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足函谷關
終于可以靜下心來,記敘一下那天的行程了。很慶幸地發現,記憶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打磨而模糊,反而是更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了。
與騎青牛的老人入關時的那個風和日麗的午后不同,我們來時,卻是陰云密布,狂風呼嘯。難道大自然也要用如此的另類方式,讓我把此行深刻于腦海之中?
站在關口,看著門票上的介紹:函谷關始建于周,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
一腳邁入函谷關,仿佛踏進了千年的厚重歷史之門。
這里,曾經有過真刀真槍的廝殺,斗智斗勇的較量,運籌帷幄的瀟灑;這里,也有難忘的傳說: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一個個成語誕生在此。
函谷關前,幾多刀光劍影,幾多鼓角爭鳴。據守此關,便可虎視天下,莫人能擋。春秋戰國時,秦據此,打敗六國聯軍,以至于后來數國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據守此關,抗拒項羽;唐朝的軍隊憑此雄關,在桃林大戰“安史之亂”的叛軍;更有抗日戰爭時的函谷大戰,將日軍拒于門外……
此刻,站在一面鐫刻的《道德經》的石壁前,撫摸著一個個字符,似乎聽到了那位老人低沉的吟誦;登上雞鳴臺,聽著一聲聲的雞鳴,仿佛看到了孟嘗君狡黠的笑魘;面對巍然聳立的28米高的老子塑像,不知崇尚無為的老子在九泉之下有何感知?
踏足其中,透過歷史,依稀看到了春秋的辯士在崤函古道上奔忙,戰國的說客在函谷關口里穿梭。眼前這來來往往的游人中,可否有他們的后人在憑吊?
獵獵風中,耳邊似乎在呼嘯英雄們的故事,那一具具血肉堆積的是家國的平安和歷史的延續,那一次次擊鼓鳴金領悟的是爾虞我詐和修政的“在德不在險”。千百年來,函谷關的每一粒灰塵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函谷關的每一塊青磚都能說出無數個血淚故事。
而今,這里綠草茵茵,垂柳依依。昔日的戰場,在堅守著一個和平的心愿和諾言。
獨立斜陽中,無語。
我明白,此刻,雄關已非雄關,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只是戰爭的一個紀念品,更是人們休閑的一處勝地。
那種雄渾蒼涼的歷史凝重感已被游人的嬉笑聲稀釋,或許那“一泥丸而東封函谷”的懷古之情根本無法噴薄欲出,又或許老子《道德經》的絕響也化為玄之又玄的聲音輕飄飄地掠過。
眼前的一潭靜水也泛起了波瀾。
風已住,明天,又是一個艷陽天。
作者:挑燈看劍不醉