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寶上幼兒園了,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順利。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很擔心,因為總覺得她不如姐姐當年那么大方,在家里動不動就唧唧歪歪地哭,萬一去了幼兒園,豈不是更要嚎啕?
這些年,幼兒園的老師們一定是在不斷地摸索帶娃經驗。
姐姐上幼兒園的時候,第一天,家長們把娃送到之后,就要離開教室了,“分離焦慮”赫然出現,幾乎所有的寶寶都哇哇大哭,除了我家小寶。
米寶上幼兒園,前三天,家長都要陪著寶寶一起在幼兒園玩。到第四天的時候,家長們才要離開教室。
這樣應該會好很多吧?
周四,我和奶奶去接米寶,老師立即反饋米寶表現很好,從早到晚,無論是上課、玩耍、吃飯、睡覺,都沒有哭,也沒有鬧。
回家路上,我們又問米寶:“其他小朋友有沒有哭的?”
米寶說:“有。”
我們還以為,有了三天的緩沖期,孩子們都會適應呢,原來還是有寶寶會哭鬧。
我又問:“你有沒有幫老師照顧小朋友啊?”
米寶說:“沒有。”
奶奶說:“我們不是教你了嗎?”
她就笑。
所謂讓米寶照顧小朋友,靈感完全來自于姐姐。十年前,她上幼兒園時,不但自己不哭不鬧,還去安慰小朋友,說:“我給你倒水喝,好不好?”“我給你搬小凳子好不好?”當年的老師們喜歡得不得了。
我們都想復刻這個“傳奇”,所以經常告訴米寶要照顧小朋友。
或許,有這“照顧”重任在肩,增加她的使命感,本身就可以減緩這分離焦慮吧。
周五,媽媽送米寶上幼兒園,或許是答應了人家晚上要接,結果媽媽隨后就出差了。下午,我去接米寶,米寶眼里根本就沒有我,眼神在人群中尋找,直到確認媽媽沒來,突然大哭起來,老師很莫名,笑說:“你一天都沒哭,怎么爸爸來接你了,你反而哭了。”
她說:“我要媽媽接我,我要媽媽接我。”
她伏在我肩膀上哭了很久,直到我說:“你把眼淚鼻涕都蹭到爸爸臉上了。”她才笑了。
回到家,奶奶問:“你們沒遇到小雅嗎?”
媽媽出差了
周五,小雅放學早,回到家16:15分,問奶奶妹妹幾點放學。
奶奶說四點半。
她就飛奔而去,要去接妹妹。
但是,因為是入園第一周,可以提前到四點接娃。
所以,當她到了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早已回家了,而我們走的又并非同一條路。
姐姐跑到幼兒園門口,老師和保安都還認識她,這讓她驚訝不已。
周六,姜園長發來了兩張照片,和一段信息,讓我們全家都樂得不行。
她說:“老師說她很不錯,不哭不鬧,吃飯睡覺都很好,別的孩子哭,她還會哄,說你不要哭了,我們做好朋友吧。”
看來,我們的期望畢竟沒有落空,她竟然真的會去安慰小朋友了。
有家長在群里分享經驗,說入園第二周,往往會有分離焦慮發作。雖然作為過來人,并沒有過這種感覺,但卻依然無端端地焦慮起來。
所以,這個周末,我們繼續給她加油、鼓勁,給她各種暗示,并對她進行各種威脅。
是的,威脅!
這個經驗,必須再次宣傳一下。
2009年姐姐入園
很多年前,我還是單身漢的時候,一位同事跟我說起這種“威脅”的方法,后來用在了姐姐身上,再后來用在了米寶身上。
從寶寶能聽得懂話的時候,我們就經常開始威脅了:“如果你不乖,就不準去幼兒園。”“如果你不吃飯,就不準上幼兒園。”“如果不吃青菜,不能長高高,就不能去幼兒園。”
大家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