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孩子”不聽話“,其實真正的意義在于,是沒有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那為什么家長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呢?
因為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小寶寶的天真無邪,對世界充滿好奇,而每個寶寶都有一顆”想要探索世界“的心,所以孩子的想法才更直接,更簡單 ,會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定,所以也就出現了家長所說的“不聽話”的情況。
大家有沒有發覺,不管孩子多小,只要你肯對著他說話,即使他很小根本聽不懂你說什么,可他那骨碌骨碌的小眼睛,總是會很有興趣地望著你。
這是因為每個孩子在人生的一開始,都是喜歡聽父母說道理的。但是,為什么好像才一轉眼,那個可愛的孩子就開始將你的話當耳邊風了呢?
事實上,父母就是要在一開始孩子還似懂非懂的時候,就跟孩子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溝通模式,即使是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要跟他們說明原因,不管他們有多小。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1、觀察 ,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仔細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么又不寫作業了?”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么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注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喜歡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簽。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懶,要是孩子還是不愿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直接指責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3、了解孩子感受產生的原因。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父母意氣用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多溝通才能更好的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2歲以下的寶寶同等適用哦~
4、向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后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困難的。
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會發現,孩子并非不罵不成材,春風化雨的教導,也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