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新冠肆意,窗外喧囂,突如其來的網課學習模式令人無所適從,在陷入被迫塑成孤島的恐慌里,我遇到了柴靜,遇到了《看見》,遇到了人性在瀕臨邊緣或細思極恐或始終溫熱。她沒有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只選擇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在柴靜平靜客觀而又夾雜著些許溫度的敘述中,堅硬的成見和思維定勢被一次次震撼,甚至打碎重建,但就如她所說“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人性的冷冽——雙城的創傷
“5.19”在雙城的一所小學,一周之內班里五個小學生連續服毒自殺。事件轟動一時,話題敏感得難以啟齒,但當時作為大眾新聞導向所指的“新聞調查”欄目,在柴靜的堅持下,做出了報道邊緣事件的決定。一開始這起案件被定性為邪教引導,然而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令人細思極恐,大多數人往往低估了十二三歲的孩子內心世界的復雜與劇烈,他們的價值觀以伙伴為中心,生命的鏈條互相緊密捆綁,一旦中心鏈條斷開,便十分危險。第一個服毒自殺的女孩叫苗苗,她性格開朗活潑,溫柔恬靜,沒有班干部氣質,自然而然成為班級的中心人物。其他4名服毒自殺的小學生桌子上都刻著“5.19”,他們不畏懼死,因為那是另外一個快樂的世界。5月19日,苗苗在同學聚會上被心慕對象小楊當眾侮辱,隨后在課桌上刻下“519”后服老鼠藥自殺,花一般的生命定格在“519”,隨后一星期之內其余4個伙伴均在與校方、警方的沖突后服毒自殺。且拋開農村教育尚未普及,農村孩子家庭不幸導致的內心早熟與畸形,十二三歲小學生對愛情的懵懂與萌芽和對友情的偏激與重視,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雙城事件”絕不止步于邪教或對生命的漠視,苗苗表弟手腕上刀刻著的“忍”、小楊對“害死苗苗”的惶恐......背后都隱藏著沉默的原因。
近期,關于兒童犯罪及青少年自殺的現象十分嚴重,當代青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走向教育反面的成都嘉年華和南昌豫章書院,到校園暴力、家庭暴力重回大眾視線,大眾媒體對此盡管保持客觀卻沒有能力也無法深挖其中的內在原因,因為細密的人性真相暴露出的種種險惡,它就是人性本身,有時候良知與冷漠就如硬幣的正反面,選擇只在一念之間。而柴靜對雙城案件夾雜感性的報道,于人性的脆弱中突圍,為社會道德滑坡以及人性多面之本質創造了一道防線,盡管備受爭議,她遵從了自己的內心。
人性的溫熱——無能的力量
盧安克是德國人,過去十年,他生活在中國廣西山村,因為沒有當地教師資格證,他沒有帶薪工作,毅然決然地留下來,默默陪伴著當地的留守兒童。與許多支教教師相同,他打心底里深愛這群大山的孩子,但與許多支教教師不同,很多支教教師來了又去,經歷對自身頗有意義,卻拋下孩子的創傷離開,因為他們沒有和孩子建立一種深刻的命運關系, 但盧安克不一樣,他不求名利甚至一貧如洗,他呆在大山是為了孩子,但更多的是遵從內心逃離世俗社會追尋向往的自由。這種自由感很濃烈很極端,他沒有家,沒有房子,無妻無兒,一個人走在山里,有時困了就睡在山頭,他不需要物質,渴望絕對自由,他沒有游走法律邊界,只是一切遵從內心。德國的基礎教育與當代中國大為不同, 盧安克沒有接受過正統教育,隨人性本身與自然熏陶油然而生的創造力讓藝術學院為他敞開大門。他不主張應試教育,因為這是一種創新思維的標準化,但他也知道一己之力改變中國教育現狀和社會局面實為異想天開,但是,“從世俗意義上說,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他做的事情,很可能無蹤無影,悄沒聲息的就被吞沒在中國茫茫的現實中,但他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他的博文句句窺探著人性的社會傾向,叩問著批量式生產的社畜無法逃避的缺口。正是這種無聲的力量凝練出了人內心無能的力量。
后來的盧安克像社會做出了些許妥協,他娶妻生子,在一家工廠工作,幾次無故罷工讓妻子惱火,他無法抵抗,被迫背向內心的自由開始社會化,也許親近社會才能理解社會自身的局限和一些蒼穹之下人類作為群居動物更細節的東西。“一旦了解了盧安克,就會引起人內心的沖突,人們不由自主的思考,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生疑問,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一面。”
有人對柴靜諸多邊緣化的新聞題材提出質疑,覺得她反其道而行是為了奪人眼球,而《看見》這本書就是最有力的反駁,在柴靜許多客觀冷靜的陳述報道中夾雜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均在書中真實體現,堅硬的價值觀和政治導向被真相一次次擊碎后重建,她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保持新聞記者該有的溫度。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掙脫,這才是活著。十年已至,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柴靜
【推薦理由】對柴進《看見》一書的讀后感,從兩個方面分別寫“人性的冷冽”和“人性的溫熱”,從柴靜報道的邊緣化的特殊事件出發,引發了作者對人性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從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到對中國社會傳統而固化的形式,在作者總結而來,便是思想的生機與活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著。(劉梅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