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兩頓。
作為一種幾乎“萬物皆可涮”的美食,火鍋似乎有那么幾分包羅萬象的意味。如果說,我們的人類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那么火鍋便可以算是維系共同體下的美食紐帶。不論你是否客從他鄉,大家圍坐在一起,便能吃上一頓火鍋。
重慶人民愛吃火鍋,隔壁愛吃熱干面的武漢朋友也是。
于是,疫情的這些天,海底撈、朝天門、德莊、秦媽、巴奴……紛紛開始向武漢捐錢捐物,自然也少不了火鍋底料、火鍋食材、自熱火鍋產品等等。
熱騰騰的火鍋冒出一團團熱鬧快樂的生活氣,仿佛就像回到了這座城市“暫停”以前。這頓火鍋,傳遞著不分你我的手足情,也表達著我們對明天的共同期盼。
對重慶人來說,火鍋一直都是一種情感寄托的食物。不僅僅是口味,有時候,親友一起吃火鍋的氛圍對他們來說更重要,久而久之,火鍋便成為了重慶人的日常消費習慣。
疫情也沒能抵擋住他們愛吃火鍋的那顆心。
據重慶火鍋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重慶“無接觸火鍋外賣”推出的前三天,線上訂單就超過了一萬單,有的門店一天就能達到500單。
推出的短短10天內,200多家火鍋門店的外賣訂單達到3萬余單,總銷售金額近950萬元。
美團外賣數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重慶的火鍋外賣增長明顯,整體增長達到150%以上,外賣合作頭部商家增長500%以上。
開啟線上火鍋外賣
“我們的電話這幾天被打爆了。”土貨重慶火鍋位于重慶的人氣景點洪崖洞,原本依靠線下人流量生存的它,萬萬沒有想到,也能憑著最新拓展的線上業務在疫情中“活”下來。
創始人張偉回憶,疫情來之前,他們線下門店的生意非常好,因地段優越,每天都會接待150桌以上的顧客,節假日達400桌以上。疫情來之后,隨著人流量的減少,這個數字就開始快速下降,直到最后閉店。
疫情前的土貨重慶火鍋門店
閉店后,現金流成為了許多餐飲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張偉的火鍋店也不例外。
“我們其實是屬于旅游業和餐飲業的結合。顧客一半來自重慶本地,一半來自外地。以往的春節,洪崖洞的游客接待率非常高,所以這次,我們春節前的備貨就備了80萬。”
那段時間,門店一個月的虧損高達幾十萬,張偉和他的團隊陷入了焦灼。為什么不試試外賣?粉絲群里的“外賣請求”給了張偉靈感,很快,土貨重慶火鍋便開始啟動線上的外賣服務。
粉絲效應,防疫第一
“我們平時就會加上顧客的微信,然后在線上做一些粉絲福利回饋的活動,累積私域流量,所以我們有一定的粉絲經濟基礎。當我們推出火鍋外賣時,便受到了這批線下粉絲的熱烈追捧。”
張偉和他的團隊還推出了“火鍋底料套餐”,通過微信朋友圈、社群、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利用網絡達人推薦的方法來促進“火鍋底料套餐”的線上銷量。
土貨重慶火鍋的外賣套餐
“我們的銷售模式不僅僅是外賣,而更多地是往內容電商的方向去轉變。”因為線上經營狀況好,前不久,土貨重慶火鍋還上了央視的新聞報道。“央視新聞播出以后,我們還出現了爆單的情況。”
疫情期間,如何在線上抓住消費者的胃?除了消費者本身的“饞蟲攻心”,讓人們吃得安心、放心才是最重要的。
“防疫工作肯定要做得非常細,工作人員每天必須進行體溫檢測,酒精消毒,從切菜、配送、交接,都是全身防護服,始終堅持無接觸外賣的原則。”張偉解釋說,無接觸外賣就是完全不跟食材親自接觸,切菜也必須帶好手套。
全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切菜
這次疫情給張偉帶來的最大反思就是不要過分依賴線下經營。“我們之前根本沒想過經營模式要去怎么創新,覺得線下每天保證客流量就足夠了,沒有想過往線上的方向上轉。當我們推出無接觸外賣配送時,才看到線上火鍋的發展機會。”
張偉相信疫情終究會很快過去,也不會對餐飲業造成持久的沖擊。憑著火鍋外賣的崛起,土貨重慶火鍋相信可以度過疫情下的危險期。“我們也一直在關注政策,如果后面真的有需要,我們也會向銀行申請貸款,現在盡量不給政府添麻煩。”
