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是一部奇書,特別是它的《海經(jīng)》部分,主要記述了黃帝至夏末的 歷史傳說和方國地理
明確稱“帝”的有黃帝、炎 帝、帝嚳、帝俊、帝舜、帝鴻、帝堯、帝顓頊、帝丹朱 等九人。
見于《海經(jīng)》而在先秦其它典籍中稱帝的 還有太皞、少皞和韓流(《古本竹書紀年》里稱之為 “帝乾荒”)。 而漢代以后盛稱為“帝”的禹,在《海 經(jīng)》中不僅不稱“帝”,而且與“夏”也不連稱,《海 經(jīng)》中夏代的王啟稱為“夏后開(啟)”,桀稱為“夏 桀”,甚至連桀的臣子耕也稱為“夏耕”,但獨于禹 不稱“夏禹”,在先秦其它典籍中也無“夏禹”或“帝 禹”之稱,這是很奇怪
海內(nèi)經(jīng)》“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一事,這里面的“帝”應該是指舜
在《海經(jīng)》之中,直接稱為“帝”的還有 帝俊,如《大荒東經(jīng)》:“有五采之鳥,相鄉(xiāng)棄沙,惟 帝俊下友。 帝下兩壇,采鳥是司。 ”這里面稱“下友” “帝下兩壇”,“下”是和“上”相對而言的,明顯地是 說帝俊就是居于天上的“上帝”,所以也直接簡稱 之為“帝”。 其它典籍中的證據(jù)有《楚辭·天問》,《天 問》里面很多都是使用了《海經(jīng)》的內(nèi)容,《海內(nèi)經(jīng)》 說:“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 地之百艱。 ”這里面說“下國”“下地”,明顯是對“上 天”而言的,說明帝俊就是居于上天的上帝
鬼”在 古代是個國名,《海經(jīng)》中稱為“鬼國”,《海內(nèi)北經(jīng)》 云:“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 ”也叫 做“一目國”,《海外北經(jīng)》云:“一目國在其東,一目 中其面而居。 ”《校注》:“《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 民。 《大荒北經(jīng)》云:'有人一目,當面中生。 一曰是 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 ”[2]232 在殷墟卜辭中 稱為“鬼方”,自此以降也稱為鬼方。 “鬼”同時也是 一個姓,王國維認為鬼方本作畏方,其國人以國為 姓,寫法甚多,有鬼、畏、威、隗、媿、嬇、隤等[5]588-592。 “鬼臾區(qū)”的“鬼臾”應該是方國名,而“臾”根據(jù)《說 文·貝部》“貴”字下云:“臾,古文蕢。 ”“蕢”與鬼、 隗、媿、嬇、隤等字古音都在微部,讀音相近,“鬼 臾”蓋即“鬼”之緩音;“區(qū)”當讀為“后”或“侯”,三 字古音溪匣旁紐雙聲、同侯部疊韻。 故“鬼臾區(qū)”實 際上就是“鬼后”或“鬼侯”,也就是鬼方的國君,這 個稱號直到殷商時期還有, 商王紂的三公之一九 侯一作鬼侯,當是殷商末期的鬼方侯伯。 而少昊正 是鬼國的初祖,而且他也稱“磈氏
山海經(jīng)·西次 三經(jīng)》:“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 磈氏之宮。 是神也,主司反景。 ”
