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貝芙莉·克萊瑞 (Beverly Cleary)的《親愛的漢修先生》一書,該書通過信件和日記的形式生動地記錄了小男孩雷伊的成長歷程。我也非常喜歡波·R·漢伯格的一本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這兩本兒童文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描述單親家庭的孩子,更確切地說是單親家庭里的離異家庭的孩子。離異家庭占據了單親家庭的絕大多數,并且這個比例在國內隨著離婚率的增長還在不斷攀升中。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單親家庭的孩子是怎么樣的呢?學習成績不好、有暴力傾向、不合群、孤僻……不,并不是,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可愛。很多研究也表明,單親家庭并不想背“帶壞孩子”的鍋。
《自然》一項總結了1948年——2012年發表的2748個出版物、包括了1455多萬個雙生子數據的元分析表明:在所有人格特質中,遺傳力占到49%。這項分析涵蓋了中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數據都在說明:遺傳力在人格特質的形成中率先占據了將近一半的比重。而遺傳力已經在你出生前,就把你是否容易抑郁或者沖動,謹慎或者莽撞,自律或者放縱寫進了你的基因里。
但是這些研究,都不能解除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現象。
我在百度輸入“單親家庭”,跳出的網頁是這樣的:
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僅要從小在異樣的眼光中長大,到了適婚年齡在選擇配偶上還要被“低人一等”。
《中國式相親》的一期節目里,一對父母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女兒給一位男嘉賓留燈。理由不是男嘉賓沒事業沒錢,也不是男嘉賓長相丑陋,而僅僅只是因為他來自于單親家庭。
為什么會接受不了,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固有的想法——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缺少父愛或者母親,肯定會有心理偏差,以后對家庭的責任度也不如雙親家庭出來的孩子。我嬌養的閨女自然不能嫁給這樣暴力叛逆的你。
電影《少年菀得》中菀得是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暴力男孩 / 豆瓣劇照
不過,如果是這個男孩,丈母娘你是否會考慮一下:
或者這位男士:
西方世界已經對單親家庭研究多年。乍看之下,這些研究似乎都得出了統一的結論:單親家庭的小孩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完整家庭的小孩。例如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單親母親家庭的學生,比和雙親一起生活的學生分數低了近14分,而與母親和監護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平均低10分;另一項統計也發現,雙親家庭孩子的平均高中輟學風險約為11%,遠低于單親家庭的28%。但是,你知道嗎?美國單親家庭與貧困之間的強綁定關系才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元兇。而來自中國一項研究:根據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三期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對全國25個省的19986戶家庭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與西方的經驗完全不同。中國的離婚在城市比農村更普遍;離婚風險反而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中更高,比如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或者收入更高時,這些母親更傾向于離開糟糕的婚姻,獨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在大多數少兒發展指標上,中國父母離婚的單親家庭和再婚重組家庭的子女并沒有比父母婚姻完整家庭的子女表現更差。在學習努力程度、自覺性和自控性的得分上,離婚單親家庭子女稍遜于完整家庭子女,母親離婚單親家庭中的子女的確在煩惱時更容易找不到人傾訴。
但是在另一些指標上,如上輔導班、學習壓力、考入重點學校的可能性、教育期望上,母親離婚單親家庭的子女甚至比完整家庭子女獲得了更多的教育投入或者表現更好。中國的女性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她有世界上最為博大的母愛。
抖音上最近有一個段子很火:“很多人都會勸女性,‘為了孩子,不要離婚。’卻很少有人會去勸男性,‘為了家庭,改變自己。’”當一個女性選擇離開,她肯定擁有獨立生活的勇氣與照顧孩子的底氣,“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數據顯示,中國母親單親離婚家庭的平均社會經濟地位甚至要高于完整家庭,其經濟實力和文化資源一定程度上能夠削弱離婚對子女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然,婚姻不是兒戲。誰不想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又有誰拒絕慈愛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呢?生在單親家庭不是孩子的原罪,他們沒理由因為只有爸爸或者媽媽就要承受來自周圍人的惡意或憐憫。但是父母有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