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
晨之風
女孩兒是長在地里的玉米,十四五歲開始漲苞,十七八歲初具模樣,過了二十歲的坎兒,就黃澄澄的鼓著眼熟透了。
女孩兒出落成了水靈靈的大姑娘時,做爹娘的最發愁的時候到了,因為他們心里雖然不想但是又不得不給女兒找個婆家。
閨女大了要嫁人,這個理兒就像豆莢熟了要炸蒲公英熟了要飛一樣,或者說像秋后開鐮,晚了,便黃爛在地里。誰家閨女若是到了婚嫁年齡還養在家里沒人提媒,那可是做爹娘的最沒面子的事兒;誰家閨女若是提媒的擠破了門,彩禮高得令人咋舌,做爹娘的臉上才分外有光彩,因此小村人“有女初長成”就意味著要面臨一場競爭。
陳州地的小村人思想還不夠現代,給女兒找對象仍停留在“三合適(長相合適,錢財合適,背景合適)”上。一個男孩到了結婚年齡只要“三合適”到位,女方托人提媒的也是擠破門。女孩兒找對象往往以貌取人,追求一見鐘情的效果,這成了大多數女孩兒的青睞。男方的長相只要看著順溜,談吐再不俗,一般都能成就婚事。
時代變了,一些女孩兒眼光受港臺影星的影響,腦筋換得快,擇偶標準里也隱隱約約夾進了什么“性感”“陽剛”的詞兒。做爹娘的當然與女兒“擇婿”觀點不太一樣,找漂亮的女婿當然好,而他們看重的還不是這個,他們希望他們未來的女婿孝順懂事,疼愛自己的女兒,能有慈眉善目的長相更好。
陳州人愛說人長相好又不能當飯吃,過日子才是細水長流的事兒,因此選擇女婿的標準里“德”是始終放在第一位的。女孩找婆家的難度要比男孩找媳婦的難度大得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好像女人的命運總攥在男人手里。“種不好莊稼一季子,找不好搭檔一輩子,”所以選準心中的如意郎君是每一個女孩都分外看重的事情。
做爹娘的給閨女找婆家更多的是側重于“門當戶對”,他們不希望閨女的婆家離娘家遠,三五里地正合適,有點事兒好招之即來,更主要的是找個離娘家近的婆家方便閨女回娘家,還是為閨女考慮,說到底是千刀割不斷的親情在作怪。符合上述條件的親事當爹娘的會很爽快地答應,然后選個黃道吉日把親事定下來,這樣女兒和未來女婿的來往才走上合法化。
現代做爹娘的思想都較過去開放的多,女兒到了這個年齡爹娘都是攬草的要子,所以女兒選準自己的意中人后提前以身相許的事兒時有發生。做爹娘的不再像以前那樣羞得無地自容,私下認為反正是人家的地兒,無非是提前撒了種子。只要結婚前女兒的肚子沒明顯凸起,做爹娘的就不去干涉女兒,保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狀態。即使女兒的肚子有了內容,提前把女兒嫁了不就完了。所以做爹娘的一旦女兒定了親就不再過分約束女兒在男方家過夜,女兒和男朋友有點打情罵俏的舉止爹娘也理解,畢竟不是過去那個禁錮時代了。
“女兒出嫁,忙壞爹娘。”當爹的忙在各種禮儀上,先扒出老皇歷,選好黃道吉日,“看好”“換帖”,目的是圖個來日雙方家庭的平安。當娘的一個月前就開始做嫁被,里里外外要都是新的,棉被越厚越好,這一點小村人有條件,地里多的是棉花,棉被越厚預示著女兒將來的日子越暄乎。棉被一下子要套9床,也是討個吉利。
于是在農家小院里展開了套被大賽,五顏六色的被緞鋪滿一地,嬸子大娘們飛舞巧手各顯神通。眾鄰居和親戚都要給女兒“添箱”(陳州方言,即置嫁妝),這里面也有講究,姑姨添被面毯子,舅添臉盆照鏡,嬸子大娘添枕頭梳妝用品。
年輕人追求流行時尚,嫁衣是不讓爹娘置的,原因很簡單,爹娘的眼光太落后,跟不上時代,當爹娘的似乎只會給女兒置些中用不中看的嫁衣。不如自己拿著禮錢到大街上盡情挑選時髦的衣服。
這時的女兒今非昔比,不再給家里儉省,花起家里的錢出手分外大方。做爹娘的大喊“女兒嫁人,翻臉不認親爹娘”,而做爹娘的這時也都會滿足女兒的愿望,這畢竟是女兒的終身大事,大有孤注一擲的味兒。
女兒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會坐在女兒面前給女兒上最后一堂“政治課”,交待女兒到了婆家怎樣做人:一要孝順公婆,二要體貼丈夫,不能像在家里那樣任性撒嬌,千叮嚀萬囑咐,惟恐有所疏忽。第二天男家的迎親隊伍一到,這邊可忙壞了女家,當娘的和嬸子大娘們忙著給女兒打扮梳洗,叔伯們忙著把嫁妝填柜,搬出來裝到婆家的車輛上,當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女兒面前走來走去,真舍不得女兒離去,就像一件心愛之物已答應送人可到了眼前又舍不得出手一樣,總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別人不該收割。
在陳州地,女兒的嫁妝除衣物、被褥、家具、電器外,還有一種必備的很有地方特色的飯食嫁妝——“隨身飯”。由于這種飯需事先由娘家備好,女兒出嫁的當天,隨迎娶的花轎或汽車帶到婆家,故而才有了這個名稱。
“隨身飯”的品種有肉、菜、饃、面條和餃子等。稱呼每種飯菜時,人們習慣在前面加上“隨身”二字。若是隨身餃,餃子的數量也有講究,它要由女兒出嫁時的年齡來決定。如果女兒是20歲,應要準備20個餃子;如果24歲,則必須包上24個餃子。有的地方餃子的數量和女兒的年齡相等,有的地方要比年齡多一個,為的是圖吉利有余。父母為女兒捏餃子的目的,據說是為了捏住親家的嘴,怕女兒到了婆家,親家絮絮叨叨使女兒受氣。
終于熬到女兒出嫁那一刻,大門外迎親的嗩吶吹得震天,迎親的個個滿面春風喜氣洋洋,看熱鬧的鄉親也陪著高興,可娘家人高興不起來,一臉的沉重。女兒要成為人家的人了,這邊少了一口那邊多了一口,雙方心思不同。可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女兒終究坐在了迎親的轎車上。
當娘的這時會抱著女兒一頓大哭,“執手相看淚眼,”這叫“哭嫁”,舊時代的產物,是讓別人看的,其實女兒的心早已飛進了新郎的懷抱。迎親的隊伍早已不耐煩,但還是要耐著性子等娘家人的“傷離別”。終于熬到娘家人發親,迎親的隊伍一路里吹吹打打招搖而去。
留下來的是做爹娘的無盡的失落,失落歸失落,但卻如釋重負,因為他們知道閨女遲早要走這一步,更何況閨女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婆家。
做爹娘的在慢慢享用婆家人孝敬禮品的同時,又開始考慮下面的事情,何時給女兒送滿月,要準備哪些禮物給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