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 is full of independence, so are you
There is love in the heart ,without fear of time circulation
B
E
A
U
T
I
F
U
L
L
I
F
E
媽媽的
7次退出
Mom's love
THE WORLD IS FULL OF LOVE
母愛是溫暖而又無私的,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愛不僅僅是給予,還是幫助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主之人的鑰匙。
三歲退出餐桌
前兩天,一位媽媽收到了幼兒園老師的“投訴”。
老師說,“你家孩子吃飯時非吵著看手機,要不就老東跑西跑的,抓都抓不住。”
她這才想起,這場景在家中早已上演了無數遍。
因為怕孩子吃不飽,她會一邊放著動畫片一邊喂飯,或者在孩子玩耍時,趁機給他塞上幾口。
在家里尚有人能慣著他,但幼兒園孩子多,老師顧不上,孩子就餓肚子了。
有育兒專家建議,孩子在1歲時,可以手抓東西吃,2歲開始鍛煉用勺子,三歲時家長就可以退出餐桌了。
家長適時退出餐桌,是孩子學會獨立的第一課。
讓孩子掌握自主吃飯的技巧
三歲退出餐桌
五歲退出臥室
這個世界上有一類特殊的病人,他們患有嚴重的“戀乳癥”,一生都無法戒斷母乳。
因為自我意識的混亂,成年后也沒辦法獨立生活,最終導致精神失常。
有心理學家發現,這些病人的童年都過晚與母親分離,致使他們對父母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
他們的情感比常人更加脆弱,因此也就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認為,5-6歲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機,因為5歲孩子心智已經相對成熟,也具備了獨立意識。
這個時候應該退出孩子的臥室,讓他獨自入睡。
你可以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讓孩子在愛意的包裹中入睡,減少他初次與母親分離的恐懼。
孩子若是抗拒,便需要媽媽們溫柔堅定、循序漸進地執行。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就在離你不遠的地方,你需要就可以隨時找到我們。
讓孩子獨立睡覺,減少依賴
五歲退出臥室
六歲退出浴室
退出浴室,讓孩子獨立洗澡,是讓孩子正確分辨性別,明確身體的界限。
陜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高瑾曾說:
“如果孩子在一種性別含混的環境下成長,不能及時建立性別認同,對他的個人成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6歲,父母要有意識避開孩子洗澡,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私密部位。
父母及時退出浴室,不僅是在教孩子何為底線,不觸碰隱私在生理上也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尊重。
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才懂得規避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傷害。
尊重孩子從讓他獨立洗澡開始
六歲退出浴室
八歲退出私人空間
每個孩子成長到一定歲數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鎖在屋里,也不知道他在里面搗鼓些啥?
雖然這種行為總會讓父母想要一探究竟,但我只能勸告你,千萬別!
因為你的孩子,真正開始長大了。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從嬰兒時期,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隱私,它是發展孩子獨立人格的關鍵因素。
尤其到了孩子八歲時,他們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或思考,或玩耍。
覺得挫敗時,也有了一個空間可以去縫合傷口,撫平情緒,這是他們內心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來源。
所以,孩子八歲以后,未經允許,請不要擅自進入他的小世界。
你給孩子空間,孩子就會還你信任。
有點距離,有點隱私的親密關系,反而更牢固。
再親密也要給孩子“留有余地”
八歲退出私人空間
十三歲退出家務
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22歲男生,因為父母離異,全家人都對他眾星捧月,從不舍得讓他做半點家務。
后來他出國留學,2年時間就花光了200萬,最后卻連畢業證都無法拿到。
回國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戲,連吃飯都要奶奶喂。
已經成年的男孩,依舊理所應當地享受著家人的照顧,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有句話說得好,孩子五歲不會系鞋帶,你幫他系了;孩子十二歲不會做飯,你幫他做了,那他此后的人生,也就只能跟你過了。
無微不至地照顧,是害不是愛,有遠見的家長,都應該舍得“用”孩子。
父母越懶惰,孩子越早獨立
十三歲退出家務
十八歲退出選擇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也說: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總是對我說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支持你的,不問為什么。”
小時候,他穿什么,買什么玩具,媽媽不會干涉;長大后,他的學習計劃,人生選擇,媽媽也是只提供意見。
因為他兒童期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擁有完整的自我,他才能放心選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將之做到極致。
最終,他成為知名漫畫家,獲得“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好的父母,應該成為一個容器,給孩子支持與接納,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
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
十八歲退出選擇
結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網絡上曾有位母親,給自己新婚的兒子寫信說,“結婚之后,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
信中,她提到這么一個故事。
兒子12歲時,全家人一起去內蒙古旅游。
孩子興奮地想去摸小羊的頭,卻被護犢的羊媽媽撞翻。
媽媽說,“曾經我們也像小羊和羊媽媽那么親密。但你不知道的是,小羊長大后,羊媽媽就會離開小羊,這樣它才能學會獨立覓食,在游牧民族的遷徙中存活下來。”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不捆綁,不控制,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
孩子長大,懂得守護自己的幸福
結婚后退出
孩子家庭
放手是最艱難的選擇
上大學時,每年新生入學總能看到這樣一幕。
很多父母將子女送入大學校門后,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站在原地默默地注視著孩子的背影。
偶有學生回首,看到還沒離開的爸媽,或咧嘴一笑揮一揮手,或催促父母趕緊回去。
但不管孩子的反應如何,依舊沒有一對父母就此離開,總是要等到孩子的身影看不見了,方才作罷。
這些父母的身影,又何嘗不是成為父母后我們的縮影。
對一個深愛著孩子的父母而言,放手永遠是最艱難的選擇。
因為這意味著,孩子將從我們的人生中逐漸淡去。
縱然你每次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都告訴自己,不必追。
可自己卻怎么都管不住這顆心。
最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彼此影響卻又各自獨立。
它是一場守望,也是一種成全。
探索更多
視頻號
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