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頭一個月,大部分小寶寶就會微笑;會模仿人的表情;聽到音樂和說話聲時會安靜下來……
孩子1歲了,是不是愛把東西搬來搬去?會用一兩個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2歲以后,孩子會的東西更多了,能自己擰開瓶蓋;能握住大蠟筆四處涂鴉;喜歡假裝讀書;時不時喂TA的娃娃吃飯……
3歲左右的寶寶,會上下樓梯了;還能倒著走路;喜歡堆積木;能記住親人的名字、單位、電話……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育標志。
當然也有個體差異,孩子的發育受遺傳、環境、教育等的影響,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該爬的時候還不會爬,這也是正常的情況。
但孩子的早期發育有極大的可塑性,同時也極易受損傷,很容易發育異常。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 “早期兒童養育與發展”項目提醒:如果你的孩子出現“發展警示”中的情況,你要及時咨詢當地醫生或者幼兒教育工作者。
因為這些標志說明你的孩子在某方面的發展明顯落后了,必須及時查明原因,及時采取措施。
快來對照下孩子的成長軌跡~
0-1個月
動作語言等能力
◎頭可以從一邊轉向另一邊
◎醒著時,目光能追隨距眼睛20厘米左右的物體
◎在新生兒身邊搖響鈴,孩子的手腳會向中間抱緊
◎能把小手放進嘴里
◎能分辨味道,喜歡甜味
心智能力
◎嬰兒剛出生幾天就會對聲音有反應,表現為驚嚇、呼吸頻率改變或停止哭鬧等
◎能凝視媽媽的臉
人際關系
◎與陌生人的聲音相比,嬰兒更喜歡聽母親的聲音
◎會微笑,會模仿人的表情
◎嬰兒出尿濕、饑餓、不適等原因哭鬧外,有渴望陪伴、關注性啼哭
◎看到媽媽或照看人,或聽到他們的聲音,有高興的表現,并停止哭鬧,等待照料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對大的聲音沒有反應
◎ 對強烈的光線沒有反應
◎ 不能輕松地吸吮或吞咽
◎ 身高、體重不增加
1-3個月
動作語言等能力
◎俯臥時能抬頭,抱坐時頭穩定
◎能把小手放進嘴里,能手握手
◎眼睛盯著東西看
◎會笑出聲,會叫,能應答性發聲
心智能力
◎能以不同的哭聲表達不同的需要
人際關系
◎喜歡看媽媽的臉,看到媽媽就高興
◎喜歡讓熟悉的人抱,吃奶時發出高興的聲音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孩子的身高、體重和頭圍不能逐漸增加
◎ 不能對別人微笑
◎ 兩只眼睛不能同時跟隨移動的物體
◎ 不能轉頭找到發出聲音的來源
◎ 抱坐時,頭不能穩定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給孩子提供充足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刺激,多與其進行語言、情感交流,使孩子能在更好的養育環境中發展心智。比如晃動搖鈴,引導孩子追尋聲音,促進視聽協調等。
2、0-3個月的寶寶運動發育主要在頭部,應注意為孩子提供訓練頸背部肌肉的機會,如做被動操、練踏步走等。
3、創造條件,為寶寶小手的活動提供機會,幫助TA的小手逐漸過渡到松開雙拳主動抓握狀態。
4-6個月
動作語言等能力
◎能翻身,靠著東西能坐或能獨坐
◎會緊握鈴鐺,主動拿玩具,拿著東西就放嘴里咬
◎玩具能在兩只手間交換
◎喜歡玩腳和腳指頭
◎喜歡看顏色鮮艷的東西,會盯著移動的物體看
◎會大聲笑,會自己發出“o”“a”等聲音
◎會故意扔摔東西
◎會撕紙
◎有明顯的害怕、焦慮、哭鬧等反應
心智能力
◎喜歡與大人玩“藏貓貓”游戲
◎對周圍各種東西都感興趣
人際關系
◎開始認生,認識親近的人,見生人就哭
◎能區別別人說話的口氣,受到批評會哭
◎喜歡別人跟他說話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不會用手抓東西
◎ 體重、身高不能逐漸增長
◎ 不會翻身
◎ 不會笑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寶寶的認識能力相應提高,由只能發出原音“啊”“歐”等,到能發出一些帶輔音的音節,比如“媽”“爸”“打”等,此時,家長應該盡可能多地豐富語言環境,并重復教寶寶。
