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第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有特殊的意義,他們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獨享父母的全部寵愛,可是,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后,他曾經在家里的“特殊地位”,就可能被第二個孩子被迫分享,如果父母沒有幫助他做好迎接這個弟弟或者妹妹的準備,他會經歷一段對他影響很嚴重的“失落期”。
尤其是父母如果很偏愛第二個孩子,“老大”將會體驗到“被剝奪感”。
作為孩子,他們很少會自然而然產生“我應該照顧弟弟或妹妹”的想法,絕大多數都是會想要“回到過去”。
2
他們可能對弟弟妹妹充滿敵意,也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索取父母關愛。
如果父母想要協助孩子度過這個“失落期”,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學會與父母“合作”,對年幼的弟弟妹妹產生作為長兄或者長姐的責任感。
比如,讓ta幫忙挑選弟弟妹妹的新衣服,幫弟弟妹妹起小名等。
同時,要明確地告訴老大,雖然爸爸媽媽有時可能給新出生的小寶寶更多關注,但對ta的愛不會減少,同時也告誡那些討厭的親戚,不要再孩子面前說:“你爸爸媽媽有了新的孩子,就不疼你了?!边@種無聊的話,以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不安全感。
3
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正面行為,還會讓他們在家庭以外的社會中獲得更多益處,他們可能更愿意承擔責任,愿意保護弱小者,樂于助人,也擅長與自己年齡不同的人合作。
對于第二個孩子,他們一出生就要和老大分享父母的愛,也要立即面對與哥哥或姐姐的競爭:所以第二個孩子比較容易感到“焦慮”——前面總有一個人,怎么才能超過他?這種焦慮并非完全不好,也可能會成為他努力超越“優秀者”的動力。
離開家庭后他也可能更容易尋找一個比自己優秀的目標,作為自己超越的對象。
所以對于第二個孩子,父母要更多關注如何引導孩子將“焦慮”情緒,變成讓自己更優秀的“動力”。
4
除此之外,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能對小的過于偏愛而忽視老大的感受,尤其是那句“他比你小,你要讓著他”更是絕對不能說,因為年紀大并不代表要受更多委屈,年紀小也不能成為任性的理由,大的聽了這句話會感覺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小的孩子聽慣了這句話也更容易“倚小賣小”。
有研究發現,和獨生子女相比,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孩子,對失敗容忍度更高,人際間問題解決能力也更好。
在四口之家這個小小的社會里,對孩子盡可能地施加正面影響,對他們進入社會以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父母多一點細心,孩子就可能多幾分幸福。
想了解更多關于二胎家庭子女教育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