鬼國是少 昊之后,威姓,少昊又號磈氏,顯然就是隗氏,威、 磈、隗固為一姓(氏),而鬼臾區(qū)為鬼后或鬼侯號 “大鴻”,很懷疑是“大后”或“大侯”之音變,“后” “侯”與“鴻”古音同匣母雙聲、侯東對轉疊韻,讀音 是非常相近的,因為鬼臾區(qū)就是少昊,也是鬼方的 祖先,所以以其國族稱之則曰“鬼后”“鬼侯”,以其 尊號稱之則曰“大后”“大侯”,并變成了黃帝的臣 子。
黃帝—昌意—韓流—顓頊—驩頭—苗民
黃帝就是帝嚳、帝舜、帝俊,昌意就是大皞帝堯、帝鴻
韓流”之“流”原字不從水,乃是“巟” 字之形訛,“巟”“荒”音同而假。 《海經(jīng)》中有個“寒 荒之國”(《大荒西經(jīng)》), 疑即 “韓流之國”,“韓” “寒”音近也。
苗民。 亦即三苗,在《海外南經(jīng)》里專門有個 “三苗國”,一曰三毛國。 根據(jù)古書的記載,苗民似 乎也曾經(jīng)一度為王,《國語·周語下》載周太子晉曰: “王無亦鑒于苗、黎之王,下及夏、商之季。 ”說明苗 民和九黎都曾經(jīng)做過“王”,和“夏、商之季”的桀、 紂一樣。 《墨子·非攻下》說:“昔者禹征有苗,湯伐 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 ”也是把禹征有苗與 湯伐桀、武王伐紂同舉并列,可見有苗的地位一度 和桀、紂的地位相同,禹伐有苗也像湯伐桀、武王 伐紂一樣是以下犯上, 禹是打敗了有苗之后才奪 了天下“立為圣王”的。 《竹書紀年》載丹朱被后稷 流放到丹水,失卻了天下。 很可能丹朱也有傳位給 兒子苗民的意圖,但遭到后稷、禹等人反對,沒能 成功。 而丹朱死后,苗民當仍以帝王正統(tǒng)自居而稱 “王”,曾一度統(tǒng)治過天下,只不過后來被禹給伐滅 了,故苗民(有苗、三苗)沒有稱“帝”之說,也就是 說稱“帝”之制到了丹朱這一世就結束
少皞、顓頊、三苗,這其中正暗合了《海經(jīng)》所記的 帝王順序,即少皞之后為顓頊,顓頊之后有三苗, 《海經(jīng)》 的世系是昌意 (堯)—韓流—顓頊—驩頭 (丹朱)—苗民(苗民),而《世本·帝系》《史記·五帝 本紀》中說摯為帝堯的哥哥,是摯先立而堯后立, 驗之《海經(jīng)》和《國語》顯然不符合實際,應當是堯 為兄而摯為弟,堯為大皞,死后以兄終弟及的制度 傳位給弟弟摯,也就是少皞,少皞傳位給堯(昌意) 之子韓流(乾荒),韓流傳子顓頊,顓頊傳子丹朱, 丹朱之子是苗民,也就是三苗。
群帝”指的 都是黃帝一系的人物,他們是:
1.帝俊(黃帝、帝嚳、帝舜,簡稱“帝”)
2.帝堯(大皞、昌意、帝鴻)
3.帝摯(少皞、戲,即《史記》中的玄囂、青陽、鬼臾區(qū)、大鴻)
4.帝韓流(《竹書》中的帝乾荒)
5.帝顓頊(帛書《五星占》作端玉)
6.帝丹朱(驩兜、讙頭、讙朱、讙兜等)
其傳承系統(tǒng)如下: 帝俊—帝堯(生摯)—帝韓流—帝顓頊—帝丹朱
這其中帝俊是虞、夏、商、周三代共同的高祖上帝, 也就是黃帝(皇帝),但夏、商、周三代都不以之為 本族的始祖,夏人祖禹,商人祖契,周人祖后稷,以 此推之,這個系統(tǒng)實當從帝堯開始算起,共傳了四 代五帝。 很明顯,這個帝王譜系當屬于同一個處于 夏代以前的朝代,這個朝代是什么呢?
