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微博@夢想家林志穎
“今天下雨了,恐怕不能去動物園了。”
聽到這個糟糕的決定,兒子馬上在床上拳打腳踢,那架勢就好像是一只憤怒的小獅子:“不行,你答應我的!”
“可是下雨了,即便去了動物園,好多動物也會被關在房間里,不會出來活動了,你也看不到。”媽媽耐心地講起道理。
“不行,你答應我的,必須去!必須去!”兒子用手指著媽媽喊,更加不依不饒。
“那你告訴我怎么去,去了能看到什么?”此時,媽媽也有點小惱怒了,就開始與那頭小獅子硬碰硬了。
兒子無話可說,扭頭開始發脾氣,錘墻、摔打東西、大哭。
姥爺走進臥室說:“出來,先喝個酸奶。”姥爺想緩和一下氛圍,也給孩子個臺階下。
“我不喝!“兒子又開始像小獅子一樣頂過去。
“……”媽媽張了張嘴,又咽了回去,想起了“有話好好說!”
孩子,請你有話好好說!
作為家長,也請有話好好說!
不能好好說話,或許這個毛病父母也一直存在。
從孩子的言行中,能看到平日里的父母。孩子不能好好說話,證明父母平日里也不會好好說話,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01
你不說,我就不知道
昨天大半夜,林志穎刷新了一條微博:“告訴小朋友,有話好好說,說到要做到,我是乖寶寶。”
圖片來自微博@夢想家林志穎
在孩子的培養問題上,對任何一對父母來說都是頭等大事,不論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
說話,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重要途徑。
所以,孩子,你不說,我就不知道。
“我女兒很聰明,但就是非常愛哭,不管什么情況,就喜歡用哭來解決。”
孩子在三歲前語言發展不成熟,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沒什么。
但等到孩子會說話了以后,還用哭來表達需求,就是有問題的。
要幫助孩子,改用“說”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和想法。
當孩子哭鬧時,可以對他說:“深呼吸,說給媽媽聽,你怎么了?你要什么、”
或者
“你跟媽媽說:‘媽媽,幫忙’,我就會幫助你。”
幫助孩子嘗試用語言表達,可以從一個詞教起,比如“幫忙”“水”,再過渡到帶有需求的句子,“媽媽,請你幫助我”“媽媽,我要喝水”。
02
教會孩子當自己的防爆專家
有些孩子不是因為他“不會說”,或者他不知道“可以用說”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而是,天生情緒反應度強。他發現哭,可以操縱父母,得到關注,所以就會習慣用哭來解決問題。
情緒爆發都有一個過程, 大部分孩子不會突然之間就暴怒起來。
如果你家孩子經常大發脾氣,就要學會發現孩子暴怒前的征兆。
通常,一開始,孩子只是小小的不愉快,比如:“他拿不到別人的玩具”、“積木倒了”、“飯總不能成功送到嘴里”等。
然而,不斷重復這個不愉快,孩子就容易感到挫敗感。
如果不好的情緒沒有被注意或者處理,不斷累積之后,就會達到情緒負荷的臨界點,孩子的壞情緒就要爆發了。
每個孩子都會有壞情緒,這個時候,父母的處理方式很重要。
壓抑,平復情緒,還是發更大的火,都取決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媽媽是超人3》中,嗯哼一個人坐在地上玩玩具,當他不小心踩到一個小釘子時,立即大哭了起來,還生氣地把釘子扔的遠遠的。
霍思燕詢問他怎么了,嗯哼說被釘子扎了腳,霍思燕檢查完腳發現不是很嚴重,她很溫柔地表示同情:“肯定很疼吧!”