未來,張偉和他的創業團隊主要會對公司進行一些發展戰略上的調整,包括加大線上外賣,多多入駐一些線上平臺,以及加大內容電商的投入。
天貓火鍋底料銷量增長50%
十吉火鍋的創始人劉福旺是重慶火鍋行業里面的“老人”了。1985年,他開了一家做火鍋底料的調味小作坊,生產名為“冠發”和“城尚久”的火鍋底料,與秋霞、橋頭同一時間起家。
但因實力相差懸殊,當時的劉福旺并未打響這兩個品牌。轉戰幕后的他專心做起了代加工,成為了李記串串香、大龍老火鍋等重慶本土知名連鎖餐飲店的代工廠。
厚積才能薄發,劉福旺的兒子劉剛接手企業后,很快就開始打造自己的火鍋底料品牌“十吉火鍋”,借鑒“三只松鼠”的創業經驗,利用互聯網思維將企業成功轉型升級。
2017年開始,十吉火鍋底料成為天貓爆款,銷量同比增長500%,超越海底撈,成功沖到火鍋底料單品類第一,并至今蟬聯“天貓銷售冠軍”。
十吉火鍋的爆品底料
作為阿里巴巴的深度合作伙伴,即使是在疫情的影響下,十吉火鍋在線上的表現也很給力。
“疫情期間,我們線上的火鍋底料銷售增長了50%。”劉剛說,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無法外出,所以更愿意選擇自己在家煮火鍋的方式來解饞,自然也帶動了他們線上火鍋底料的銷售增長。
為保證工廠復工順利開展,十吉火鍋也做了相應的防疫方案。包括成立疫情防控小組、嚴格工廠管理制度、規范出行、優化工作方式、實行分散用餐、注重日常防護、及時科學就醫等各個方面,全方位保障一線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以及生產環境的安全可靠。
雖然線上的經營狀況較好,但十吉火鍋在線下的損失還是較為慘重。
十吉火鍋
“疫情給我們門店造成的損失估計有上千萬,對餐飲企業來說,春節期間其實是它發展的黃金時段。很多中小品牌的餐飲企業其實就指望著春節這段時間賺錢,因為傳統的餐飲企業,一般都是重資產、重資金運營,對線下人流量的依賴性大。”
十吉火鍋現在也有開始做火鍋外賣,但是其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線上火鍋底料的銷售上。“我們與一般火鍋店不同的就是有自己的工廠線,加工的火鍋底料是可以賣到全國各地的。”劉剛覺得這是很幸運的地方。
學會預設風險,發展模式不盲從
“所以我們暫時還不需要去找銀行貸款。”劉剛確實沒有想到這次疫情會給餐飲企業,乃至整個餐飲行業帶來如此重大的影響。“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中西部企業發展的差距,包括當地政府給予企業的扶持力度、政策引導等,都有很明顯的區別。”
這次疫情讓劉剛更直觀地感受到了中西部地區企業發展的差異。也從中得到了兩方面的啟示。
“一方面是風險控制的問題,對企業來說,平時其實就要有預設風險的意識,儲備應急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發展模式的問題,要考慮‘大而全’的發展路徑是不是一定對,‘小而美’的發展路徑會不會更適合自己。這次疫情里,許多火鍋企業都會有慘痛的教訓,而從這些教訓中得來的反思將會推動整個火鍋行業的發展。”
對于疫情結束后的門店經營狀況,劉剛還是有一定的擔心。“人們對這個病的恐慌情緒肯定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可能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恢復時間。不論是消費者,還是我們企業本身,都會比較擔心出事。所以我們也不會說,等疫情結束后,馬上開店,我們肯定也會做好嚴格把控,以及完善的防疫準備。”
此后,受疫情影響,十吉火鍋整體的戰略布局也會有所調整。“之前我們一直是想擴大規模,加快發展。但現在我們會以穩定現金流為核心,放慢擴張的速度,保證企業的基本生存。”
“火鍋商品”下的餐飲大格局
京東大數據顯示,從2020年的除夕到初九10天內,京東平臺的方便食品成交金額增長3.5倍。蘇寧數據也顯示,自嗨鍋這一品類銷量同比大增370.27%。
