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如圖,a到e,應該算框架梁還是次梁?如果算框架梁的話一般都做成200X400的吧,如果小于400高,箍筋間距小于100,所以以前聽人說框架梁不要小于400高。而這幾個梁跨度小,又因為主次關系太多等,想做成300高,次梁的話就無所謂了,可是以前聽人說,只要有一段與剪力墻相連,就算框架梁。
【答1】
各個地方的審圖要求不一樣!一般,我這邊,凡一端與剪力墻相連的梁,均應按框架梁執行!
【答2】
我覺得a梁可按框架梁(KL)做,其余梁均按次梁(L)處理。
【答3】
我現在是想把b、c、e做成200X300的不加密箍筋
【答4】
你的問題問的很好!判斷是框架梁還是次梁主要看梁的受力形式。如果說和剪力墻相連的梁為框架梁或者是連梁是不完全正確的,主要是看和墻相連形式:1.如果是平面內為框架梁或者連梁 平面外一般看作為次梁,如果支座配筋較大時,應點鉸,但支座配筋面積不小于下部筋的四分之一,(混凝土規范有說明)因為點鉸后,實際墻對還是有一定的約束。2.還有一種是梁一端和柱(墻平面內)相連,一端和梁相連的,我們叫半框架梁 這時邊號可為KL或L,但梁箍筋的加密區,只加密與柱或梁相連得一端。
【答5】
同意你說的判斷依據是受力形式,但不同意你說的與剪力墻在同一平面內為框架梁或者連梁。我認為即使在平面內也要考慮遠端的支撐情況,象lz說的遠端為平面外框架梁支撐的,也應該視作次梁。我認為主要看梁的兩端支撐,如果兩端支撐在豎向構件(框架柱或者平面內的剪力墻)為框架梁,其余情況可以算作次梁。如果有半框架梁一說的話,那么一段支撐在豎向構件(框架柱或者平面內的剪力墻),另外一端支撐在平面外剪力墻的梁可以說是半框架梁。另外凡是點鉸的梁都不能成為框架梁。
【答6】
其實這個主要跟梁的嵌固方式有關。如果你想梁跟墻完全固接,不發生轉動,這時按照框架梁考慮比較合適,同時此梁應考慮地震作用,箍筋配置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如果梁跟墻鉸接,允許開裂并且轉動,則更傾向于普通梁,可不考慮地震作用,按次梁配筋。
【答7】
感覺就留a梁在,其他的梁刪掉好了
【答8】
其實這個主要跟梁的嵌固方式有關。有看具體的情況而定的,也同時反映出你設計的意圖。
【答9】
我同意以上觀點 梁的分類 關鍵是看受力狀態以及傳力狀態,如果以剪力墻為固端支座,即為框架梁 如果與剪力墻的鏈接方式為鉸接 則可判斷為非框架梁 主要還是看這個結構的受力形式。
【答10】
還有一種是梁一端和柱(墻平面內)相連,一端和梁相連的,我們叫半框架梁 這時邊號可為KL或L,但梁箍筋的加密區,只加密與柱或梁相連得一端。
【答11】
這種情況很常見的啊,若梁一端搭于剪力墻平面內一端支座為梁的話,可按框架梁施工,但是一般不能當作連梁,至于連梁的定義高規說得比較清楚;若是一端支座為剪力墻平面外,一端為梁,可定義為次梁,當然,如果剪力墻墻厚足夠梁的鋼筋的水平錨固可定義為框架梁;厚度不足按次梁且配筋較大時可點鉸處理(這種情況下有的審查師會要求梁端構造按框架梁加密箍筋),本人認為 如果剪力墻僅為200的話可不加密梁箍筋。
【答12】
a梁比較不合理,與剪力墻相梁的一端為剛節端,為連梁,分配到的地震力會較大
【答13】
1.如果是平面內為框架梁或者連梁 平面外一般看作為次梁,如果支座配筋較大時,應點鉸,但支座配筋面積不小于下部筋的四分之一,(混凝土規范有說明)因為點鉸后,實際墻對還是有一定的約束。注意錨固長度是要滿足的. 2.還有一種是梁一端和柱(墻平面內)相連,一端和梁相連的,我們叫半框架梁 這時邊號可為KL或L,但梁箍筋的加密區,只加密與柱或梁相連得一端。按框架梁執行;注意錨固長度是要滿足的.
