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服裝市場上有一家很有名的上市公司,這就是香港、上海兩地上市的拉夏貝爾,這家服裝巨頭曾經被市場稱之為女裝之王、“中國版ZARA”,然而就是這家大名鼎鼎的女裝之王現在卻過得相當郁悶,它的困境越來越大了。這個曾經的女裝之王從17年上市,到如今慘淡經營,這兩年的時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一、總部大樓都保不住的女裝之王
根據中國網、央視財經、新浪財經等眾多媒體的報道,拉夏貝爾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杰克沃克(上海)服飾有限公司持續虧損,無法繼續經營,擬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鑒于本次破產清算尚待法院受理并裁定,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
對于破產原因,公司解釋稱,杰克沃克于2015年被拉夏貝爾收購后主要經營男裝品牌O.T.R.,該品牌仍處于培育發展的初期,品牌競爭力不強,未來仍需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盈利前景不能樂觀估計。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未來拉夏貝爾要“安安心心做女裝”,收縮聚焦。
官網顯示,上海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多品牌時尚集團,主營大眾女性休閑服裝。2017年,公司于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啟信寶數據顯示,拉夏貝爾的運營主體為上海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約5.48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創始人邢加興。邢加興亦為公司最終受益人,持股比例為27.95%。目前上海拉夏貝爾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實際控制權的公司共有85家。
從拉夏貝爾披露的財報來看,A股上市后的2017年底,公司經營品柜數量達到9448個。然而今年上半年形勢急轉直下,截至 2019 年6月底,公司境內零售網點數量為6799個,較2018年12月底的9269個凈減少2470個,下降比例達26.65%,平均每天凈關店13家。
今年8月,拉夏貝爾發布了關于收到上海證監局警示函的公告。上海證監局指出,拉夏貝爾在1月31日業績預告中披露的凈利潤與實際業績存在較大差異,且未對業績由盈轉虧做出充分的風險提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甚至于根據央視財經的報道,拉夏貝爾的總部已經貼出了大樓招租的海報,這家服裝巨頭可以說已經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辦法賺錢了。
那么,這個中國版的ZARA是怎么從百億市值的超級巨頭淪落到出租總部大樓維生的地步的呢?拉夏貝爾到底做錯了什么?
二、拉夏貝爾是怎么興起的?
我們如果要分析拉夏貝爾的問題就要從拉夏貝爾的興起開始說,時間倒回改革開放之初,一個福建人邢加興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正好碰到了中國服裝產業的崛起,泉州、石獅等城市都成為了中國服裝制造的核心基地,借助這個優勢從90年代初開始,邢加興就開始在服裝產業中浸潤,但是由于沒啥本錢,也就是代理服裝售賣領域做些小生意。
一直到了1998年,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積累逐漸推動了消費的快速升級,這個時候邢加興聽到一個故事,這就是ZARA。當時一家叫做ZARA的企業剛剛開始在全世界走紅,這家以快速消費為核心的服裝連鎖品牌,通過自己玩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超級功夫,通過快速將各大時裝秀的內容元素加之到自己的服裝上來,再用足夠低廉的價格打造大眾消費品,ZARA因此把自己的掌門人送上了西班牙首富的寶座,更讓自己成為了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超級服裝巨頭,在87個國家擁有了兩千多家門店,也正是ZARA的強勢崛起刺激了邢加興,他要打造屬于自己的ZARA。
于是一家非常洋氣的品牌開始出現,這就是拉夏貝爾,據說當時的邢加興僅僅帶了50萬元初始資金和兩名設計師就開始了自己的拉夏貝爾帝國,借助著ZARA的模式,邢加興很快就在女裝領域有所起色,再加上中國特殊的代理加盟模式,讓邢加興在2000年前后慢慢做了起來,創業第一年,拉夏貝爾開始有了兩三百萬元的銷售額,而后公司不斷將賺來的錢用于擴張新店,所以資金鏈一直處于緊張狀態。2007年公司資金鏈最緊張的時候,曾有兩個月甚至發不出工資,直到2009年,聯想投資千萬美元投資拉夏貝爾后,其資金短缺的狀況才得到根本緩解。
到了2011年,邢加興的拉夏貝爾已經有了1841家門店,和自己的老師ZARA僅從門店數這個角度來看可謂是旗鼓相當,于是邢加興不僅僅滿足于女裝,而是走上了一個全產業鏈全平臺戰略的模式,2011年初,拉夏貝爾僅有3個女裝品牌,在邢加興的大力推動之下,一方面拉夏貝爾瘋狂崛起品牌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瘋狂開店高速擴張,甚至全面啟動了資本化的道路。2014年10月,拉夏貝爾登陸港交所,成功實現了港股上市,2017年9月拉夏貝爾更實現了在A股的上市,成為中國服裝市場上少有的A+H雙股企業,也正式奠定了拉夏貝爾的市場引領者地位,在上市之初的最高峰時,拉夏貝爾的市值曾經高達120億,十足的服裝市場巨無霸。
然而就是這個巨無霸,在短短幾年時間從巔峰到淪落讓人吃驚的出乎意料。
三、拉夏貝爾到底做錯了什么?
