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侶重視坐禪修行,坐禪講究專注一境,靜坐思維,而且必須結跏趺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 有時坐夏打禪長達九十天。持久坐禪會使人疲倦和困乏,為此,需要 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消除坐禪疲勞,以及作為過午不食之補充的飲料。茶,具有提神益思、驅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 自然成為僧侶最理想的飲料。
在我國的一些寺院中,有的專設“茶堂”,僧眾在此可以品茶論道, 也可以用來招待客人。有的寺院在法堂角邊上設有 “茶鼓”,會按時擊鼓,聚眾飲茶。宋朝林逋有《西湖春日》詩云 :“春煙寺院敲茶鼓, 夕照樓臺卓酒旗。”正是這種情形的形象描繪,一邊是凈士寺院,春煙茶鼓 ;一邊是市井樓臺,夕照酒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有的寺院則設立 “茶頭”,專事燒水煮茶,獻茶待客 ;有的寺院還專為路人施茶,以茶敬施主、香客及游覽者,沿襲著我國客來敬茶的習俗,用“寺院茶”表示對來者的敬意。 “茶頭”一詞在《百丈清規》中出現, 在日本被廣泛運用,日本“茶圣”千利休便是一位著名的“茶頭”。
僧人吃茶,還在于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可幫助消化、不發之物可抑性欲。佛教傳入中國后形成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僧人和修行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佛教提倡禁欲、禁酒、 戒葷吃素,而茶汁性淡,醒腦提神,即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難的教義,同時又利于佛教修煉“禪定”時以茶助興。佛家因此把茶視為“神物”,自古倡導飲茶。受戒僧人則以茶虔飲,在受戒前后飲用“受 戒茶”,幫助受戒后的虔誠坐禪。
僧人對于茶文化的突出貢獻莫過于廣泛種茶,培植名茶。中國的佛教寺院大多建于山谷叢林之中,這些地方恰恰也是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和氣候,僧人創名山,名山建名寺,名寺出名茶。在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批茶園,大多就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因此就有 了“禪茶”一說。依照古法,并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禪茶應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一是采自寺院茶園,種植、養護、采摘、制作過程應以僧侶和居士禪農相結合的勞動為主體 ;二是茶園養護與茶葉制作過程中, 不施化肥、不灑農藥、不添輔料,必須是天然的有機茶 ;三是在每年采摘首日、制茶過程、開泡茶會等環節中,相應地配以法會等儀式, 在梵唄聲中完成禪茶一如的融合。
陸羽《茶經》說 :“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闭f的是著名的西湖龍井茶,宋代時,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為貢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封廟前 18 棵茶樹為御茶。唐代湖州的山桑、佛師二寺,鳳亭山的飛云、曲水兩寺,常州圈嶺善權寺都出產茶葉。五代十國時,揚州禪智寺,寺枕山崗,建有茶園。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條件種植茶樹的地方,寺院僧人都開辟為茶園。
佛教寺院在種植和飲用茶葉的過程中,對栽培、焙制茶葉的技術均有所創新。茶樹喜愛溫濕、耐陰,為了創造茶樹生長的良好環境, 唐代湖南佛寺中創造了竹間種茶的方法。唐永貞元年 (805 年 ) 柳宗 元被貶謫到湖南,在永州龍興寺品嘗到新采的“竹間茶”,作《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同年,劉禹錫被貶郎州 ( 今湖南常德市 ) 司馬,作《西山蘭若試茶歌》曰 :“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痹娭刑岬皆谥耖g種茶的方法,可使茶樹有適度的庇蔭環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氣”。佛教徒們創造的“竹間茶” 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茶園庇蔭栽培方法。從劉禹錫的詩中,可以看到僧徒們將新采的竹間茶,經過炒焙的工藝處理,使滿室生香。炒青工藝方法,以往認為始于明代,其實,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經產生了。
《全唐詩》中收錄有著名道士呂巖(呂洞賓)《大云寺茶詩》云 :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這是一首贊頌佛茶的詩,寫僧人精于茶藝,善于種茶制茶烹茶,“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浪俱”,反映了僧人高超的煎茶技巧。唐代李咸用《謝僧寄茶》一詩中有“半匙青粉攪潺湲,綠云輕綰湘娥鬟” 的詩句,也反映了僧人按當時的煎茶方法烹茶的情景。
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廬山云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 :“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 18 斤。谷雨前知縣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 :“云霧茶,山僧 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痹旗F茶就是今日黃山毛峰。 此外,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臺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 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于寺院中的名茶。
桂平西山茶初產于西山觀音巖下,惠明茶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見之于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還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蘇州虎丘寺、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靈隱寺、福州鼓山寺、 雁蕩山天臺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 南京棲霞寺、長興顧清吉祥寺、紹興白云寺、丹徒招隱寺、江西宜慧 縣普利寺、岳陽白鶴寺、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云谷寺、東山洞庭寺、 杭州龍井寺、徽州松蘿庵、武夷天心觀等。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福建永春獅峰巖建成,“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茶樹品種佛手也因此而得名。天臺山華頂葛玄茶圃遺址周邊的茶園,至今還散落著不少精巧別致的華頂茅蓬,這些茅蓬是古時僧人為護理茶園所筑。 據傳,最盛時華頂茅蓬有 108 座,到了清代,還剩下 65 座。乾隆時。 潘耒有詩吟道 :
天臺六十五茅蓬,總在懸崖絕澗中, 落盡山花人不見,白云堆里一聲鐘。
可見當時天臺山種茶品之風盛大極一時。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大陸第一本專題研究禪宗與茶道關系的專著,由純道編著的《禪藝茶道》中第二章『禪茶,自古名寺出名茶』。全書共370多頁,具有重要的自學與收藏價值。需要購買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artclub)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系。
禪藝文化叢書已出版圖書包括以下四種:
《禪藝插花》定價:78元(全彩印刷)
《禪藝茶道》定價:48元
《禪藝題記》定價:48元
《禪藝春秋》定價:48元
購買兩本及以上作者簽名書,請按定價購買,免郵費;購兩本以上非作者簽名書,8折優惠,免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