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小區內,一名小孩從7樓不慎墜落到4樓平臺,墜樓小孩隨后被緊急送往醫院后,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廣西南寧某小區,一名小男孩從12樓的陽臺處墜落,不幸身亡。該小區一名物管人員說,這名小男孩是從12樓墜落的,出事時他獨自在家。
而這些赤裸裸悲劇發生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孩子缺乏安全意識和對生命的敬畏!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提到,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些安全守則:
1、不要進入陌生封閉的空間,比如別人的房間或車里;2、成年人如果找你幫忙要直接拒絕,因為成年人只會找和他一樣有能力的成年人幫忙;3、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不要讓陌生人進屋;4、在外就餐,不要讓餐盒離開自己的視線;5、不要吃陌生人給的食物。 當然我們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并不能用這5條來完全概括,除此之外對孩子最大的危險有時候反而是身邊的“朋友”。 2朋友間可怕的“叢林法則”
對于藍衣女孩慫恿同伴冒險的舉動,網上有很多揣測,但都是腦補,沒有任何實質的證據,優寶也不想輕易去做推斷。
但美國也發生過與之類似的故事: 有25個高中生約好去一條河邊,河上邊有一個鐵路橋,有將近20米高。這群高中生約好要從鐵路橋跳進河里。 其中一個叫帕特里克的男生,是校橄欖球隊的隊員,一個很優秀的小孩,前途一片光明。 在爬鐵路橋的過程當中,他曾經停下來,說覺得太高了,準備往回退。但是下面的另外24個孩子,都嘲笑他打退堂鼓,一個勁的慫恿他再爬高點兒。
最后,這個孩子從20米高的地方,跳進了3.5米深的水里,一頭扎進了淤泥,死于強大的沖擊力,再也沒有從河里上來。 在接下來的45分鐘里,另外24個孩子,竟然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全都開車跑了。 這是美國的青少年問題專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講到的一個真實案例。 帕特里克也好,爬出天臺的兩個女生也好,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件事危險嗎? 從那個站在天臺邊緣的女孩剛站起就馬上跳回到天臺上的動作能看出來,她很害怕,但卻屈從于了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做出了比平時更瘋狂和危險的事。 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同伴壓力。
有一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完美地呈現了同伴壓力的影響。 研究者先是招募了一個年輕人,讓他參加一個視覺實驗,和他一起參加的還有另外8個人。但其實,那8個人都是研究院的同事,只有這個小伙子是真正且唯一的實驗對象。 研究者給這幾個人出了一些極其簡單的視覺問題:判斷哪些卡片上的線段長度一樣。 他們坐的位置是經過刻意安排的,大部分人會在這個年輕人之前發言。 在前幾輪測試當中,大家都給出了正確答案。接著,按照事先的安排,其他人開始一致給出錯誤答案。 輪到真正的測試者的時候,他明明覺得別人判斷錯了,卻會莫名其妙的跟著給出錯誤答案。 這樣的實驗進行了很多次。 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試者能夠堅持自己的答案,三分之二的被試者都會選擇大家一致認可的錯誤答案,而放棄他們自己顯而易見的正確答案。 這就是同伴壓力強大而無形的影響,從三四歲剛剛步入幼兒園的小朋友,到我們自己,都會屈從于這種看不見的叢林法則。
其他小朋友穿公主裙,我也要穿;大家看小豬佩奇,我也得看;甚至別的孩子取笑另一個孩子,我也要跳上去跟著嘲笑幾句。 當我們處于一個群體中時,就很容易出現這種從眾心理,這也是叢林法則的突出表現,因為我們會害怕不和大家一樣,自己就會變成被特殊對待的那一個。 各個年齡段的學校里、各種階層的社會中,集體“霸凌”現象也是由此而來。 在25個孩子爬鐵橋的這個案例當中,如果當時只有一兩個孩子,在帕特里克感到有危險的時候,他們會互相勸說停止下來不去冒險。 那么當帕特里克出事之后,他們也會認為自己有責任竭盡全力的去報警和施救。
但當時發生的事情,很好的說明了群體當中的風險升級和責任消解。 群體思維會導致人們失去良好的判斷力,讓事件的風險升級: 一群孩子做出的決定,往往比一個孩子的日常行為要瘋狂;而在一群人當中,沒有人會覺得自己需要承擔個人責任,道德被消解了。 所以他們一起慫恿帕特里克,又一起逃離現場。 3不要替孩子選擇“朋友圈”
很多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孩子選擇朋友上會給出各種建議,但更多的是將自己判斷為“壞小孩”的孩子強行剔除孩子的“朋友圈”。
但什么樣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成績好的孩子的確有勤奮努力的一面,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往往也有著重感情、講義氣、見多識廣的優點。 更何況古語有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去幫他挑什么朋友,而是要去了解孩子喜歡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他為什么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朋友?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再教給孩子一些正確識人、交友的方法和原則。 交朋友不是看成績,更不是看家境,而是看孩子是否善良、正直、誠實等等內在的品性。
古語更有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更愿意與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你是一個什么品質的人,可能你就會吸引什么樣品質的人和你交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撒謊,他也不會喜歡愛撒謊的朋友;如果你的孩子同理心強,他也不會喜歡自私的朋友;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學習,他更愿意和喜歡學習的孩子一起玩。 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升孩子自身的品性、思想的境界,并盡量給他營造交到好朋友的機會,擴大他的社交圈子。 有機會認識更多新朋友,孩子自然也會遠離那些不太合拍卻又“無人代替”的朋友。 一個人的成長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我們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不同個性、文化背景、習性的人,他們才會知道怎樣去和不同的人相處。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