其實,拉夏貝爾的問題早在其港股上市之后就已經顯現出來,2015年拉夏貝爾就曾經出現過業績下滑的問題,只是當時這個問題還不凸顯,等到了2017年其實現A股上市的時候,拉夏貝爾的問題其實已經相當嚴重了,仔細分析其問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增收不增利的長期困局。其實早在2017年拉夏貝爾在A股上市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為86億元,同比上漲15%,而凈利潤為6億元,同比下降13%,具體來看,2014年到2016年拉夏貝爾的專柜的單店收入分別為:85萬元、76萬元及71萬元,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這種趨勢的核心關鍵節點就是面對著互聯網電子商務咄咄逼人的進軍,傳統的線下服裝銷售企業其實已經進入了全面戰略收縮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拉夏貝爾已經出現了問題。但是,當時忙著上市的拉夏貝爾并沒有重視這些問題,讓這些問題自然發酵下去,甚至因為店鋪的規模增加反而愈演愈烈。
二是貪大求全的攤大餅和相對不足的管理矛盾。在本身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拉夏貝爾其實卻想著通過增加規模的方式來提升營收,特別是在各大零售企業都在想方設法應對互聯網沖擊的時候,拉夏貝爾卻在其掌門人“店越多越好管”的邏輯下瘋狂奔跑,以每年上千個的規模瘋狂擴張,數據顯示,2014年公司門店數量為6887個,2015年同比增長15%達7893個,2016年達8907個,同比增幅為13%,而上市所融資金依然被用于開更多的店。但是實際問題卻是拉夏貝爾的單店管理其實已經出現了問題,本身的單店管理中管理模式相對粗放,特別是高速增長的店鋪數讓拉夏貝爾也不可能在他新增的每個店鋪上進行集約化管理,那么一個店鋪的小問題,在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就會被快速積累起來,最終形成了單店效益越來越差的大問題。
三是過度資本化的魔咒。2017年9月拉夏貝爾上市以后,11月份和12月初實際控制人邢加興旋即分兩筆質押合計7500萬股質押給海通證券,彼時股價處在16-18元的高位,股票市值約為 12.75億,按照3.5折的質押融資率估算可融資4.46億元。而后2018年9月20日,又分兩筆合計1500萬股在海通證券進行場外質押(非質押式回購),彼時股價尚處在12元左右,市值估算為1.8億,同樣 按照3.5折計可融資6300萬,根據媒體的計算,拉夏貝爾的總融資額可能高達5億,由于限售的原因,股票沒解禁之前無法強行平倉,所以按照當前的股價其實拉夏貝爾已經在爆倉的邊緣了,一旦股票解禁估計會立馬出現爆倉的風險。
所以,我們看到當前的拉夏貝爾幾乎是一個被逼轉型的過程,其實無論是關店,還是出租大樓,都是被迫轉型的過程,因為之前實在是玩的太大了,導致了拉夏貝爾超過了自己能夠控制的邊界,只是攤子太大想要轉身太過困難,擺在拉夏貝爾面前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最近,我們看到很多的上市公司都有過之前攤子太大導致無法轉身的問題,其實企業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縱深,讓自己有輾轉騰挪的空間,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無力反轉。
拉夏貝爾已經被逼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能否實現質的突破就看拉夏貝爾自己的努力了,只是當前拉夏貝爾的問題真不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