圖片來自《媽媽是超人》視頻截圖
嗯哼邊哭邊點頭,霍思燕立即將兒子抱在懷里,安慰孩子。沒一會兒,嗯哼的情緒就穩定了很多,也不再哭了。
孩子的好脾氣,都是來自家中的耳濡目染與父母的引導。
在孩子快要生氣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平靜下來,自己當自己的防爆專家。
首先,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快樂、傷心、驚恐、厭惡、憤怒,每個人都有情緒。
情緒就是住在孩子大腦里的一個個小人,很多時候,孩子無法控制這個小人。
你可以去網上,購買情緒小人卡片。拿出憤怒的情緒卡片,讓孩子想象憤怒時的感覺。
問問他快要暴怒之前,他的身體有哪些反應。
孩子可能會說:“想握緊拳頭”“渾身發抖”“想跺腳”“頭腦脹脹的、暈暈的”“呼吸變快了!”“喘不上氣”……不管說什么,都是對的。
這代表他已經感受到自己生氣前的信號了。
其次,告訴孩子在情緒爆發前暫停
告訴孩子,當身體發出生氣前的這些信號時,他必須停止所有行為。
因為他現在有個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像防爆專家一樣,解除壞情緒的這顆定時炸彈。
最后,討論正確的處理方法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緩解“生氣”的最喜歡的方法。
比如:在心里從1默數到10;找一張紙把壞心情畫下來;去喝杯水;撕紙等。
在孩子成功控制自己的憤怒的情緒之后,要對他表示贊許。
03
情緒失控的父母
養不出好脾氣的孩子
生活中,不止是孩子,就連成年人,有時也做不到“有話好好說”。
前不久,人民網報道:“一女子乘坐G12次高鐵時,因勸告一位六旬老人看管一下孩子,別讓他們在車廂亂跑叫嚷,遭到老人謾罵。”
圖片來自微博@人民網
我們經常會看一些育兒書籍,接受一些科學育兒知識,大概都在講:
“父母要理解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愛孩子,就要包容孩子的情緒。”
但作為父母,很多人對自己的情緒常常不自知,甚至是無法控制,那么,又怎么去理解、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情緒呢?
當孩子哇哇大哭、油鹽不進時,很多父母總是無法控制自己。
他們憤憤然只沉浸于自己的氣憤中,而常常會:
無視孩子的情緒:孩子生氣了,當做看不到,“不用管他,一會兒就好了。”
或者轉移注意力,孩子因為某件事或得不到某件玩具而不高興時,大人立馬用另外一件事或者另外一個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認為孩子的情緒得到了處理。
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閉嘴,哭也沒用!”“我警告你,你不許……了!”
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情緒并不重要,大人認定了“怎么做”就去“怎么做”。
甚至,還會對孩子的情緒采取冷暴力:大人怒氣沖沖地走在前面,孩子灰溜溜地跟在后面。
或者大人生氣地走向一邊,“不管你了!”毅然決然地留下孩子“冷靜冷靜”。
前陣子,包貝爾在節目《你好爸爸》中坦言,他曾怒甩過女兒餃子一巴掌。
因為有一次,他帶著餃子去動物園玩,可是當動物園快關門時,餃子并不想走。阿姨勸說無果,想要直接抱餃子走,結果餃子卻不高興地打了阿姨一巴掌。
包貝爾見狀,火就上來了,反手也甩了餃子一巴掌,餃子哇地哭了起來。然而,包貝爾也并沒有平復情緒,反而是讓其他人都不許安慰孩子。
圖片來自《你好爸爸》視頻截圖
餃子打人確實不對,但面對孩子犯錯時,他首先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用“以暴制暴”“壞情緒對抗壞情緒”的方式,只會把孩子嚇得大哭,未必能起到太好的教育作用。
圖片來自《你好爸爸》視頻截圖
04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父母需要好好說話
生活有酸甜苦辣,人的情緒就有喜怒哀樂。
情緒是很微妙的東西,它就像人身體中的一顆"炸彈",只要觸發條件滿足,隨時可能爆炸。
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時時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是不可能的。
關鍵是父母要正確認識并控制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情緒失控時產生的壞情緒。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經說過:
有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后卻風平浪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當孩子搗蛋、發脾氣時,如果我們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聆聽孩子的心聲,你就會發現,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在綜藝《超人回來了》中,韓國足球運動員樸柱昊面對女兒娜恩的“搗蛋”,可以說給我們上了一堂課:
圖片來自《超人回來了》
娜恩因為弟弟哭,想給弟弟做牛奶麥片,卻把房間弄得滿地臟亂差。
爸爸樸柱昊看到后雖然很氣憤,但還是壓抑住內心的壞情緒,理解了娜恩的心意。
他彎下腰,分享娜恩的成果,還一起打掃整理房間。
圖片來自《超人回來了》
處在創作敏感期的娜恩,拿起畫筆在家到處涂涂畫畫。爸爸看到后,原本快要怒火中燒,但最后并沒有責罵,反而開心地加入到孩子的繪畫隊伍中去了。
圖片來自《超人回來了》視頻截圖
發脾氣是人的本能,但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是父母的本領了。
張黛眉在《發現孩子天生氣質》一書中就提到,6招可以讓父母成為自己的情緒管理員。
教育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需要父母的共情。
那么,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如何和他達到共情呢?
孩子發脾氣時,該怎么處理才是最妥善的?
如何養出聰明快樂好性格的孩子?
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首創者、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林文采老師,從父母自身成長和育兒的雙重視角,給予最詳實解答。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