2、通過躲貓貓的游戲,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
3、多為孩子創造運動條件,比如協助翻身、翻滾,以訓練感統綜合能力,為坐、爬做準備。
7-9個月
動作語言等能力
◎能自己坐,扶著大人或床沿能站立,扶著大人的手能走幾步
◎會爬
◎能用一個玩具敲打另一個玩具
◎能用手抓東西吃,能用拇指、食指捏起細小物品
◎能發出“ba ba”等音
◎學拍手,能按大人的指令用手指出燈、門等常見物品等
心智能力
◎喜歡與大人玩“藏貓貓”的游戲
人際關系
◎大人表揚自己時有高興的表示
◎喜歡要人抱,會對著鏡子中的自己笑
◎能聽懂大人的一些話,如聽到“爸爸”這個詞時能把頭轉向爸爸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東西
◎ 對新奇的聲音或不尋常的聲音不感興趣
◎ 不能獨坐
◎ 不會吞咽菜泥、餅干等固體食物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給寶寶準備可看可玩的各式小書,如:布書、立體書、主題書等,家長繪聲繪色地帶寶寶閱讀,提高他的認知能力。
2、將大一點兒的紙箱放在一起,組合成隧道。讓寶寶在里面爬來爬去,以促進身體感知能力、空間意識的發展。
3、小泡芙放在盤子里,讓寶寶用手撿,以訓練孩子的拇指與食指對捏。
10-12個月
動作語言等能力
◎長出6~8顆乳牙
◎能熟練地爬
◎扶著家具或別的東西能走
◎能滾皮球
◎能配合大人穿脫衣服
◎會搭1~2塊積木
◎能模仿叫“爸爸”、“媽媽”
心智能力
◎會找到藏起來的東西,喜歡玩藏東西的游戲
◎喜歡反復拾起東西再扔掉
人際關系
◎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如拍手和再見
◎會用面部表情、手勢、單詞與大人交流,如:微笑、伸出一個手指表示1歲等,會隨著音樂做動作
◎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當快速移動的物體靠近眼睛時,不會眨眼
◎ 還沒有開始長牙
◎ 不會模仿簡單的聲音
◎ 不能根據簡單的口令做動作,如“再見”等
◎ 不能和父母、家人友好地玩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家長們要學會理解寶寶的語言,及時給予應答,鼓勵寶寶積極開口說話。
2、每個孩子在接受新知識時都有自己特定的學習風格和偏好,有些孩子喜歡探索,而有些孩子喜歡在一旁觀看或聽。
如果寶寶對一些游戲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或者只是看著,不要覺得寶寶是不喜歡玩游戲,也許小家伙正在認真觀察呢。
1-2歲
動作語言等能力
◎有8~14顆乳牙
◎能獨站、獨走、蹲下再起來,會抬一只腳做踢的動作
◎走路時能推、拉或者搬運玩具
◎能玩簡單的打鼓、敲瓶等音樂器械
◎能重復一些簡單的聲音或動作
◎能聽懂和理解一些話,能說出自己的名字
◎ 能從杯子中取出或放進小玩具
◎能用一二個字表達自己的意愿
◎能自己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飯
◎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
◎能堆起2~3塊積木
心智能力
◎喜歡聽兒歌、故事,聽大人的指令能指出書上相應的東西
◎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
◎能指出身體的各個部位
◎能辨別家人的稱謂和家庭里熟悉的東西
人際關系
◎能短時間和小朋友一起玩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囟門仍較大
◎ 不能表現多種情感,比如:憤怒、高興、恐懼等
◎ 不會爬
◎ 不會獨站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孩子哭鬧時,千萬不能不理不睬,可以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2、安排孩子喜歡的活動。
3、布置一個適合孩子的環境,準備他喜歡的圖畫書、敲打玩具等。
4、安排規律的生活起居。
1.5-2歲
動作語言等能力
◎能向后退著走
◎能扶欄桿上下樓梯
