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年咳血4個月,醫生不治反給媽媽開了張“藥方”
文丨 優寶
湖南瀏陽,13歲的男孩小于從4個月前開始接二連三地出現了咯血的怪癥。所有圖源:人民網、湖南都市、頭條新聞等怪就怪在,只要一放假,小于就啥事沒有,只要一開學,小于就咯血不停。起初,媽媽帶著他輾轉各家醫院做了多項體檢,并沒有發現明顯異常,也沒查出明確病因。而小余的生活也總是以“咯血—難以上學—請假—看病—好轉”的模式反復重演。最終他們來到了省兒童醫院疑難綜合病房接診的梁醫生這里,梁醫生一看小于,高高瘦瘦,不愛說話,問病情的過程中也多是母親代為回答。幾項檢查下來各項指標均接近正常數值,再看看孩子忐忑不安的神情,梁醫生心里一下就有譜了。她讓媽媽在外面等候,自己想單獨和孩子做下深層溝通。看到媽媽不在身邊,小于這才低著頭摳著手,憋了好久才慢慢說道:“我就是不想上學,開始裝頭疼、胸悶乏力,但媽媽仍叫我去上學,后來我偷偷吃了番茄醬,咬破嘴唇裝吐血才不用學……”原來又是一個因為厭學而想盡辦法逃學的孩子,然而梁醫生并沒有責怪他,反而將媽媽叫了進來,給她開了一張“藥方”:第二,扭轉傳統教育模式,正確使用溝通公式,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第三,構建學習目標、讓孩子重獲學習動力。家長幫助孩子構建學習目標時,一定要親子共同參與,取得孩子的認同,并以孩子自身能力為中心,由遠而近,逐一分解,給予鼓勵,讓孩子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找到歸屬感。第四: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父母需要多觀察和分析問題所在,擺正心態,調整情緒,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有效溝通,給予孩子鼓勵。第五,征得孩子的同意,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并且是越早越好。不可輕視的厭學情緒前幾年,有個叫林林的男孩和小于一樣,也想用裝病這招來逃避上學。爸爸給他測了測體溫發現很正常,頓時便明白了兒子的“貓膩”,然而還沒等他開口訓斥,林林突然開始嘔吐起來,嘔吐物里還夾雜著血跡。過了一會,林林又開始腹瀉便血,痛得滿地打滾,這下父母真的嚇壞了,趕緊把孩子送去了醫院。醫生進行了檢查,聽到孩子的癥狀,但卻沒有診斷出具體是什么病因造成的,并且孩子是急性發作的,就按照急性腸胃炎進行治療輸液。可治療了一上午也沒有好轉,孩子還一直喊癢,問哪里癢,孩子就是到處撓,說是肚子里面癢。醫生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孩子有難言之隱,便好好疏導,告知他利害程度,孩子才支支吾吾說出了讓在場的人都驚嚇住的生病原因。有一次他聽同學說吃洗衣粉可以發燒,他就在早上起床后吃了幾口洗衣粉,沒想到吃了后沒發燒,反而肚子疼痛難忍、上吐下瀉,還奇癢無比。學會和孩子好好溝通真的很重要,不是要給孩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也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妥協,而是給他們更多選擇的余地。小于和林林的事情,細想起來不由得讓人后怕,這不單單是一個孩子的無知,背后還有著萬般無奈之下的絕望。在父母“必須上學”和自身“抵觸心理”的反復折磨下,他們這才出此下策,動起了危險的“小聰明”。該不該請假帶他出去走走?扔掉書本,遠離學校,請假帶孩子出去散散心,這或許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厭學想到的第一個方法。正常來說,讓孩子請假去旅游是不可能的,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除非父母自己是非常有能力的家長,能代替老師給孩子上課,讓孩子不掉課。還有另一種情況,當孩子已經因為厭學出現了很嚴重問題,比如不愛說話、性格孤僻、嚴重的不自信等等心理問題。那么去旅游也是想達到一個目的,讓自己的孩子重拾信心。然而也有父母很快發現新的問題,等真踏上旅途了,孩子并沒有如我們想象中變得開心,他甚至對沿途的美景,目的地完全不感興趣。一臉不領情的樣子頓時讓人大動肝火,可如果置身于孩子的視角,你會發現他只是缺少玩耍的心情。當他開始厭學,成績自然就跟不上了,在學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家里長期得不到關愛和重視,引發焦慮的心理。不想學習,不想理人,和父母的關系其實在旅行前便已經降到了冰點。一來沒心情玩,二來還要和自己討厭的人整日相處,三來學習的問題回來還要獨自面對。想讓旅游產生好的效果,主要是看家長有沒有成長起來,能不能重新審視和孩子的關系,與孩子和睦相處,并帶動孩子到積極的情緒當中來。否則,在旅游中發生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會引發新的矛盾,不但沒達到治愈的效果,反而使親子關系更糟糕。放下姿態是打開心結的第一步分享我身邊的一個成功案例,她的兒子也很厭學,甚至已經到了“晚期”,上到高一便直接宣告休學了,整日窩在家里打游戲。她還是個單親媽媽,獨自一人承擔著孩子的一切,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在各個城市為了業績奔波。面對已經把自己鎖在屋里的兒子,她很著急,無奈之下回到孩子身邊,給他請了假,帶他出去旅行。希望給孩子也是給自己換個環境換種心情,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多一些溝通和交流,看能否打開孩子的心結。她在旅行的過程中沒有提學習的事,只是每天把買票,拿行李,住宿,吃飯等行程安排的事情,都交給孩子去處理。一開始孩子還怕生、抗拒,到后來就越來越得心應手了。一路上,母子倆參觀風土人情,和孩子一起去玩從未挑戰過的項目。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她和孩子真誠交流,表達作為母親的無奈和失職。孩子在旅行途中,打點行程的時候,也體會到了在外的不容易,這時她就有意無意和孩子說起自己工作中的一些趣事和糗事。孩子也理解了媽媽,雖然陪伴得少,但媽媽給自己的愛并不少。旅游結束后,孩子的心情好了,和媽媽的關系也有了變化。她說,學習的事會尊重兒子的意見,無論他怎么決定都支持他。因為讓兒子學習也是希望他得到幸福,但幸福也不僅限于學習一種方式。母子倆討論了很久,權衡了利弊,最終兒子決定,無論學習成績怎么樣,還是要去學習,去面對。同時她也付出了很多,放棄了高薪工作,回到孩子身邊,和老師孩子一起,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三年的陪伴,兒子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前去報道的那一天,他說是媽媽的一句話打動了他。好奇,是孩子的本能,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感到厭惡,對現實中的人與物不感興趣,對自己麻木,這就是缺愛導致的厭世。如果我們總是關注生活中的負面,抱怨生活的苦,就會越來越覺得生活是苦的。即便帶著孩子去游山玩水,也無法激發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并熱愛生活,即便條件苦點,生活難些,也依然能夠點燃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