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如歌,輪轉年華。年近了,家鄉不再遙遠,年俗中的家園也日漸清晰。
家鄉的青山更青了,黃河卻又清麗消瘦了不少。回望家園,故鄉的云不知飄散到了什么地方,新蓋的水泥屋檐下,不再有熟諳的春燕年年歸來,整齊的院舍里,也不再是牛羊滿圈,孩子們不再理解“五谷豐登”的寓意,麥浪滾滾稻花香走出了孩子的視野……少小離家老大回,在離人的腦海里,家是一扇門,夢是一本書,年是一度春風,一歲月明……小時候,爹娘很忙,忙著綠色的田野和金色的秋天。爺爺也很忙,忙著一群羊,一匹馬,一頭驢子的吃吃喝喝。小腳奶奶圍著家,圍著一日三餐和歲歲年年轉。年過中秋月過半,收拾了秋忙,吃罷爺爺奶奶烤制的月餅,冬爺爺捻著冰雪胡須,從晨霧晚霜里蹣跚著來了。鄉愁鄉思卻拂也拂不去!
“兒行千里娘擔憂””每逢佳節倍思親!”。家是心靈安詳的棲息地,是最溫馨的碼頭渡口,也是人生車站站臺的最前沿,沿著人生的一個個驛站,我們帶著夢想奔赴遠方。
歲歲年年,斗轉星移。家鄉和爹娘默默靜立,等待游子,等待著流浪的人兒,等待著兒回還家鄉,不計較是不是榮歸故里。兒走千里夢鄉愁,感恩和思念捆縛在行囊,一遇到年節便竄得特別快,特別猛……人到中年的我,開始回眸青春,追憶少年,想挽住歲月老人的手,讓他慢些,再慢些的游走。
臘八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傳統節日,臘八過,春天近。臘八走來,曾經家家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粥,香甜了一家人,也融合著叔伯兄弟,溫暖了鄰里鄉親。我們無聲無息,默默把感恩和善良,慈愛的美德延續著,升華著……
回憶當年,一鋪大炕,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鄉間一幅民俗實景:一甕酸菜,聯系著一家老少的喜怒哀樂。冬至溜走,圓月又一次瘦下去了,樹木搖凈枯枝殘葉,爺爺奶奶開始圍坐在熱炕上,爺爺查翻“老黃歷”,練筆寫春聯,奶奶給小兒孫們縫織虎頭鞋,虎頭手套。爹開始謀劃怎樣迎接年節,娘也不閑著,收拾五谷麥豆,空閑的時候,坐在奶奶的身邊,聆聽奶奶教授剪窗花和福字的技巧。奶奶時不時的還要手把手的言傳身教,娘一臉喜色,偶爾也會雞啄米般點頭哈腰,無聲表示對奶奶的感謝。
我開始像模像樣的翻看爺爺的老黃歷,而且不必沾唾沫翻閱,也開始洗擦自己的花貓臉和小虎爪,還有黑腿子……而我那時候是絕不肯清閑的,翻出一盞煤油燈,一盒子牛皮影,賴著爺爺叫我吼秦腔,唱《秦香蓮》,演《斬秦英》……
幸好,百年前的古井鄉鄰們修繕保護的還不錯,潺潺井水,家常里短,問候和歡聲笑語交匯在一起。一株軟梨樹下,平息了多少紛紛擾擾,感慨著多少酸甜苦辣……背井離鄉的人兒,遠方歸來,便是座上賓,便是公眾人物……
張家醋坊的枸杞醋不錯,李家碾坊碾出的米面過去連皇上都喜歡呢!你說的是皇上啊還是和尚啊?都說啊!反正紅塵內外的人都喜歡呢!說不準連神仙眷侶老佛爺都喜歡呢!鐵嘴秦諞子,你說啥叫眷侶?你是吃西瓜多了嗎?連這個都不曉得。諞子叔叔捋了一下幾乎看不出來的胡子茬,說道:眷侶就是婆姨漢子一家人啊!你吃過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肘子沒有?人家蘇東坡都說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個嬋娟……嬋娟莫非是諞子兄弟的相好?嬋娟就是眷侶啊!看來你婆姨燒的熱炕把你燙懵了,你個大頭!我們秦家的前輩秦觀少游祖爺爺曾經把酒點歌,詞以詠志:兩情若是長久時,又何必朝朝暮暮……
年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一身新衣服,一本小花書,還沒有藏好,爹開始上街辦年貨,娘開始在炕上發面,生豆芽菜,奶奶開始繡我的虎頭帽子,爺爺是一家之主,決心雕刻一個嶄新的紙錢“印版”,他在選用梨木和棗木之間掂量了好久,最終選擇了梨木,而棗木則被爹留下,說明年秋天結束時拿來雕刻烤“拓烙餅”的面板。爺爺和爹是木匠世家,他們的手藝傳承了好幾輩,家里的門窗雕花,四梁八柱都是他們一下一下手工推雕出來的,結實耐用,曾經也很美觀……
哎呀,諞子兄弟,你婆姨喊你回家磨豆腐去呢!燒酒,燈籠,鐵匠鋪好多好多的民俗典故都還沒有演義完呢,這個傻婆姨,眼珠子里淺得就認得錢,先走了,啪耳朵,跪搓衣板的小品俺可都演煩了……嘻嘻!