【答14】
樓主的問題比較好,我們曾經做設計的時候也遇見過這種問題。該梁支承在剪力墻上,能否作為框架梁進行考慮與你的梁端支承位置有關,支承在剪力墻平面內方向,該端就可以按照固接進行設計;若支承在剪力墻的平面外的方向,首先應看剪力墻的厚度在構造方面能不能滿足固接的條件,能滿足固接條件的,可按照固接進行設計,不能滿足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成鉸接或者半剛半鉸的形式。該梁支承在框架梁上應看框架梁的寬度在構造方面能不能滿足固接的條件,能可按照主梁的形式送入到PKPM模型中,不能滿足就應該設計成鉸接。至于半剛半鉸還是按照主梁進行設計,設計者應根據上部結構的具體情況給出,也就是說一定要兼顧概念設計的設計理念給予適當的加強或適當的弱化。
【答15】
按框梁。說明中加一條,一端與墻相連一端與梁相連時,僅靠墻端按框梁構造。
【答16】
這類問題在剪力墻住宅設計中尤為突出,碰到的情況比較多。一般在設計上盡量不要設置多次梁擱梁的設計方案,這種設計傳力路徑不明確,尤其在PKPM計算中,由于和我們傳統手算的假定有區別,一旦程序考慮協調變形后,計算出來的內力往往和我們直觀上的判斷會有一定的誤差。另外,不能一概而論的將一端擱置在剪力墻上和一端擱置在框架梁上的梁判斷為KL還是L,必須根據此梁兩端的邊界條件、梁的跨度以及梁在平面中的位置進行綜合判斷,如果兩端能提供較大的剛度,且墻厚或梁寬能較好的滿足鋼筋的錨固長度,可視為框架梁,在梁兩端箍筋加密,增加梁的延性。
【答17】
跨度大,按框梁輸入,跨度小按連梁輸入
【答18】
我感覺和墻平行的算框架梁 其他的可以當次梁設計 看它的端部情況了
【答19】
我們院規定你說的這些梁均可編為次梁,但是說明中要加一句話:次梁順墻一端箍筋按照KL構造加密。
【答20】
主要看梁是否抵抗水平荷載。如果抵抗,就是KL或LL,如果不抵抗,就是L。
【答21】
個人覺得墻平面內的剛度計算,梁高和剛度的關系是3次方的關系,這樣與墻平面內的梁所分到的內力要比平面外的要小,配筋自然要小,但是真正受到地震的時候薄弱的連梁受剪破壞是最先的,要保證連接有效才行。
【答22】
是短肢剪力墻結構嗎?剪力墻怎么這么少?有三級次梁了吧!
【答23】
與剪力墻平面外相連的梁,為防止對墻產生過大的平面外彎矩,均應按照次梁做 與剪力墻平面內相連的梁,如果另一端的梁跨度大 截面小,也應按照次梁計算,否則程序會把該梁當作懸挑梁計算,因為程序是按照撓度關系來判斷主次梁.如果另一端支座的梁跨度小,截面大,撓度比較小,則該梁可以按照框架粱來設計
【答24】
我個人認為不是的,主次梁的判斷不只是看與誰連接,主要看其在框架結構中的作用,主要承受集中荷載的梁就是主梁,簡化之后受線荷載的梁就是次梁。說簡單一點主梁主要承受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而次梁主要承受板傳來的線荷載
【答25】
同意 a梁可按框架梁(KL)做,其余梁均按次梁(L)處理。a達在平行于墻上,可以提供剛度,可認為框架,其他都按照次梁處理
【答26】
我覺得a梁可按框架梁(KL)做,其余梁均按次梁(L)處理,但與墻交的應加大上部配筋
【答27】
粱在墻平面外支撐可以不用考慮固端,平面內要按固端就可以啦
【答28】
主要跟梁的嵌固方式有關:如果梁跟墻剛性連接,不發生轉動,這時按照框架梁考慮比較合適。如果梁跟墻鉸接,允許開裂并且轉動,則應看作普通次梁。
【答29】
框架梁和次梁是不同的概念。框架梁相對于非框架梁,指對抗側力有貢獻的梁。次梁和主梁是一個相對的關系,次梁架在主梁上。通常會認為主梁就是框架梁,次梁就是非框架梁。
【答30】
看你采取什么構造措施了,想讓他承擔負彎矩就按框架梁,負筋配大一點,不想讓他承擔負彎矩就按梁鉸配筋,個人支持次梁!
【答31】
2010版本的高規對這個問題已經作出明確說明啊
【答32】
我認為:與剪力墻在同一平面內或有扶壁柱的可以算是框架梁
【答33】
與墻平面內相交的梁設為框架梁或者連梁,與墻垂直相交的梁都應該按次梁處理,特別是單面與墻搭接的梁,梁端應設成交接,避免結構墻平面外產生較大彎矩。
【答34】
次梁對應的是主梁,怎么是框架梁呢,框架梁對應的是連系梁,兄弟,判斷一定要準
【答35】
一般來說平面內KL,平面外L,主要是看墻對梁的嵌固能力。也和遠端嵌固情況有關系。說白了,就是值當不值當的給它加強。只是根小構件,那做弱點無論截面還是配筋,隨便他破壞不破壞了,但是支撐在剪力墻翼緣和柱子上,希望對其支座的受力變形有貢獻的時候,還是要加強的。
加入施工技術知識星球,共同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