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者:靈樞
音樂配音:曉鳴、大旺旺
錄音提供:音畫詩
文 | 天涯過客
如果人性本善,為什么有人會犯下極端的暴行?如果人性本惡,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犧牲自己來幫助他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人們去幫助或傷害其他人?答案就在這本《人性中的善與惡》里。作者通過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和非凡利他主義者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了其中原因所在:這取決于我們的大腦對他人的恐懼做如何反應。對于多數人來說。大腦中杏仁核的初始設置即為從善如流,但若出現變異,它會將英雄變為作惡的魔鬼。
▲《人性中的善與惡》
人性善或惡,這是2000年前兩個學派的不同觀點,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本書一開篇,作者馬什就結合個人經歷,談到了她曾在高速路上遇到的驚魂時刻。若不是當時有素昧平生的救命恩人從天而降,她自己還不知道現在身在何方。無論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還是大量的新聞報道,見義勇為的舉動并不是少數人的行為:有人跳進河里營救溺水兒童,有人沖進燃燒著的建筑物中救出受困的老人等等。他們在實施救援行為時是否也會感到害怕?他們又是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而做出這些勇敢的行動?
在書中,馬什深入研究人類的大腦,并結合大腦成像和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共情、冷血精神病和利他主義進行了更深入的解讀。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利他行為的定義就是以促進他人利益為目的的行為。在馬什的研究中,她發現利他主義與人們對他人恐懼情緒的識別有著緊密聯系。通過發掘關愛的基本生理機制,就能合理解釋人們的行為舉止與他們對恐懼的敏感性之間的必要影響。
其中擬母親行為就是利他主義。那些有擬母親習性的物種總是擅長發現其他個體的脆弱、沮喪和需求,而且在發現這些現象的時候,它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關心和照顧,哪怕它們關愛的對象并非它們熟悉的個體。作者馬什在書中結合了大量科學研究,搜集現代哺乳動物所表現出的異常哺育行為,有助于人們更進一步理解人類行為中所不可思議的地方——利他行為,并尋找到激發和鼓勵這種行為的方法。
人類的思維很容易被那些吸引眼球的冷酷行為影響。實際數據清楚表明:善行遠比惡行更常見,善良才是常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出現的犯罪、冷酷等行為并不能表示出“人類本性”。人們不但是善良的,并且還在變得更加善良。世界捐助指數顯示,近五年在世界范圍內,其衡量的三類助人行為數據都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
馬什對人類利他天性和善良天性的研究,目前還在繼續深入。按照她的研究成果,做善事幫助他人,不僅對社會有利,還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好處。做無償志愿服務的人,在醫院花費的時間能減少將近40%,英年早逝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24%。
這意味著什么呢?想象一下,當你選擇善良,做出利他行為的時候,如果再有人在旁邊冷嘲熱諷,說什么好人不長命,你就可以放心大膽把這些內容分享給他。告訴他,不是選擇做好人,而是天性如此,而且,我這樣的好人會被上天眷顧,不用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