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讀著讀著,便心酸不已,熱淚盈眶:真正的歡樂,不是集體狂歡,而是一個人清醒時的獨歡。
如果一個人、一件事能夠左右你,那堅持本身就是一場虛偽的演出,華麗的敷衍。日復一日、循返往復的日常讓心靈堆積了太多了灰塵,習慣了用別人的眼光當做自己的觀點,于是,迷失在蕓蕓眾生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某天,驚詫心一起,真正的自己變成了靈魂主宰,任由他人怎么說,堅強、堅持而堅定。
這部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刻畫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的男子,在某天突然著了魔似的拋家棄子去畫畫,陷入了貧困、病痛還有孤獨中,卻擁有了精神獨立,完成了生命最絢爛的演出。思特里克蘭德令人匪夷所思的經歷,成為了他人不可復制又令人向往的人生模板。
這是一本關于自我心靈的解剖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世人皆醉我獨醒,這種精神灑脫和自我認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讀懂了李白說的獨攬明月的瀟灑,理解了沈復的灑脫和自由,明白了蘇東坡的字句,那么你也就可窺見其中的一點奧妙處。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自己的上神,那是精神高地,無懈可擊也無可挑剔,他們享受的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歡愉,逃離愛恨情仇的自由。言說,你不會懂;不言說,自有妙不可言的自在,這便是所謂的“曲終人散,獨樂樂”。
小說基于現實生活的杜撰,卻讓我對故事的真實性有些懷疑。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著了魔似地執著于畫畫,拋棄妻子家庭,和貧窮、荒涼為伴,連愛情都沒有打動他,他的時間只愿奉獻給畫畫,其他世俗生活在他眼里都是荒廢時光。
通篇我只感受了一個字眼“自由”,這世界沒有什么可以困住思特里克蘭德,生活、家庭、感情——不不不,這些只是內心以外的物質,沒有什么可被束縛。每個人都在叨叨不斷復述自己的生活被各種困難捆綁,可見,心里的兵荒馬亂不斷,哪怕逃開紅塵,獨居一處也是枉然。
自由注定得和顛沛流離的生活相伴么?還是追求孤獨的靈魂是一件費解的事情,我無從了解。但是,自由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愉悅,帶來了內心的滿足,那才是真實的,那才是自由該有的樣子。
故事講完了,內心卻糾纏于一個問題:月亮和六便士,生活和藝術,家庭和精神追求,我們都在取舍,都在鑒別,都在追求一種圓滿,一種可以讓生活和精神世界平衡的過程,然后用取和舍來換取一個看起來合理的美滿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你所做的所有的選項都是正確的。依順著自己的心往前走,不一定能夠圓滿;依順著這俗世,也不一定能夠安然。
“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是一種生活哲學,滿紙荒唐言度余生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值得,那是太過于主觀的字眼——我們都太過于關閉自己的內心而在意外圍世界是怎樣的,于是,很容易就被生活任性了。
可能,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放下對別人的苛求,尊重每個孤獨而自由的靈魂;放低自己的欲望值,尊重自己孤獨而自由的心。
每個人都帶著自身的缺陷來到這個世界,需要別人的慰藉,需要某些支撐,思特里克蘭德估計也是這樣,而畫畫填補了他內心的空虛和慌張。只是他很幸運,找到了,遇上了,拼命了,成就了。
不要企圖給他設定其他可能性。你我都知道,真正的熱愛,都得放下所有,一門深入,所謂的平衡只是障眼法,只是在妥協。不要苛責和大多數不一樣的人,他們自由自在,歡愉而執著,只是獨樂樂罷了!
重拾起對生活的熱愛,對自己的尊重,對人生的向往!可能有些路需要走的更遠點,走的更曲折點,如果都是為了欣賞這一路的山高水遠,靜聽蟲鳥爭鳴,那又有什么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