爺爺新買來了大口鐵鍋,支架在三岔人字形路口,撐起了三塊大石頭,地下點燃玉米桿,爐火熊熊,熱鍋里倒了一層清亮亮的胡麻油。這些油是自家種得夏胡麥,收獲收拾干凈,一直儲存著,前些日子倒騰出來,拿到了鄰家朱三伯的壓油坊壓榨的頭茬香油…… 油氣騰騰,香煙繚繞,娘搟圓了一張雪白的面皮,緩緩推進鍋腔,只聽呲啦啦,霹哩哩一陣交響,爹額頭汗珠密集,手法漸熟,翻過攤餅,金黃色的烙餅被撕扯了一面盆,分發給村里出來看熱鬧捧場的老少爺們,饞嘴的小孩,還有來來往往的人們,人人有一份。第二天,又是一個好日子,好天氣,莊鄰四舍,三大嬸,四大伯聚在我家里烤圓盤拓烙餅,一個熱炕棧倉,一盤燒熱的鐵皮,燒火的,搟面皮的,捏花紋的,有說有笑,一家家的拓烙餅,香甜了普通卻有情有味的農家生活。
娘看了看炕上發酵得棉花山一樣的面團,臉上映出了一簇金菊。笑盈盈的對我說:常言說得好,不蒸饅頭蒸口氣,好兒郎要有志氣,骨氣,書香氣,咱這個家全指靠你了……爹娘那年給我私人定制了一套衣服,說是過了春天過了年,種過莊稼我就該背著新書包上學堂了!我問娘,春天在哪里,學堂在哪里?娘笑了笑,撫摸著我新理的發型——奔頭,說:春天在莊稼地里,在小燕子的歌曲里,學堂就是咱們的村小學,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尋找,去發現……
我把爺爺的老黃歷翻了個底朝天,可惜春天認識我,我不認識它!
我鼓著小嘴背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氣老黃歷上的蝌蚪文,羞它,小瞧它……感覺那些蝌蚪都變成了魚尾紋,在氣我,羞我,小瞧我……我暗自下了決心,今年磕頭叩首掙的壓歲錢,我不再買地老鼠和竄天猴鞭炮,我要用紅手卷疊整齊,包好,做一個大紅包,買一本好看的書,再買一個新文具盒,一支新鉛筆……上學了,不再是土娃娃,泥孩子,一抹鼻涕在土地上畫號碼數,同學們會笑話的!鄰居小芳看見了,她會不再和我同學同桌的!
爹揉捏面,娘做花卷和圓蒸饃,我在爐灶旁添柴火,燒蒸籠鍋,熱氣和火苗遙相互應。兩籠屜蒸饃不大功夫就飄香四溢了,娘又做了棗饃和兔兒饃,說是敬獻月亮娘娘的……
娘把屋里院外都清掃了個遍,洗干凈了鋪鋪蓋蓋,豆芽菜也長得飽滿肥壯,爹買回來了煙酒糖茶鹽,幾幅年畫,還有一些紅紙,黃紙,白紙、鞭炮,一對小燈籠,也沒忘捎回了一瓶黑墨汁……爹裁齊整紅紙,白紙,黃紙,爺爺佩戴好老花鏡,挽袖研墨,端坐在炕坐一側,屏心靜氣,揮毫潑墨,唰唰唰一氣呵成,寫下了門窗灶屋九,十幅對聯。爺爺說:一幅對聯,一張橫額,兩篇豎條,暗合天地人,日月春,有筆墨紙硯四寶通力合作,書寫者精氣神匯聚,堪稱吉祥三寶……
年三十家里的最后一項烹飪計劃開始實施了——這就是“炸年糕”,娘搗碎了糯米,篩去了粗粒,和發面酵母揉拌均勻,放在瓦盆里,焐在熱炕上二次發酵蓬松,然后切塊搟張,一層面一層炒熱的糖油,包住按平,放在熱油鍋里炸到金黃,出鍋,用干凈的碗筷擺放花形待用……
爹再一次凈盆洗手,開始印刷“紙錢”。娘燒好了陰陽茶水,爺爺,爹和我一臉肅穆,端著貢果,紅棗,蘋果,帶紅點的蒸饃年糕……拿著黃表紙錢出門去自家果園里,掃干凈一片空地,迎著陽光,面朝南山,屈膝跪下,爺爺畫了三個圓圈,焚了三柱香,爹分發了紙錢給列祖列宗,先輩古者,用火柴點燃了黃表,紙錢,用干樹枝透開紙錢火焰,一一燃盡。爺爺潑灑茶水,爹掰開分撒貢品獻果,我燃放煙花爆竹。收拾完余物,我們三拜九叩,然后必須立即轉身,頭也不回的拂塵揚長而歸,心中卻仍有縷縷牽掛和思念糾結著,無計消除。
爹打好面漿糊,和我出門粘貼春聯,門神,福字,窗花……爺爺給求春聯的人書寫心愿和祝福。在灶前井臺,屋里上方中央,一一擺放貢品獻果 ,生表燃香,叩首跪拜,感恩天地至尊……
張貼好年畫,燈籠,拿出早已編織好的火紅的中國結。一一懸掛好吉祥喜慶的中國紅——中國結。全家人開始熬夜守歲,靜待春晚……又是一歲瑞雪飄,又待一度春來早。日歷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春去春又回,一年又一年,年俗里的景致和文化,變或不變,都是云跡一樣的鄉思和鄉愁,在歲月的長河里保留,變遷,流淌,遠去……
珍重待春風,記憶舊年俗,愿與你相依相隨,不離不棄!
