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江:“巨嬰”老爸養出暖男兒子,父母越關愛孩子越憤怒
提到徐錦江,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電影《鹿鼎記》和《九品芝麻官》中五大三粗,濃眉大眼兇惡形象,那一句:我全都要!簡直深入人心。
曾經以為這樣的男人當起爸爸來應該會很嚴肅很偉岸,可在《一路成年》這檔綜藝節目中,才發現外表如此粗壯的男人竟然是個“巨嬰”老爸。其中最經典的一幕是徐錦江在自己做不了飯時,慘兮兮的自白:我什么都不會,生活都不會,生存都不會,太沒用了……說完還哭了起來,這跟銀幕上的硬漢形象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成年版的《爸爸去哪兒》,節目《一路成年》以幾個明星家庭里的父子、父女在旅行中做的游戲為節目線,展現他們的親子關系。他在節目里不是在哭,就是在摔跤、逃跑、生病,完全是一個大寶寶的狀態。但意外的是,有這樣一個“不堅強”的老爸,卻有著一個自主獨立,充滿包容和耐心的兒子。節目一開始,徐錦江還沒起床,兒子徐菲帶著媽媽出了門。一天之中,徐錦江竟然給兒子打了三十多個電話,他不會做早餐,不會點外賣,不會操作電腦……每個生活問題,都需要兒子時時在線給予支持。節目來到四川鄉村錄制,高原反應讓徐錦江身體不舒服。騎馬的環節,所有家庭都是孩子坐在馬上,只有他們家是他坐在馬上,兒子在牽著馬。這畫面似乎很傳神,徐菲更像爸爸,爸爸徐錦江則像個寶寶,父子關系顛倒過來了。徐錦江還是單身時,就設想過未來妻子的模樣,并畫成了畫,沒想到幾年后就遇上了和畫中相似的人。徐錦江對妻子螞蟻一見鐘情,只見3次面就結婚。在第三次徐錦江帶著香港證件要和她領證時,軍隊出身的徐媽媽正直又單純的說:他都帶證件來了,那能怎么辦,就回家拿戶口本,把婚結了唄!這樣兩個單純善良的人,相信彼此,在往后的20多年里,形影不離,相濡以沫,從來不吵架。曾經有一度,因為陷入經濟危機,及高強度的演藝,徐錦江陷入抑郁癥的困擾中。妻子螞蟻從沒放松,每天約一堆的朋友和徐爸爸聊天,帶他去熱鬧的地方,約很多的畫家陪他一起畫畫。漸漸地徐爸爸的心情也好很多,人也樂觀了許多。而徐爸爸也特別相信老婆,財產全部交給老婆,演什么戲都聽老婆的,幾十年演藝道路沒有一點緋聞。雖然爸爸在生活方面不擅長,可是媽媽細心耐心。看過這兩人綜藝節目的人就會發現,這位媽媽的心態非常好,總是笑臉迎人,說話也很溫和,給人的感覺就是淡定而堅定!《育兒基本》這本書中說:父母需要做的,是莊重、虔誠地經營自己的感情,然后把美好的感情,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一點一滴地分享給孩子,讓他們能從父母身上,學到成家、相處、相守的能力。徐菲暖男的性格,與他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有溫度的家庭,才能養出溫暖善良的孩子。優寶見過很多家庭中,明明父母自己很棒,也在用心照顧孩子,可結果卻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是為什么呢?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其實一直都在變化: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權威”,父母的庇護讓孩子從中形成自己的安全感,學會愛和信任的關系;但獨立,卻都是從打破這種“庇護”開始的。學走路時,孩子就要通過一次次推開父母的手,自己往前走;剛有自我意識時,孩子就要故意叛逆,不聽父母的話,要聽自己的;學術概念上把這叫做“叛逆期”,但本質上是孩子在掙脫父母愛的庇護,找“當自己的感覺”。父母若對孩子肯定多,他總是被看見,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做事,這個過程就很順利;如果父母這個“天”始終超越不了,對孩子來說將是一場災難。電影《盜夢空間》里,富二代費舍的父親,一手打造了世界第一的商業帝國。但兒子從小和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屈指可數,長大也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父親。當他的父親去世,作為繼承人,面對父親的產業他有一種信念:一定要把這個產業做到比父親還成功,證明自己!這種無意識想做大做強的力量,令他的對手感到很恐懼。于是對手請來盜夢大師們給他的腦子植入一個信念——讓他放棄做大父親產業的想法,以此來瓦解他們家的產業。盜夢大師們設計了一個場景,讓富二代和臨終前的父親相遇,父親向他展示了自己的保險箱:那里并不是商業機密,而是自己一直珍藏著的兒子童年玩的小風車。并且對他說:我一直對你極力想成為我這樣的人很失望……(他的意思是你應該成為你自己,你不用向我證明你自己,你本來就很棒。)他感到父親對他的愛和祝福,內在的傷痛也深深地被療愈了。從那一刻開始,他相信自己無需再去證明什么,他已經得到了父親的肯定,也得到了更強有力的愛的支持。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多啟示,一個兒子,他個性化的存在,如果沒被父親肯定過,而父親又永遠無法超越,那是一個巨大的災難。這相當于他將一直鎖在父親的“眼光”里,他可能一輩子做了很多事,但其實每件事都在訴說唯一的情感——父親,你看!我在這里,我做好了。我足夠優秀了嗎?我配成為你的兒子嗎?而像富二代費舍,只有釋放了這個情結,才能夠真正地做自己。父母又優秀又厲害,又關心自己,簡直無可挑剔,但孩子就是莫名奇妙地很不爽,就想和父母對著干!究其原因,是這種父母的關懷里,存在著一種隱形“競爭”。而孩子只能體驗到一種感受——我永遠成不了父母那樣的大人。這種挫敗,讓他們陷入被關懷的“憤怒”中,但這份憤怒只能憋著,因為表面上父母并沒有錯啊。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也在成長,不再聽父母管教,變得叛逆了,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轉折點。要幫助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真相。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所以開始反抗大人,對大人的要求第一反應是拒絕,比如,讓他睡覺,偏不睡覺,讓他吃飯,偏不吃飯。那可能是媽媽平時在跟孩子說話時,已經習慣于用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話。孩子有自我意識之后,學會了反抗。孩子會模仿大人,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說明你平時就是怎樣做的,所以想要改變孩子,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不恰當的言行。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對生活有了自己的認識,他覺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希望再被父母管。于是開始故意跟大人作對。既然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了,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上要隨之改變,不然家長和孩子都痛苦。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沒有采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加的糟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最終造成遺憾。父母要跟孩子多溝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有些事情不如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孩子13歲左右,進去青春期,身體和心理正處于發育階段,還不成熟,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自己又無法解決,會帶給他挫折感,導致情緒不穩定。這時候父母如果加強管教,只會讓情況更糟糕。這個時期,父母應該先嘗試和孩子平等溝通,這樣才能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才能給他正確的幫助。此外,吳臻老師也在微信視頻號《臻說育兒》欄目中,從腦科學的角度對幼兒的憤怒情緒進行了分析:成年期之后,親子關系進入下一個階段:父母在變老,孩子一步步變得比父母強大。父母如果愿意承認自己老去,就完成了一個家庭關系權力轉換交接的過程。但有的父母因為太成功,有的父母性格很強勢,有的父母對孩子保護比較多……如果父母懂得示弱,不僅讓孩子感覺被需要,能夠被信任被依賴,更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去照顧保護父母,會讓孩子更有擔當和責任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