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很多年以后,地壇荒蕪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一直留在腦海;很多年以后,當看到樹干上那一只寂寞的蟬蛻時,心中的傷感轟然墜地。既然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我們所能做的,也便是安心地活著,去感受生,去感受摔開萬道金光的生命。
史鐵生,出生1951年的北京,18歲的他響應號召赴陜西務農,那時的他懷揣著所有年輕的夢想,那時的他不曾想會在最驕傲的年華中因病而下肢癱瘓,那時的他更不曾想,多年以后的自己會一趟一趟坐著輪椅來到地壇,思考著該不該去死的問題……
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終于參悟了生命的價值,終于用筆碰撞開了一條生路,可是這個時候母親已不在了。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史鐵生在地壇中只能一次次在心里默念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作者說,“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地壇使作者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如何生的問題;母親使作者看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而作者用他歷練了疼痛與苦難后的文字,拷問著存在的意義,探索著生命的意義,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留給讀者的亦是生命的啟示。
他用平實而又簡約的筆調寫了《合歡樹》,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和愧疚之情,這是寫給母親的,也是寫給所有母親的孩子的。《秋天的懷念》也是語言平淡而樸實,用生命連在一起的文字,無須精心雕琢編織,讀來便是字字觸痛心靈。他的作品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獎項:《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奶奶的星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4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7年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獲上海市長篇小說獎;l998年小說《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和北京市文學藝術獎;2002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隨筆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散文作品獎。他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去分享屬于他的一點點快樂,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而快樂本也應如此。史鐵生迷迷糊糊聽到上帝的回答,說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于是他似乎得了一些安穩,于是他用更多的文字,用與生命相連的文字,安慰了許許多多苦難中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