我們的年俗
春去春又回,一年又一年。記得兒時,我最盼望過年了。年是365天的期待,藏著365個甜甜的夢。當然,過年還可以吃的好一些,穿的新一些,更令我殷殷盼望的是:過年可以收到爸媽的新春禮物:一兩本嶄新的圖書。或者,一份壓歲錢,當然壓歲錢也是為了去買一兩本好看的圖書。
進入臘月,放了寒假,年開始走近了我。時不時飄灑的雪花,還有“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俗語,一起邀請我快步走向新春佳節。家鄉的年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伴隨著關于過年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年像一只吉祥物,笑瞇瞇的走來了。
在我的家里,二十三,我們不做糖瓜粘,娘開始掃塵灰,屋里屋外,墻角房梁,母親一一擦拭,打掃。而父親開始上街陸續采購年貨,當然不是一下子買,而是看行情,在心里盤算,有時候還要特意趕回來和母親商量。花少錢,辦全年貨是父母的共同心愿。豆腐多半用自產的黃豆,去街上兌換一些。大寒小寒,殺羊過年是我的另一個心愿。娘說我是一只上山虎,需要肉食補充體力,長身體。其實,我是想淘個所謂的“尿泡”當氣球吹呢!
父親趕了幾次集,帶回了油鹽醬醋茶,還有一些花花綠綠的水果糖。當然,也有一兩張吉祥年畫,父親喜歡領袖年畫,而叔父卻喜歡胖娃娃年畫。我喜歡年畫的色彩和圖案,年畫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濃縮的圖書。在我家,生豆芽菜是娘必做的,豆芽菜在熱炕上悄悄生長。院子里已經是炊煙裊裊,開始拓“拓烙子”。屋內,母親和鄰居大媽,大嬸開始揉面、搟面,捏花紋,放在一張擦過香油的大鐵盤里。屋外,我眼巴巴看著父親,把玉米秸稈或者麥草很細心的塞進自己砌成的炕爐里,掃平爐灰,兩人合力抬出大鐵盤,橫擔在爐灶鐵棍上,用土塊密封嚴實灶口,煙囪也要蓋嚴實,等一定的時間后,便可以嗅到香噴噴的氣味,拓烙子熟了,拿掉土塊,果然是一盤金燦燦的拓烙子,父親的臉上開出了花朵,顧不得抹汗,有人幫忙抬進屋,開始輕輕拿起,花紋上涂抹上香油,盛在盆子里,就又開始新一輪的燒火工作了,一般棗拓烙子最后烤,因為到最后,面也“醒”好了,火候也掌握的更好了!當然,炸果子、油香餅子、擰麻花、馓子,蒸帶紅點的白蒸饃,娘都很在行。
年三十是最幸福的。一大早起來,母親開始再一次打掃庭院,灑水,清掃,很是仔細。我多半會看著父親剪裁紅紙,鋪在炕桌上,寫春聯,而我會小心地移過父親寫好的,帶著書墨香味的新春聯,等待晾干粘貼在門窗上。父親完成了春聯,便會拿來早已打好的漿糊,均勻的涂抹,然后和我一起出去貼春聯,左右上下,很是仔細,我跑龍套,也很開心。我看得出:這時的春聯就像父親最疼愛的孩子。貼好了春聯,放一掛鞭炮。然后父親默默進屋,趕制票子。票子是用細白紙,裁出長方條,然后在小碗碟里調勻一些墨汁,用自制的木印版在上面拓印的一種紀念性的紙錢,說是要燒給八輩老祖宗花。沏溫水茶也很認真,用洗干凈的杯子,放些茶葉,用一半開水,一半冷水勾兌添加泡制,因此這茶水也叫陰陽茶。父親表情嚴肅的說:也是給老祖宗喝的。端一張木桌,或者走進沒有人家的果園干凈處,面向南邊青山,雙膝跪地,畫三個圓圈,擺好貢品,上好香,開始敬天祭祖,點燃票子。等票子燃盡成飛灰,開始灑陰陽茶,破散貢品,放炮,然后磕頭叩首,三拜九叩。儀式結束,不必拍洗下的塵土,也不必回頭,大步轉身離去,這樣就算功德圓滿了。
