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GMV破萬億美元,專業人士卻評“史上最差”?!
上周五,阿里公布了2020年財年財報,盡管在公共傳播上憑GMV破1萬億美元的數字吸引了一波眼球,卻沒能蓋住專業人士對阿里這次財報失望的聲音,有人甚至評論,“這可能是阿里上市以來最差的一次。”從表面的數據看,阿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已經做得相當不錯。2020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實現營收5097億元,剛好完成5000億的營收指引;GAAP經營利潤71億,只比市場預期的75億少4億。阿里現在花活確實越來越多了,花活能貢獻很好看的營收增長、用戶增長,但阿里最核心的電商業務,也就是淘寶和天貓,才是驅動整個商業帝國的引擎。專業投資者對阿里的評價,就像買車人對一輛車的評價。只有發動機沒問題,在此前提上談改裝車內飾才有意義(用戶愿意花更多的錢買附加價值);反之,發動機出問題了,車都要跑不動了,你跟買主說高級內飾彰顯您的品位,改善駕駛體驗那不是扯淡嗎?那么,專業人士到底看出阿里的核心業務出了什么問題?馬云2016年曾宣稱阿里以后不再公布GMV,但對淘寶天貓這樣的第三方平臺來說,GMV太重要了,它直接反映平臺的商業價值。畢竟,阿里的營收和利潤持續增長,不一定代表平臺的買賣活躍、生態健康,也可能是她找到了更多“收割”商家的辦法。尤其在京東、拼多多的左右夾擊下,商家有更多選擇,阿里不再是電商圈的孤獨求敗,淘寶天貓的GMV實際一直在財報中公布。去年5月,阿里發布2019年財報時,業內就已經被淘寶天貓GMV的增幅放緩跌破眼鏡。當時兩個平臺GMV的增幅相比上年都大幅放緩。淘寶是從22%放緩至16%,天貓更明顯,從35%放緩至22%。去年調皮電商在官網看阿里財報,還能找到天貓淘寶的GMV數據但是今年,同樣是在官網公布的財報細節中,我們卻沒有找到淘寶天貓的GMV數據,于是我們去找外圍報道,也沒有一篇提到過。最后,我們終于在國金證券研究所的報告中,找到了這一數據。結果更加出人意料。去年在分析阿里財報時,調皮君自己也在手機里留了個預測,我們預測今年淘寶GMV增速可能會進一步降到5%-8%,天貓GMV增速會進一步降到12%-15%。根據國金證券研究所的這份報告,2020財年,淘寶GMV3.39萬億元,同比增幅果然跌破了十位數,只有9%。令人意外的是,與此同時,天貓的GMV卻穩住了,與去年23%的增幅持平。這與去年天貓著力打造供給側上的多元化有關,尤其是加快擴充品牌商品和進口商品。以美妝板塊為例,2019年3月,天貓相關事業部負責人提出要在年內扶持1000個美妝品牌在天貓開店,批量孵化超過50個年銷售過億元的單品,并稱“三年內,再造一個天貓美妝”。另外,疫情還讓一大批線下店涌入線上。據媒體報道,2月以來,宜家、特斯拉、寬窄巷子(成都網紅街)、奶茶三巨頭(喜茶,奈雪,樂樂茶)紛紛入駐天貓,這些品牌都給天貓帶來了新的用戶和訂單。在用戶增長上,阿里卻遠落后于對手拼多多和京東。今年一季度,拼多多凈增活躍用戶4290萬,京東也新增2500萬,創下其淡季用戶增長新高。按這個趨勢下去,拼多多用戶反超阿里只是時間問題。上面說過,GMV反映的是平臺的商業價值,是全體商家在阿里生態里有多大市場,跟阿里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還有區別。如果阿里對業務的把控夠強,即使GMV增速放緩,通過精細化運營,阿里本身的營收利潤可能依然有大幅增長。但從2020的財報看,受電商業務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開拓新業務的拖累,阿里本身的盈利能力也受到了市場的質疑。上周五,阿里發布財報后,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CFO武衛等高管出席了電話會議,并回答美股分析師的提問。一共9位提問,有3位直接對阿里的盈利能力提出質疑和不滿,其他6位也都在圍繞阿里如何更有效獲取用戶、刺激消費等表達擔憂。這在阿里以往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是從沒有過的。國金證券研究所根據阿里營收與平臺GMV的關系(貨幣化率)做了一張圖,該圖顯示,天貓傭金與平臺GMV的比率一直在奇怪的震蕩徘徊,與阿里整體營收與平臺GMV的關系并不同步。國金證券研究所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天貓超市在由傭金收入向直營收入的結構性轉變中,直營收入計入了中國零售商業下的其他收入,以及更多在商家激勵計劃下的商家因成功達到年度GMV目標而享有優惠傭金率。”這種解釋雖然有點道理,但也可以看出這些年在GMV高歌猛進的背后,真實成交的曖昧不明。這幾年,隨著新業務的鋪開,阿里的收入來源也在快速多樣化。阿里CFO武衛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回顧,如果往前推三年的話,CMR和Commission占到阿里總收入的比例是七成以上,而現在的財報是百分之四十幾。而且,現在的CMR和Commission也是多引擎。過去三年搜索和P4P占整個CMR的九成以上,基本都是直通車。現在看占比的話只是七成多。這番話顯然是為了證明阿里有很多新的收入增長點。但隨著核心、高利潤業務的稀釋,阿里整體的盈利能力也在肉眼可見的下降,盒馬菜鳥等明星業務雖然虧損有所收窄,但成熟盈利還遠未到時候,阿里進入了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加上電商行業競爭還在加劇,拼多多的下沉市場,京東的精品電商,抖音快手的直播電商,阿里還要在電商板塊打響保衛戰,今年恐怕更加吃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