即使是《海經(jīng)》本身,由于其解說詞本 來是口傳的緣故,導致史實的失傳和變異,也不能 完全知道“群帝”是些什么人了。 證據(jù)就是《海內(nèi)北 經(jīng)》說“群帝之臺”的時候,說的是“帝堯臺、帝嚳 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這四位之中,有兩 位重復,即帝嚳和帝舜,這二人本是一人之分化, 不可能同時重出,而且帝舜臺在最后,明顯是后來 加上的。 很可能當時的圖畫上面是 6 個臺, 即帝 嚳、帝堯、帝摯、帝韓流、帝顓頊、帝丹朱每帝一臺, 但是由于口傳的佚失,已經(jīng)不能知道都是誰的臺, 開始只說了帝嚳、帝堯、帝丹朱三個人,只能說每 人各二臺,正好湊夠 6 個,又給拼上個帝舜,是為 蛇足了。 《海經(jīng)》里還有一些古人有臺,比如“軒轅 之臺”(《大荒西經(jīng)》)、“共工之臺”(《海外北經(jīng)》《大 荒北經(jīng)》)等,可能這些“臺”是用土堆起來的,其作 用是用來祭祀。
五帝傳承世系明晰, 都是兄終弟及或父傳 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后來的夏、商、周三代的情 況相同,絲毫沒有“推位讓國”之意
這是以神怪爭 戰(zhàn)的方式 陳述黃帝 與蚩尤的 沖 突, 提到! 蚩尤?也頂多是! 怪異?而已, 并沒有強調彼 此之間的! 正- 邪?和! 治- 亂?區(qū)分
由于“三皇五帝”并非指的是如歷史時期秦皇 漢武、唐宗宋祖那種單個的人或帝王,而是代表一 個時代或某一時代、 某一時空范圍內(nèi)最為顯赫或 居于領導地位的原始族群、部落、部落集團(在考 古學上則反映為某一考古學文化或類型),所以當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不同的族群、邦國追蹤祖先歷史, 追蹤到一個共同的祖先(遠古時的族群、部落或部 落集團)時,這個祖先即“傳說中的中心人物”其影 響當然便愈來愈大, 到秦漢時經(jīng)過篩選、 權衡取 舍, 進入正統(tǒng)歷史的傳說時代帝王其影響當然更 大,這也是一個極自然和正常的文化現(xiàn)象
羲和
生 十 日 ” 當 為 “ 主 十 日 ” , 羲 和 是 職掌太陽一天出人之行次的天文官員, 而不是生日之日母。
圣人神化無方, 故其后世所降育, 多有殊 類異狀之人, 諸言生者, 多謂其苗裔, 未必是親所產(chǎn)
生,是化育
《 山 海 經(jīng) 》中 凡 言 “ 帝 生 ” 中 的 “ 生 ” 未 必 就 可 解 為 “ 生 了 ” 。 有 時 確切地講, 應為“化育”。《大荒東經(jīng)》“大荒中有山名明星, 日月所出。 ??有黑齒 齒黑如漆 之國, 帝俊生黑齒。 姜姓, 黍食, 使四鳥。 ”案, “帝俊生黑齒” , 當解作帝俊化育了黑齒國這個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山海經(jīng)》中“ 生 ”句式中的“ 生”還有作“ 化生”解的。《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諸中, ??有困 疑為“ 因”之誤, 說見袁坷注 民國。 勾姓而2食, 有人曰王亥, 兩手操鳥, 方食其頭。 王亥托于有易, 河伯仆牛。 有易殺王亥, 取仆牛。 河 伯 念有易, 有易潛出。 為國于獸, 方食之, 名曰搖民。 帝舜生戲, 戲生搖民。 ”這里敘述的是有易國慘遭生靈涂炭 、 滅國亡種之禍 。 事出于殷王子亥 , 亥與其弟恒為質于有易國 , 初受其盛情款待 , 后因亥與有易國王為一牧童而爭風吃醋 上古民人已有同性之戀 , 此為證 , 被有易國王殺死。 殷王上甲微大舉進兵有易, 并邀河伯出兵參戰(zhàn), 河伯攝于殷王之威, 滅有易國, 但念及有易國王舊情, 私自放他潛化為搖民。 此“ 有易” 即戲, 一聲之轉。 因此“ 戲生搖民” 當解作“ 戲化生為搖 民”。至于“三株樹在厭火北, 生赤水上。 ” 《海內(nèi)西經(jīng)》很明顯“生”當“產(chǎn)自”講。 “有岳之山, 尋 竹生焉” 。 “ 生”也可理解為“ 產(chǎn)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