代赤峰的佛塔建筑是歷史上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標志。在當今尚存的古建筑中,遼朝建筑具有天下無雙的地方。遼中京釋迦佛舍利塔以其80.22米的高度名列中國古塔第二,僅比名列第一的河北省定縣北宋開元寺塔低四米,但是塔的巨大體量卻名列中國古塔第一。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塔建筑。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以其通身飾滿浮雕圖案而著稱于世,無論從磚雕的面積還是藝術水準都是現在中國古塔中的佼佼者,成為中國古塔磚雕之最,號稱中國浮雕博物館。以赤峰為起源的遼朝古塔藝術成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赤峰的遼代佛塔集浮雕、圓雕、繪畫、彩繪、線描、壁畫、裝潢及建筑藝術于一體,經過王朝頂級藝術家群的精心創作,皇家工匠的精心施工,將佛塔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頂級藝術品,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來自馬背民族王朝的絕唱。
佛教的本源來自于印度。佛教的東傳是沿著古代貫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腹地的,因此在赤峰佛塔上出現了為數可觀的西域文化題材作品,胡人馴獅、胡人馴象、胡人獻寶、胡人伎樂等等,反映了當年草原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是當今一帶一路偉大構想的先驅和歷史證明。
元朝以后,蒙古人入主赤峰,元朝統治者又將藏傳佛教引入內陸,在赤峰地區出現了佛塔的另外一種形式,藏傳佛教的喇嘛塔。
喇嘛塔由臺基、須彌座、寶瓶、塔脖子、十三天、寶蓋、塔剎等組成,寶瓶象征著埋葬佛祖舍利子的圣室。喇嘛塔在內陸的出現,等于原裝印度佛教窣堵波的再一次原裝輸出,使中國人終于見到了佛塔的原始形態。
在赤峰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福會寺、薈福寺、根丕廟、新蘇莫廟等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喇嘛塔建筑,成為信眾頂禮膜拜的對象。
赤峰地區的喇嘛塔共有三種形式。第一類建筑在寺院內主干道的兩側,呈東西對稱排列,屬于舍利塔的性質;第二類稱為過街塔,修建在通往古塔的門洞或者寺廟的入口門洞入口處之上,朝拜者從塔門中通過,就算頂禮膜拜過一次,從而大大方便了禮佛者對宗教簡約性的要求;第三類為高僧的墓塔,修筑在寺院內的附近,塔內存放高僧的骨灰,是模仿佛祖葬式的一種文化傳承。
古塔,歷經滄桑,櫛風沐雨,高高的聳立在廣闊的松州大地上,它那拔地而起的雄姿成為赤峰市的歷史文化坐標和人文精神象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轉載需經作者授權
編輯:金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