除了依托生產線進行產品橫向拓展的休閑零食制造商,一些原有的火鍋企業也開始紛紛推出自家品牌的自熱火鍋產品,如大龍燚、小龍坎、海底撈、德莊等品牌。
我們采訪到了深耕餐飲領域多年的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為我們分享了“火鍋商品”下的餐飲大格局。
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
疫情倒逼餐企進入空前餐飲食品化時代
通過疫情,我看到有一個最大的壁壘正在被打破:食品、餐飲、零售、電商之間似乎沒有了太明顯的邊界。
第一個是食品餐飲化和我們預測的方向一致,但加速速度和化學反應之快還是遠超我們的想象;第二個就是入局者的數量遠超乎想象,隨著入局者變多,也將改變整個食品餐飲化的格局,多增變數。
食品餐飲化,餐飲食品化是趨勢,但過去餐飲企業都過于佛系運營。去年,我在餐飲未來20個趨勢里,提到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食品餐飲化,餐飲食品化。
雖然很多大型餐飲企業也在做,但更多的僅僅是在嘗試。以張天一的霸蠻米粉舉例,他們這幾年的食品化運營做得比較成功,已經達到數億營收了,但在食品領域里,這依然還是一個很小的量。
同樣,整個食品餐飲化也是有諸多嘗試,但很多還是停留在嘗試階段。嘗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完全依靠自然增長,并沒有表現出決心。
創新不是天賦,而是絕境下的產物
對食品企業而言,它本身的規模體量已經足夠大了,做食品餐飲化,提升體驗太麻煩了。對餐飲企業來說,餐飲服務營收已經很大了,做食品的話,對它來說毛利太低了,不但毛利低,餐飲企業普遍覺得會影響它自身的品牌,用戶體驗不好,所以它們就保持了佛系態度,佛系增長。
此次疫情就是一次照妖鏡,真實反映出企業的創新力,倒逼整個餐飲產業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空前規模的食品化創新。
因為疫情已經拿走了幾乎接近百分百的營業額,如果不去做這種創新和嘗試,對企業來說,疫情的影響肯定遲遲難以恢復,那就是死路一條。哪怕營業額低一點,哪怕毛利低,我們也應該去嘗試,總比沒有好。
眉州東坡CEO梁棣總和我說,“以前一年幾十個億營收,也沒有現在賣幾塊錢的菜那么興奮,因為我感覺在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做得了幾十億營收的企業家,也賣得了幾塊錢的菜,我想這就是危機中體現出來的企業家創新精神。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餐飲行業迎來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餐飲食品化創新,而且其中有一些品牌已經表現出了非常不錯的結果。就像我之前說過“創新從來不是天賦,而是絕境下的產物。”
疫情把餐飲人硬逼成了互聯網人、零售人、食品人,行業進入空前的食品化規模爆發時代。
傳統餐飲的邊界被打破
線下體驗,線上到家,對整個食品、零售、以及相關互聯網行業都是一次躍進,趨勢沒有變,但是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直接跳入到一個時代。
過去都是傳統餐飲人之間的競爭,但現在不是,邊界已經被打破。食品企業、零售企業、餐飲企業,他們彼此會同時在一起競爭了。
所以,到底未來的格局會怎么樣,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有一樣是肯定的,那就是餐飲食品化、食品餐飲化、餐飲零售化、電商化,這樣的大趨勢時代已經開啟了。
最重要的是,通過疫情中的消費體驗,更多的用戶開始習慣用京東、淘寶、商家的小程序……體驗非完整的餐飲產品,這種習慣的變化就像我們以前認為,人們不會通過電商買電器、買房子一樣,餐飲食品化、零售化、電商化已經按了快進鍵,你要思考自己未來應該做什么。
食品安全敲響了警鐘
這次疫情其實也給食品安全的問題敲響了警鐘。
過去食品安全的發展一直在進步,但進步一直很緩慢。新加坡在這方面能做到一個月一次關店消殺、藥物殘留檢測、調味品香料原材料禁用、食品工廠排污禁止……不得不承認,中國與其差距很大。