◎在大人照顧下,能在寬的平衡木上走
◎在大人幫助下,能自己用勺吃飯
◎能踢球、扔球
◎喜愛童謠、歌曲、短故事和手指游戲
◎模仿大人,試圖拉開和閉合普通的拉鏈
◎模仿做家務(如,給干活的大人拿個小凳子,大人做面食時跟著捏)
◎能手口一致,說出身體各部分的名稱
◎能主動表示想大小便。
◎能自己洗手
◎會說3個字的短句
◎喜歡玩沙、玩水
心智能力
◎知道并運營自己的名字,如“寶寶要”
◎喜歡看書學著大人的樣子“翻書”
◎模仿折紙,能試圖堆4-6塊積木。能識2種顏色,能識簡單的形狀,如圓、方塊、三角等
人際關系
◎能認出照片上的自己,笑或用手指
◎表達出多種情感(同情、愛、不喜歡等)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 不會獨立走路
◎ 不試著講話或者重復詞語
◎ 對一些常用詞不理解
◎ 對簡單的問題不能“是”或“不是”回答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允許孩子發泄情緒的行為,并控制好時間,這是他尋求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2、用簡單和直接的語言與孩子溝通。
3、經常帶孩子去戶外。
2-3歲
動作語言等能力
◎乳牙出齊20顆
◎會騎三輪車;能兩腳并跳;能爬攀登架;能獨自繞過障礙物(如,門檻)
◎能用手指捏細小的物體,能解開和扣上衣服上的大鈕扣,會折紙、洗手會擦干
◎能走較寬的平衡木
◎能自己上下樓梯
◎會擰開或擰緊蓋子
◎能握住大的蠟筆在大紙上涂鴉
◎喜歡倒東西和裝東西的活動,如玩沙、玩水
心智能力
◎開始有目的地運用東西,如,把一塊積木當做一艘船到處推
◎能把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如,把衣服和鞋子分開
◎熟悉主要交通工具及常見動物
◎說出圖畫書上東西的名稱
◎喜歡有人給他念書,能一頁一頁地翻書,并假裝“讀書”
◎脾氣不穩定,沒有耐心,很難等待或者輪流做事
◎喜歡“幫忙”做家務;愛模仿生活中的活動,如,喂玩具娃娃吃飯
人際關系
◎能說出6~10個詞的句子,能比較準確地使用“你”、“我”、“他”
◎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相互模仿言行
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不能自如地走,經常會摔倒;不能在成人幫助下爬臺階
◎不能提問題
◎不能指著熟悉的物品并說出它的名稱;不能說2~3個字的句子
◎不能根據一個特征把熟悉的物品分類,如,把吃的東西和玩具分開
◎不喜歡和小朋友玩
父母究竟該做些什么?
1、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拓展孩子的興趣,增添幽默情境。
2、孩子鬧情緒時,給出選項讓孩子選擇。
3、孩子讓你頭疼的事情,約定好規則,并始終堅持。
4、如果要打破生活的常規,請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5、允許他有寄托物,比如他一直抱著的毛絨玩具,這是他安全感的來源。
6、家長多問為什么,可以幫助孩子增長知識。
7、恰當地為孩子安排電視時間。
8、在孩子情緒低落時,給予適時回應,比如播放音樂、言語安慰等。
在生命最初三年(0-3歲),孩子大腦每秒鐘能夠建立超過100萬個神經元連接,這是此后任何一個階段都無法再現的速度。
孩子的大腦細胞在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后會發展出各自的功能,最后構成分區與結構。
哪個部位被刺激越多,參加反應的腦細胞也就越多,最終形成的腦功能區也越大。
比如:鼻子上方的腦結構為嗅區,孩子接觸的氣味刺激越多,嗅區就會越發達,成年后嗅覺就會很靈敏。而嗅覺是知覺的基礎,是探索環境最重要的手段。
我們都想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應該怎樣幫寶寶完成他成長發育的過程呢?怎樣做才算是給予他有效的刺激呢?
內容來源: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 “早期兒童養育與發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