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奶奶又要來了。”
“你爸撿了50塊錢。”
同樣都是母親說出的話,但孩子聽到后,確實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很直白,“你奶奶又要來了”,散發的是一股怨氣。
哪怕母親說話時是看著孩子的眼睛,用正常的語態和孩子表達,但即便是不會說話的孩童,通過母親的但是肢體語言、神態語調,也是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母親情感上的排斥。
今天,檸檬就和大家一起談談,新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點。
孩子對外界的感知是借助父母的,他們對自己價值的認識更是大人教育所產生的副產品。
上個月微信公眾號上有一位家長文字咨詢,她已經對她三歲的女兒發脾氣無數次了,每次都快到打孩子的邊界,硬生生忍住,但是對孩子的呵斥是一次接一次,她自己明知道不該這樣,但又無從下手。
就比如說,半夜十點了,女兒還在玩積木,她第二天早上還要上班,就皺著眉頭呵斥女兒,快把積木收起來!
沒想到的是,女兒根本沒任何反應,繼續在那玩積木。
想到婆婆今天數落了一天女兒只知道在家玩積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三歲了說話的次數少之又少,婆婆那眼神讓她膈應的厲害,都說是她這個媽媽教的不行。
一想到這些,她就火氣頂上來,二話不說,直接把女兒剛搭好的積木打落,強拉著女兒上床入睡。
結果是,女兒在被窩里哭到一點半,最后實在不撐,才慢慢睡去。
兩點四十五分,孩子又哭醒一次,她被硬生生驚醒,雖然急躁但還是忍著用手去撫摸女兒的背,沒想到的是,女兒迷迷糊糊中竟然因為她的撫摸嚇的瑟瑟發抖,最后是她丈夫把燈打開,抱著女兒去了次臥,女兒才又睡下。
她知道這種狀態肯定出問題,但又真真切切的沒有法子解決,于是在公眾號上求助。
我反問了她一個問題,你回想一下,當你正在沉思或者沉浸在某項你很感興趣的活動時,你能輕易就聽到別人在叫你嗎?
“她那么小,她知道什么!”
這位母親給了我一個回復,她認為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她的這種想法,認為孩子還沒記憶,還不懂事。
然而,事實是,很多孩子成年后,在處事風格或者遇事態度,再或者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應激反應,他們的行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童年時期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的因素又非常之廣泛。
比如某個時刻母親的嚴厲批評,某個事件父親的指責打罵,抑或是親眼看到父母吵架連名帶姓的提到過他自己的名字,讓孩子誤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的原因,以此自責愧疚等等。
這些案例在心理學中運用催眠法使成人退回到孩童時代的練習都紛紛驗證了。
所以,不管作為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你情緒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引發這件事的相關人物是誰,事件發生的大背景是怎樣。
返歸到我們自己身上,如果給我們一個機會回到孩童時代,在看到母親皺著眉頭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說:
“媽媽,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氣了”
“爸爸,我希望你能多關注我一些,而不是每天回到家只抱哥哥和妹妹”
“奶奶,我真的是因為太害怕別的小朋友不愿意和我玩,所以我才不出去,一直待在家里玩積木的,你不要怪媽媽,她已經很累了”
“爸爸媽媽吵架都是因為我,我是他們的負擔”
就像這位母親一樣,如果你和孩子保持目光的平視,用一種愛撫的方式拍拍她,然后用一種輕松但不失堅定的語氣告訴她該把東西收起來了,孩子的反應就絕不會是這種。
因為在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她會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也許孩子是在專心玩積木沒聽到,也許是孩子聽太多了母親的嘮叨置之不理,但如果你以這種正面的平等的用成人的方式和她去交流這件事,結果就會真的不一樣。
對孩子自我價值的支持可以使孩子不斷進行創造性的自我條恒,并敢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將責罰的過程轉化為學習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