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張芝芝離婚:父母離婚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劇中由闞清子飾演的妻子張芝芝,是個維系家庭平衡的陀螺。有了張芝芝這樣的妻子,丈夫卻永遠在逃避,甚至是出軌、打老婆。即使是被丈夫打,孩子雨薇被嚇得哇哇大哭,張芝芝還是選擇原諒丈夫的出軌。但那個表面看似平靜完整的家,已經摻進了雜質,早已渾濁不清。明明兩個人已經沒有了感情,但卻為了孩子選擇將就,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夠開心一點,但實際上在名存實亡的婚姻家庭中,孩子并不幸福。在名為《hi,高考君》的電影中,優等生柳絮的父母便是打著“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名義,苦苦支撐著早已破碎的婚姻。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為不離婚就不會影響到孩子,但實際上,柳絮早已知道父母間出了問題,不過是為了她在將就,她內心十分的壓抑,又不敢發聲。為了能夠早日讓父母和自己解脫,柳絮的心理逐漸扭曲,抄襲、出賣朋友,為了保送名額她變得不擇手段,一度失去自我。都說父母離婚最無辜的就是孩子,所以很多人為了孩子選擇了將就。然而,他們并不知道,比起離婚,名存實亡的婚姻才最傷孩子。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說:“生活在父母不相愛卻死活不離婚的家庭,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其中最短也是最扎心的一句回答說:“他們以為給了你一個家,其實你從來沒有家。”夫妻之間,如果只剩下兩看相厭,比起給孩子一個完整的但爭吵不斷的家,分開才是將孩子的傷害最小化的一種方式。胡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談起父母離婚時說:“不是完整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孩子要的是完整的愛,如果整日打鬧,不如分開。”破鏡難圓,與其讓鋒利的碎鏡片劃傷孩子,不如趕快將其打掃干凈。要知道,對孩子來說,父母離婚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對比張芝芝和柳絮的父母,明星馬伊琍對婚姻危機的處理,堪稱教科書級的案例。在馬伊琍生下二胎后沒多久,文章出軌的消息成了全國震驚的八卦新聞,大家都呼喊著讓馬伊琍快點甩了“渣男”。馬伊琍并沒有追隨外人七嘴八舌的呼喊,當時的她二寶尚在哺乳期,大女兒面對剛剛來到的妹妹和外界沸沸揚揚的緋聞,變得分外敏感。若是在那段時間直接結束婚姻,或許外人看來很“爽”,中間的痛苦和糾結卻無法得到解決。馬伊琍思索許久,留下一句“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重新接納了回歸家庭的文章,選擇給愛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等到幾年后風波平息,眾人都淡忘了這段故事,她卻瀟灑放手,離開這段無法和好如初的感情。她為愛人保留了體面,把對孩子們的傷害降到了最低,將曾經劍撥弩張的關系修復成和平分開,任誰都要服氣。離婚的兩個人非但沒有阻止對方看孩子,反而一如既往的愛孩子,甚至兩個人還會經常同框陪伴孩子參加比賽,為她加油。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哪怕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是對你的愛卻從未改變。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父母不愛了,分開就好,但請一定留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讓他感受哪怕父母分開了,世界依舊是美好的。《三十而已》中的顧佳,知道許幻山出軌的時候,她心如死灰,可還是清醒的做了兩個決定。等到自己發泄完情緒,經過痛苦艱難的思考后,立馬調整好情緒回家和老公攤牌離婚。既不拿孩子做離婚的擋箭牌,也不拿孩子當情緒發泄的垃圾桶。離婚這件事,對大人來說,失去了愛情和婚姻,有時候還有事業、孩子成為精神寄托,分散自己的痛苦。可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離婚,意味著自己的世界瞬間崩塌了,無論他跟哪一方,心里始終都有塊黑洞,再也不完整了。他在干媽鐘曉芹家生活的時候,見不到爸爸媽媽,察覺到自己父母可能吵架了;當他猜到父母要離婚時,說選擇爸爸,這樣媽媽舍不得他,就不會離婚了。而生活中,父母的大打出手和惡語相向,無異于在孩子心上扎刀子。若父母雙方真的無法繼續生活時,可以選擇好聚好散,沒必要斗得你死我活。聽過一句話,說:如果不是考慮到孩子,中國的離婚率遠比現在高得多。
間接性反映出了目前很多家庭的現狀,為了孩子委曲求全,茍延殘喘著,哪怕已經清晰地意識到婚姻確實走到了盡頭。可對于孩子來說,最愛的父母如果惡語相向絕對會是雙份的傷害,即使父母沒有一起白頭的緣分,也有家人間過去攜手的情義,還有和孩子割不斷的血脈相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蘭.米勒,在《親密關系》里引用了一項研究數據,說明了父母關系好壞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沖突非常高的家庭,如果強求完整,孩子的主觀幸福感會降為負數。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就算不能給孩子充足的物質生活,只要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這樣的孩子定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果不愛了,也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互相傷害。留給彼此的體面,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這一生,才剛剛開始,請許給他一個充滿愛和陽光的未來。讓他能夠在未來的路上,學會愛人,也能夠坦然享受被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