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愛茶,并以茶為名,給自己起了不少雅號、別名等。唐代時,茶圣陸羽自號“茶山御史”,詩人白居易自稱是“別茶人”。宋代時,文人曾幾自號“茶山居士”,理學家朱熹在書信中別號“茶山”。明代時,戲曲家湯顯祖將書齋命名為“玉茗堂”,自號為“玉茗堂主人”;文學家王浚將書屋定名為“茗醉廬”;文學家沈貞別號“老茶人”,文集題名為《茶山集》;書畫家王淶,別名“茗醉”;文學家姚咨室名“煮茗軒”。清代大文學家俞樾將住處定名為“茶香室”,將文集冠以《茶香室叢鈔》《茶香室經說》。這一切,都在于茶與雅字最為契合,最配得上文人的身份與氣質。
皎然與陸羽
唐代僧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首先使用了“茶道”一詞:“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以唐代當時的風尚看,“茶道”主要指煮茶與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的所悟之道。日本出現“茶道”一詞,大約在十六世紀,日本茶道始祖村田珠光在《心之文》中寫道:“此道最應忌諱的就是傲慢與貪婪、嫉妒高明者、蔑視初學者之心。”此道,由此被認定為“茶道”,賦予茶以深邃的思想內涵。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是說在神農氏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采集茶葉作為飲料了,到了魯周公時就有了文字記載。但是,在唐以前,茶主要是作為一種藥物被人飲用的,并把茶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供品。
王褒
秦漢統一中國后,隨著巴蜀與其他地方交流的頻繁與加快,茶業開展流向中國其他地區。西漢時期,茶葉生產已經擴展到了湖南、廣東和貴州等地。到了三國時期,在孫吳管轄的地區內,大量出現茶葉生產基地,長江中游和華中地區成為當時中國的茶業中心,而飲茶風尚也開始流傳到了北方的豪門貴族之中。《荊州土記》中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表明荊漢地區茶業發展迅速,巴蜀茶業獨冠全國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西漢時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茶”,證明當時的武陽(今四川彭縣)已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市場,茶葉也已成為了日常需要的商品了。三國時東吳皇帝孫皓以茶代酒來關照他的重臣韋曜。《南齊書·武帝本紀》載有南朝齊世祖武帝的遺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的,制。”從此,茶就成了中國古代用于祭品和清供的珍品。《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記載:“曜素飲酒不過二升,皓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密賜茶荈以代酒。”到了魏晉南北朝,茶已常用于宴會、待客和祭祀之中。
謝安
在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獲得發展,《桐君錄記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文中所指晉陵即今日常州,其茶出自宜興。東晉《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說明茶在當時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物產,書中又說“園有芳蒻(摩芋)香茗。”武王伐紂發生在公元前1066年,這意味著距今3000多年前的巴蜀地區茶葉生產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優質的茶葉作為貢品已經開始用來進貢了,晉人常琢在《華陽國志·巴志》中對此有過專門記載。
據南朝何法盛《晉中興書》記載:吳興太守陸納招待當時的衛將軍謝安,“所設唯茶果而已”,他的侄子陸俶覺得太過寒磣,就自作主張準備好了豐盛酒肴,結果因破壞了陸納表示廉潔從簡的意圖,陸納就此憤責陸俶道:“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陸俶因此還被打了四十大板。謝安清高倜儻,以豐筵招待讓陸納覺得是玷污了謝安的素業,可見早在晉朝,茶已被視為傳遞儉廉精神的重要載體。《晉書》中還記載有:“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尊拌茶果而已。”是說桓溫在任揚州太守時性情儉樸,每次宴飲客人,只設七個盤子的茶食,同樣傳遞出以茶養廉的作風。茶性高潔清雅,自然成為名士高僧都喜歡的飲料。
杜育詠茶圖
晉代杜育(?-311)有賦作《荈賦》,其中的荈字,專指采摘時間較晚的茶。《荈賦》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詞曲賦類作品,文章涉及茶的種植、生長環境、采摘時節、勞動場景、烹茶品茗、飲茶效用,選水以及茶具的選擇等。《荈賦》比唐代陸羽的《茶經》要早四百多年,《茶經》一書中三次提及杜育作品,可見《荈賦》在中國茶葉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荈賦》全文為:
靈山惟岳,奇產所鐘。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甌;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曲水流觴圖
在東晉時,王羲之雅集娛樂用的“曲水流觴”,雖然說的是飲酒作詩,但這樣的雅風卻代代相傳,據呂溫《三月三茶宴序》記載,到了唐代時呂溫等一批文人不諳飲酒,就在“曲水流觴”時以茶代酒,變成了“曲水茶宴”,以至到了如今更有了人數規模更大的“曲水茶會”。晉代時已經有了茶館的雛形。據《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這就是說,當時已經有了流動茶攤和以買茶水為生的商人了。
南朝宋山謙之所撰《吳興記》,大約成書于公元454年左右,其中寫道“每歲吳興(湖州)、毗陵(常州)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這是在采茶之后的歡慶而舉辦的宴會,之后慢慢演變成了以茶為主體的“茶宴”,說明“茶宴”“茶會”這種形式在南朝已出端倪。
隋文帝揚堅
中國的佛教在隋唐達到繁榮與鼎盛時期,許多帝王均信佛。《隋書》中記錄有一則怪誕的故事:一夜,隋文帝揚堅做了個噩夢,夢見有個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后他一直頭痛不止。后來遇到一位僧人,僧人告訴他:“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見效,從此愛上飲茶。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一時人們競相采啜,并有流行之說:“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意思是說,苦心鉆研孔子的《春秋》和殫精竭慮演繹讖書《河圖》地想出人頭地,還不如有許多的茶可以喝喝來得快活。隋文帝以帝王之尊既崇佛又嗜茶,促進了僧人生活與飲茶習俗的結合。
以茶為主體的聚會、宴會,到了唐代更為興盛,眾多文官武將、名士墨客、僧人道士會在春秋天里會聚在一起,吟詩品茗,加上一些布置與助興活動,儼然已是一個熱鬧的雅集場面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有詩為證,在這首詩里,讀者可以讀到關于花、茶、香、琴、詩的妙味:
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由于有著廣泛的茶葉需求,到唐代時已經形成了43個產茶區,遍及到如今的14個省區,我國茶區產區的格局到唐代時已經初步形成。《封氏聞見記》記載:“自鄒、齊(山東)、滄(河北)、棣(山東),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比之晉代的流動茶攤有了很大進步,茶館茶鋪已經基本成形。在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列舉了21種當時最著名的茶葉,加上在一些詩篇中的名茶,據統計,在唐代生產的主要茶葉名品有150種之多。
(本文摘自《雅道相傳》,文字以出版物為準)
相關鏈接:
需要購買作者簽名本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dao)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系。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生活六項(建筑、庭院、空間、家具、素食、服飾)和藝術六項(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手藝、法物)組成。在這里,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后,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