回到家,上好三炷香,拜過天地和列祖列宗,默默感恩萬物和先輩的恩惠,靜思自己的是非對錯。再次洗凈手之后,便可以開吃拓烙子、油香餅子、油果子,以及麻花和馓子,我圍在母親身旁,像一只快樂的鳥。父親此時,多半會拿出早已經買回來的圖書,算是對我的獎勵和鼓舞。我手舞足蹈,滿心歡喜,靜靜的去看書,心底蘊藏著一個深深的夢,讀更多的書,做有用的人。是夜,我們全家人一起守歲。我看電視春晚或者看書,直到凌晨方才歇息,睡夢中拿著一沓壓歲錢,喜滋滋的跑向新華書店。
眼巴巴等到大年初一正月正,我們便開始給父母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給親戚們拜年,我們的衣兜便開始飽滿起來,像是豐收年的莊稼口袋。初二開始,村里就又開始了唱年戲和社火表演。年戲一般唱三天到七天,社火耍龍挨家拜年,一直到初七。鄉間有人七日,馬八日,九果十菜的說法。也就是初七這天是人類的日子,這一天要吃拉魂面,意思是外出旅游的人和靈魂都要回家,不要再三心二意,不要再魂不守舍。到了初八,要牽馬牛驢等大牲口外出游行、郊游,意在感念牲畜對農人和土地的貢獻。初九還要感恩桃李杏等果木莊稼對農人的恩賜和厚愛,初十是蔬菜的節日,這一天,蔬菜成了主角,人們感謝它們,豐富了農人的菜籃子。當然,這幾天如果天氣晴朗,風和日麗,那就似乎可以預兆來年風調雨順,人類一順百順,可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正月十五,是傳統的上元佳節,預示著新春正月過半,這一天,從白天到晚上,再一次張燈結彩,俗稱元宵節,人們觀燈,賞月,吃元宵。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限的詩意,無限的憧憬,無限的情意,全醞釀在不夜天里。正月二十三夜晚,也是個有傳說的日子,人們抱些柴草,撒些鹽,點燃起熊熊火焰,燎街。當然,也有頑皮的大孩子會把小鞭炮扔進火堆,聽噼里啪啦的響聲,像歡歌,像舞蹈的節拍。這個民俗節日,意在祛除百病,強身健體,祈求來年人歡馬壯,莊稼豐收,也感恩上天的好人,對人類的眷顧和深愛。走過正月,進入二月二,龍抬頭,我們開始再度理發,家里支大鐵鍋,炒豆子,烙攤饃饃,再一次迎接上門的親戚,俗諺:二月二、炒豆豆,門上來了個小舅舅。殺雞呢!下面呢!碗底藏著雞蛋呢!這是鄉村淳樸投桃報李,禮尚往來的再一次見證。過了二月二,年就被大人們收藏起來了,春天暖了,父母們開始再度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我們又一次開始盤算著年的遠近,想著夢的虛實,再度渴望歡度春節。
每逢佳節,我都會記憶和回憶兒時的我,兒時的年。如今,我棲居在書香湖城,探尋幽幽青山,回望潺潺流水,尋覓曾經的淡淡鄉愁。家鄉的爹娘,家鄉的年,在夢里,也在眼前。逢年有空的時候,我總會攜妻牽子,帶一些鮮花或者塑料花,賞玩風景,踏青河濱,游覽青山,探古尋幽,寄托哀思,緬懷古代先賢,英雄烈士,并思念列祖列宗。
濃濃年味深深情,我陶醉,也喜歡,更留戀。365個殷殷期盼,依然在我的心中,眼前,舞動了春風,喚醒了蟄伏的青春夢。淡淡年俗深深愛,我們追思,我們感恩,我們暢想,我們也放飛希望和快樂,希望年俗依然可以伴隨我們一輩又一輩,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芳草,綠遍天涯。似一株樹守望家園,如一片花,綻開在我們的心靈世界。握一團雪花,留住記憶;畫一幅圖畫,讓年俗飄香。
年俗尚在,讓我們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