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1
一個孩子人生的轉折點
或許是從一句話開始
“媽媽,對不起,是我太差了。如果我們有緣可能就能再見。”這是一個8歲女孩,留給媽媽的一段話。
女孩因為考不好,回家玩手機,被媽媽沒收手機后,接著又狠狠教育一番。媽媽出門轉一圈回來時,留了一張字條,女兒已經離家出走。
媽媽馬上報警,幸運的是,5個小時后女孩被找到。媽媽后悔,不應該那么粗暴對孩子。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傷人的話也必然傷自己。
沒人知道,當父母對孩子說狠話時,內心有多無奈和恐懼。很多人指責,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太差。真的是這樣嗎?
@喵叫的波羅網友評論說,批評這個做法真的一點用都沒有,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自我懷疑,打擊自信。不如陪孩子想辦法,多鼓勵孩子。
小時候,做錯事情或者考不好,回家最害怕的是被父母批評。這背后的原因是,父母習慣性用指責、批評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明明是骨子里希望孩子好,說出來的話卻句句戳心,刀刀致命。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活得太苦太累了。
02
“愛之深,責之切”
是語言暴力最大的謊言
難道女孩的媽媽不愛她嗎?答案顯然不是。十月懷胎,新聞中8歲女孩的媽媽也視自己的女兒如生命。
只是,多少傷害以愛之名。
語言暴力,從最親近的人口中說出時,總是會被解釋成:“愛之深,責之切。”
我小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父母信奉打壓教育,所以我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受到過夸獎。
在初二那年,因為成績下降,父母和親戚總動員,對我發起了一系列的“激勵法”。
“說到底你就是笨。”
“像你這么差勁,以后就是工作了也得總被開除。”
“說你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是別人家孩子我也懶得說你。”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我能夠“知恥而后勇”。然而,那些肆無忌憚的打擊的話語,都被我信以為真。
跌跌撞撞地走了許多年,我才能夠重新評價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父母常常意識不到,孩子在那些語言暴力中,究竟隱忍得如何辛苦。
而那些扭曲的語言,一點點滲透在孩子內心深處,成為孩子心底揮之不去的陰霾。
無數父母對孩子實施了語言暴力而不自知,關鍵在于:他們認為小孩子沒有心,不會受到傷害。
前不久媽媽受到親戚的一些批評,心情郁悶。
我假裝無意提及:“以前你就告訴我,說你都是為了你好啊。”
媽媽脫口而出:“那是因為你是小孩啊,說你還不長記性呢!”
這次輪到我驚訝了,我想反駁,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
施加在成人身上的語言暴力,能夠被疏導和反抗,也能夠被承認是傷害。
但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傷害,卻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沒有反饋和抗爭,便被認為不存在。
成人得到的傷害,更容易經由各種渠道去消化分解。而孩子身上的傷害,卻長長久久地長進了他的性格里。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