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農村的白事
(之一)
晨之風
關于豫東農村的白事,我以前寫過一點東西,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那點文字不足以全面展現豫東的喪葬習俗。查閱了有關資料,終于有時間坐下來,擴充了一下那篇文章,算是記錄一下喪葬習俗,給后人留存一點民俗文字資料。
死生為大,中國似乎是一個特別注重生死的民族,生活中體現對于生命的敬畏,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關于喪葬,各地風俗不盡一樣,但基本精神大體相同,都是悼念老人功德、祈禱先人來世幸福,是一種孝行。據說這種習俗是周公制禮后,孔夫子加以完善,一直傳承至今,是每一個家庭都躲不開離不了的大事。幾千年的喪葬習俗發展可謂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還融合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成了一種文化深植在中國人的內心。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似乎都信仰人的生命是可以復活的,幻想來世轉世投胎,所以人死了之后,要加以呵護,以便轉世時順利。根據歷史記載,數千年的神權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人的生死輪回天命難違;禍福善惡因果報應;感恩行孝換來來世福音;作惡多端禍及子孫。”盡管這些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作為子女安葬和厚葬老人理所當然,無可厚非,這漸漸形成了一整套葬禮習俗,代代相傳至今。
豫東屬于大平原,一馬平川,不同于山地的地理特征決定了這里的喪葬習俗有著自己的農耕社會特點。根據周口、商丘、駐馬店、阜陽一帶的大致喪葬習俗,筆者總結了豫東地域大同小異的喪葬習俗。
豫東的喪葬習俗在封建社會迷信色彩濃厚,解放后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減去了不少繁瑣的內容,逐漸與現代文明喪葬接軌,也越來越適應當代生活節奏。喪葬習俗也要改革,這是時代的需要,要擯棄那些糟粕性的東西,但是還要保留祭奠先人的必要的禮儀。
眾所周知,跪拜禮是漢民族幾千年來的重要禮節,豫東農村喪葬中要行跪拜禮和鞠躬禮,這個禮節在其他漢民族喪葬習俗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不過到了今天,跪拜禮一般局限于死者的直系親屬,譬如限于男性直系親屬,女性直系親屬一般不跪拜。外來吊唁的直系男性親戚要行跪拜禮,有公務員身份的人員一般都是行三鞠躬禮。有一個趨勢,根據實際情況和本人自愿,豫東農村事實上正在推行鞠躬禮。帶有迷信色彩的內容已經在村規民約中提倡消除,同時,農村的喪葬隨著國家的宣傳,都認為應該節儉,不能鋪張浪費。隨著土地的減少,農村人也認為應該對土葬進行改革,深埋或者活化,并逐漸簡化遺體告別儀式。
喪葬儀式是從人死后開始啟動的,這里主要指自然死亡的老人去世后的一些規矩。老人去世離開這個世界,村人都會說某某某“咽氣”了。其實,老人病危的時候,家人就要趕緊給死者的娘家人報信,娘家人前來看望,算是見死者最后一面,死者咽氣時,娘家不知道,會受到娘家人的嚴厲責怪。尤其是父母咽氣前,兒女都要在父母身邊,遠在外地的子女要第一時間趕回來,聽父母交代后事,其實是遺囑。父母對孩子有掛戀,不見到自己的孩子不會咽氣,這叫做死不瞑目。有的不能說話了,會用肢體暗示一些后事。父母交代的事子女要牢記,嚴格執行,以讓父母安心離開這個世界。
死者離世時都有征兆,呼吸氣短,奄奄一息。家屬要趕緊在死者咽氣前要穿壽衣,如果咽氣后穿壽衣,就意味著是失身走的,視為不孝。還有一種說法,死者咽氣后短時間里身體是軟的,再過些時候身體硬了,不容易穿壽衣。穿壽衣可由自己家人來穿,也可以請別人來穿。穿單不穿雙,只能穿三層、五層,不能穿雙層或者四層,穿雙后代有人亡。壽衣都是女兒置辦的,如果沒有女兒,可由侄女代替。穿好壽衣后,死者口里再放上一個拴有紅繩的“噙口玉”,象征大福大貴。繩的另一頭拴在壽衣的紐帶上,然后再用麻紕子(散麻繩子)扎上腿,防止尸體亂跑,當然這是迷信。死者穿上壽衣,要把腿用麻紕子扎住,麻紕子叫“扎腿繩”,目的是防止“詐尸”。據民間傳言:人死時有時胸中還殘留一口氣,如果被貓狗鼠什么沖了就會假復活,動物靈魂附體到尸體,即平常說的詐尸。但是這一口氣完全不能支撐起生命,只會像復活的尸體野獸般的亂咬。最后那口氣累出來倒地,才算徹底死了。詐尸不同于復活,詐是一種亂,也不同于借尸還魂。
入殮時扎腿繩要剪斷,如果不剪,據說,轉生后小孩在學走路時父母要在兩腿之間向地上剁一刀,意思是將這根繩剁斷好走路。這都是迷信的東西,當然不可信。
死者咽氣之后,親屬首先要燒錢褡子(紙做得一個大口袋,里面裝很多紙錢),錢褡子上面寫明亡人的姓名和籍貫、死亡時間等,以免死者本人認錯或陰間的他人冒領,當然這都是活著的人為死者考慮。人死后要背著錢褡子去陰司,以便送禮,打點路鬼和陰曹地府的判官們,怕他們找麻煩,看來,人和鬼一樣,都離不開錢,可謂有錢能買鬼推磨。
錢褡子不燒,死者陰魂不散,孝子等人不可以大聲哭泣。燒完錢褡子,孝子開始第一次“哭喪”,所有在場人放開盡情大哭一場,哭得驚天動地才行。不過這個要根據死者的親屬數量而定,所以農村人特別看重子孫興旺就是這個考慮。哭也要哭出個氣場來,過去農村人講究的是面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