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般若
——金剛經讀后
破除文字障很有必要,金剛經中,“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就是一個著名的早期的說法。當然其中還有深意,不能為人輕易理解。
佛陀用乞食的方式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與自然界的生物一致,而由人供養導致聚合大量財富,實際上是用般若交換的結果。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智力致富。
佛家主要的智力在于解決煩惱的方法,人間的煩惱都是欲望大于所獲的結果。欲望人皆有之,生而有之,不為人所能避免。生而有之者:一者是動物的本能,必須吃喝,必須傳宗接代,所謂食色性也;二者源于相互之間的比較,人的體能不同,智商有高低,人群越大,體現的差距越大。兩種情況交織而行,煩惱無可勝數。而況人多不能識,兼之久在鮑肆不聞其臭,更是無從拯救。
佛陀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則破除人的執念,破除我執,就是告訴人們四大皆空,一切不必在意;二則提倡布施,就是將自己的財富或是智力貢獻給世人,達到合理分配世間財物的目的。自然界的物質對于人類來說基本上是固定的,這一點不關人類智商的事,人類智能使得很多物質可以為人所用,切不能增益。增加可供消費的東西不在佛陀的刻意考慮之內,佛陀重點考慮的是分配的事。
世人皆知供養寺廟,供養和尚,實際上,在供養寺廟的過程中,自然會惠及鄉里四鄰,而至民風淳樸。然而在歷史上,多次有寺院聚斂大量財富,聚集大量壯勞力,致使社會勞力缺乏,社會動蕩加劇,而至滅佛的事,則是佛陀所不能控制的。
現代社會中,達到布施的效果最好的行動是公平分配社會的生產資料,比如平均分配土地,或是實行土地國有制。土地革命或是土改使新中國樹立在世界各國之林,在世界體系搖搖欲墜的時期能穩定不動,從佛陀的角度講,就是布施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對欲望的約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欲望如草木一秋,一茬茬地出現,必須從小就在社會上全面地進行教育。不然就會如野火般四處蔓延,必然成燎原之勢。改革開放后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已成天下洶洶之勢。
佛陀只度可度之人,真正的覺悟者還是在社會之中,人們的覺醒包括對佛陀的認識,包括對社會苦難根源的認識,包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由為人所向往,尤其是年輕人,尤其是欲望的自由。佛說自由,即非自由,是名自由。佛說:自由這個東西,其實是不自由的。在人們追求自由的路上充滿了各種桎梏,各種阻擾,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為制造的,沖破這些桎梏就是自由。但是人可不可以唯欲望行事呢?當然不行。自由是有邊界的,人們只有在邊界之內行動,才是合適的,才能使自由長期存在。這就要凝聚共識,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實際上這種一致是動態的過程,時而左時而右,有時左有時右。于是自由就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間擺動,就是個名稱而已。
眾生皆苦,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蕓蕓眾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煩惱總是跟隨著,高興的事總是很少,很短暫。這是什么人生呢?有沒有沒有煩惱的人生呢?沒有煩惱還是眾生嗎?佛說一切煩惱都是虛空,一切感受都是虛空。解救眾生于煩惱之中的人是虛無的,被解救的眾生也是虛空的。也只有虛空的眾生才能被解救,出苦海。煩惱中的眾生非眾生,出苦海的眾生亦非眾生,只是起個名字叫眾生罷了。
作者:韋朝暉
◆韋朝暉:俄烏戰爭和鴉片戰爭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