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寶
深夜,一家中響起了嬰兒撕心裂肺般的哭泣聲,媽媽剛要起身卻被爸爸一把按住:“別急,讓他先哭一會。” 1分鐘、2分鐘……孩子的哭聲依然沒有停下,屋內只有焦慮不安的媽媽與拿著手機看著時間的爸爸。 慢慢的,孩子哭聲變小了,聲音中透露著一絲沙啞,媽媽急忙過去將孩子抱入懷中,看著因為哭累了而很快睡著的孩子,爸爸不禁在內心贊嘆:“哭聲免疫法,真好用。”
短期見效、長期崩潰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 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本書不僅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兒童,也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畢竟帶孩子最頭疼的莫過于孩子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知道原因也只剩無奈,不知道原因則更令人抓狂,費了半天勁后好不容易安撫好了孩子,做父母的卻也是身心憔悴。
而華生所謂的“哭聲免疫法”,正是倡導父母們用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策略,幫孩子養成完整睡眠的習慣,讓孩子知道只有自己乖乖的才會得到父母的關愛。 不得不說,自從狠下心腸,很多媽媽驚奇的發現,孩子哭聲不再頻繁,生活習慣也更有規律,甚至變得更加獨立。 就連約翰·華生本人也將這種方法用在了自己的兒女、兒孫女身上,你們猜這些孩子長大后變成了什么模樣?
大兒子在而立之年自盡,女兒也多次自殺未遂,小兒子流浪在外,外孫女酒精成癮,也多次嘗試自殺。 “哭聲免疫法”禍及了約翰·華生的子孫,真可謂自食其果。 而在我國的一些家庭中則見效更快,馬伊琍曾發微博控訴,自己十分后悔在女兒文愛馬一歲時用了這個方法。 雖然兩天就讓愛馬學會了睡整覺,可是半年時間后又開始反復,每天半夜都哭著過來請求抱抱。
然而真相并不像馬伊琍以為的那樣,只是因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而導致這種方法并不適用,哭聲免疫法免掉的是父母的愛,也免掉了孩子的自我存在意識。 哭泣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也許是因為孩子腸絞痛、斷夜奶,也許是在向大人傳遞一種渴望擁抱和愛的訴求。 父母的舉動,會影響著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和判斷,也許這種感受很模糊,但它會在孩子長大后以性格、行為、語言等形式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來。 惡魔、膽小鬼還是自信滿滿的陽光少年,和父母對孩子幼時的養育密不可分。
正確面對,孩子哭泣
各國學者都對嬰兒哭泣進行了很多研究,大致可以總結如下: 0-3個月,學者們普遍認為,這個時候的哭聲是真實的,反映了孩子的生理狀況,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哭了,肯定是有需要。 這里包含了一個信息,就是,0-3個月的嬰兒,還不會假裝哭來控制父母。 3-7個月,嬰兒的哭聲的作用開始分化,變得更有互動性,并且會伴有一些姿勢,從無意識逐步變成有意識。
7-9個月,嬰兒的哭聲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變得更加“有意識”,因為他們慢慢明白哭聲的后果。 這個重要變化和他們在這個階段重大的認知和情緒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9-12個月,他們更是能夠把哭聲和一些身體語言結合起來,比如,看向主要照料者,做一些手勢等等。 所以說,1歲以后,孩子會開始知道怎么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
綜上所述,無非就是兩點: 1、無意識哭泣,一般在6個月以前,此時孩子哭是在表達生理或心理需求,餓了,困了,不舒服了……大抵如此。 那么父母無論怎么寵都沒關系,對孩子的哭聲也該第一時間給予回應——抱、喂奶、查看尿布等等。 這些行為不僅消除了孩子不舒服的因素,更會讓他們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也是最初母嬰依戀的建立。 安全依戀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的人際關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有意識哭泣,經過了半年的哭泣練習和聲帶發育,孩子開始對哭聲的控制越發嫻熟。 媽媽們也會發現,這一階段的孩子不僅會大哭,還會尖叫,變著調子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也由此引發了媽媽們的擔心,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會越來越頻繁的利用哭來讓父母抱。 置之不理實不可取的,被動忍受也不是辦法,那么我們只有主動出擊了! 當父母們發現自家孩子有了利用哭聲來召喚自己的苗頭,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多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探索,因此孩子此時哭很可能只是覺得無聊了。 那么不妨主動和孩子一起玩,跟他講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歡的游戲,讓他醒著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更讓他保持良好的情緒。 而且,當孩子越小的時候,多花時間和他們一起玩,他們就會從學著怎么玩,慢慢過渡到怎么自己玩。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隨著年齡增大,不會過分依戀父母的懷抱,更不需要時刻讓人陪著自己。
積極主動,順應天性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分享了一個哈佛教育專家都極力推薦的親子互動方式,被形象地稱為發球接球,孩子是發球方,父母是接球方。這個方法總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分享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發出聲音,肢體舞動著或者用手指向某個事物的時候,說明他對這件事感興趣。 父母要對此表現出好奇,可以順著孩子所指,或者重復孩子發出的聲音,這表明他注意到的,你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步,與孩子一起游戲時,給孩子支持和鼓勵。 可以是語言的肯定,也可以是欣賞的表情。 第三步,用語言表達出來。 這一步很關鍵,它幫助孩子把現實世界與重要的語言,文字聯系起來。 你可以描述一件事物,或者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等等。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擴大詞匯量,讓他們更快地認識和了解周圍的世界。
第四步,你來我來,輪流來。 輪流讓孩子建立起秩序感,輪流中的等待則讓孩子學會基本的自我約束。 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著急,要慢下來,要給孩子反應的時間,這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自信和有主見的機會。 第五步,結束與新的開始。 這是孩子把注意力從當下的活動轉入新活動的時候,父母要跟隨孩子開始新一輪的游戲。 在整個過程中一定要記住,孩子是主角,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父母應配合和支持孩子發球,接球,積極互動。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如果父母總在說不行、不可以、不許做,孩子也會體驗到挫折感與生氣。 因此需要父母對孩子多點耐心,多表達積極的情緒,支持與愛,讓孩子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達到減少哭鬧的結果。 教育不是標準化作業,順應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優勢和強項發揮出來,才是教育的真諦。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