為什么?最重要還是因為消費者一方面希望吃到干凈安全的食物,另一方面卻不愿意為食品安全買單。
這次疫情,肯德基部分門店的生意甚至好過了平時,信任是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因為人們相信,肯德基的食品是安全的。
疫情開始后,顧客愿意為食品安全買單了,愿意為干凈支付更多費用了,國家也更加重視了。我相信,不久后,蒼蠅館子將會逐漸在中國消失,精細化運營的時代已經徹底到來。
私域流量和靈活用工的必要性
2020年,私域流量也將成為新的熱門話題。沒有私域流量,外賣就是給別人打工。私域流量池、私域流量的維護、營銷、開發,再難也必須得做,不懂就學,頻率低就靠笨方法去和用戶互動。
除了美團、餓了么以外,還必須要有第三方渠道:京東、天貓、微信公眾號、社群、朋友圈、小程序、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嘗試找到自己可控的私域流量陣地,將是擺脫單一平臺,控制獲得利潤的關鍵。
這次疫情發生后,為什么餐飲行業比其他行業更難受,受災最嚴重,還涉及到了靈活用工的問題。因為有兩大成本必須持續支出,哪怕沒有一分錢收入。1、人工成本;2、房租成本。
房租成本沒有太好的方法去解決,但人工成本卻是有方法的。
百勝、麥當勞近30年來,一直在中國推行靈活用工,底層員工大量兼職工種。海底撈最近也開始嘗試靈活用工。疫情的發生,讓大家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在成本上更具靈活性,提高企業在面臨風險時的自我保護能力。
疫情給火鍋行業帶來了哪些反思?
火鍋因其社交屬性強,和正餐一樣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品類,但火鍋企業一定要突破常規,方便火鍋、生鮮外賣火鍋有時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甚至可以更簡單、方便地做,創新一定要打破傳統,一切以用戶需求為中心,跳出能力圈、跳出自己的習慣、跳出思維局限。我主要說以下兩點:
1. 不要拒絕外賣
一些傳統的火鍋企業會擔心外賣的體驗不好,于是就不會上外賣,但其實外賣是我國餐飲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而且相比線下門店,外賣的優勢在于可以自由選擇就餐環境,所以人們對外賣還是有比較大的需求。
2. 保持心態平穩,遇事不慌張
人們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容易慌亂,容易作出一些胡亂的決策。建議各企業還是要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以終為始地看待我們整個組織的戰略,不要因為短期遇到的一些困難和挑戰,輕易地改變對組織中長期發展的一些思考,因為事情終究會回歸到產品、服務、環境等最基礎的東西上來。
我們對整個火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很有信心,火鍋在餐飲投資中,是非常具備核心價值的投資標的,疫情并不會改變火鍋品類的投資價值。
火鍋一直都是我國餐飲行業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賽道。作為一種文化內涵豐富,社交屬性明顯的食物,火鍋幾乎成為了大眾美食消費里面不可或缺的選項。2018年,我國線下的火鍋門店已有近40萬家,其中川渝火鍋的占比超過60%。
因此次疫情影響,原本不少飽受打擊的火鍋店從線上外賣中看到了希望,而“外賣爆單”、“底料增銷”都再次驗證了火鍋強大的市場需求。
雖然,我國的火鍋門店遍布各地,但就整個行業來看,競爭格局還是比較分散,連鎖化率依然較低。
不過,相信通過這次突發事件,不論是在經營模式還是產品內容上,火鍋企業乃至整個火鍋行業都會受到很大的啟發與轉變。
疫 情 專 題
近 期 推 薦
聲明:本文來自35斗,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